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 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 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 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 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 题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 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 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 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 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 国家做事。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 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 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 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 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 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 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 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 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 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 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 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 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 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 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 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 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 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 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 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 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 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 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 题。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 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 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 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 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 国家做事。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 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 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 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 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 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 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 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 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 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 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 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 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 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 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 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 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 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 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
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己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 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 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 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 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 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 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 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 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 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 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 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宦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髙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髙爵【乙】 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 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 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 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 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 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 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 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 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 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 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 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 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 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 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 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 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 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 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 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 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 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 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 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 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