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 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 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 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 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 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 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 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 有商品无往不利。 C.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 策上的保护主义 D.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 业的蓬勃发展。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 随后进一步分析。 B.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 义”的否定批判。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 族主义”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 作者的理性思考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 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 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 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 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 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 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 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
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 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 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 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 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 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 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 2009 年版。有删改)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 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 有商品无往不利。 C.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 策上的保护主义。 D.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 业 的蓬勃发展。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A. 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 随后进一步分析。 B.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 义”的否定批判。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 族主义”的特点。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 作者的理性思考。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 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 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 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 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 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 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 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 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 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
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 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 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 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 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 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 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 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 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 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 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 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 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 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 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 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 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 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 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 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 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 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 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 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韁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 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 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 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 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 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 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 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 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 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 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 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 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 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 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 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 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 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 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 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 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 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 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 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 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 2017 年《新华文摘》第 1 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 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1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韁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每小题3分) 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 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 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 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 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 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 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 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 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 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 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 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 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 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 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 “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 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 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 北朝、隋唐、五代十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______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 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 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 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 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 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 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 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 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 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 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 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 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 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 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 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 “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 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 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 北朝、隋唐、五代十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髙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 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 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髙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髙远,洁净 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 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 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 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 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 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 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 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 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 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 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 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 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 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髙峰,洋溢髙蹈的精神追求, 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 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 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每小题3分)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 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 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 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 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 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 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 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 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 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 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 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 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 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 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 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 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 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 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 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 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 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 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