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3年湖南高考选做题集锦 2010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 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一一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 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 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一一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 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 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 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 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100字左右。(6分) 【答案】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发展的,认识会跟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或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 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 “清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即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能力层级为F。认真审读文本,可知文 本的观点是只有在“静”中才能“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而题干是“在 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作答时考生首 先需要立论明确,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哲学观点进行论证,一定 要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 21.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髙潮 【答案】当今时代,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 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等信息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 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 【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洁、连贯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为D和E。四则标题都与互联网有关,而且是在不同的方面。“互 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髙潮”说明网络的积极作用,“澳联邦通讯 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说
2010 年—2013 年湖南高考选做题集锦 2010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6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 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 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 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 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 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 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 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 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100 字左右。(6 分) 【答案】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发展的,认识会跟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或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 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 “清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即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能力层级为 F。认真审读文本,可知文 本的观点是只有在“静”中才能“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而题干是“在 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作答时考生首 先需要立论明确,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哲学观点进行论证,一定 要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 21.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 4 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 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答案】当今时代,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 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等信息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 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 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洁、连贯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为 D 和 E。四则标题都与互联网有关,而且是在不同的方面。“互 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说明网络的积极作用,“澳联邦通讯 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说
明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要立法,“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 投资环境”则说明由搜索引发的争端。考生需要综合分析,在语言组织上呈现出 定的逻辑性。本题增加了考生的思维含量,有一定难度 【2011】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 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 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600 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 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居住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 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 答 【答案】 经济发展影响到人口的流动 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内在联系。从上则新闻看来,流动人口规 模在不断扩大,而城镇人口比重与2000年比也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随着城 镇化程度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吸往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进 城的现象反映。材料中还提到,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 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应该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入城 有很大关系。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方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 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査主要数据做整体评论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 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 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解析】本题考新闻短评。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考察要求直接明了,且新闻 材料是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考生只要把握好新 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找准角度,分步写作就行。“新闻短评” 写作分四步:标题一事实一评论一小结。标题要彰显主目,一般是“什么怎么
明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要立法,“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 投资环境”则说明由搜索引发的争端。考生需要综合分析,在语言组织上呈现出 一定的逻辑性。本题增加了考生的思维含量,有一定难度。 【2011】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9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 4 月 28 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区市和现役 军人的人口 1339724852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7390 万人,与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 1.3 亿相比,减少了约 5600 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 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 51.27%,女性人口占 48.73%。 居住城镇的人口为 66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同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 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9 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经济发展影响到人口的流动 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内在联系。从上则新闻看来,流动人口规 模在不断扩大,而城镇人口比重与 2000 年比也上升了 13.46 个百分点。随着城 镇化程度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吸往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进 城的现象反映。材料中还提到,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 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应该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入城 有很大关系。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方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 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做整体评论;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 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 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解析】本题考新闻短评。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考察要求直接明了,且新闻 材料是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考生只要把握好新 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找准角度,分步写作就行。“新闻短评” 写作分四步:标题—事实—评论—小结。标题要彰显主旨,一般是“什么怎么
样”;概述新闻要简洁,一般是“什么怎么样或谁怎么样”;观点要直击要害 分析要深刻集中(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也可正反结合;可以析原因、揭本 质,也可以谈后果、提措施与办法等)。篇幅要短,200字左右,重在评析。评 论的角度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答 【答案】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 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 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 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 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 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 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 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査,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 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 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 髙考时准确辨析。本题须抓住儒墨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 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观点,后分析。 【2012】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 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 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 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 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 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髙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 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 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
样”;概述新闻要简洁,一般是“什么怎么样或谁怎么样”;观点要直击要害, 分析要深刻集中(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也可正反结合;可以析原因、揭本 质,也可以谈后果、提措施与办法等)。篇幅要短,200 字左右,重在评析。评 论的角度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中》) [注] 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 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 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 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 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 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 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 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 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 一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 高考时准确辨析。本题须抓住儒墨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 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观点,后分析。 【2012】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 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 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 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 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 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 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 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 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分) 【答案】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 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 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 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 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 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 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会来 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 【解析】本题实际是个片段作文题,涉及到第一单元的“叙述人称”“叙述视 角”和第四单元的“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其中教材第一单元的P10有一个 课后练习是这样的:“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个 题与今年的高考题如出一辙。当然这个片段作文必须是在理解文意、文中主人公 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动笔的题。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 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 行心理描述。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答案】示例一: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 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之 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辛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 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该来信聋哑 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 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辛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的表现 出盖拉辛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分) 示例二: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 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辛寻 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盖 拉辛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分)文章也运用 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辛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 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 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辛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 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文学评论题,要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要从写 作的方法、手段层面去做题。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 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不注意审题干很容易 把这个题看成人物形象鉴赏题来答。实际上,这个题涉及到选修教材中的八个单 元知识,如果熟悉教材的单元知识,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角度来答题,如果不熟 悉,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教材内容一定要熟悉,复习备考一定要回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 分) 【答案】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 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 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 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 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 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 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会来 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 【解析】本题实际是个片段作文题,涉及到第一单元的“叙述人称”“叙述视 角”和第四单元的“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其中教材第一单元的 P10 有一个 课后练习是这样的:“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个 题与今年的高考题如出一辙。当然这个片段作文必须是在理解文意、文中主人公 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动笔的题。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 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 行心理描述。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 分) 【答案】示例一: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 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 分)之 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辛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 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该来信聋哑 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 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 一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辛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的表现 出盖拉辛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 分) 示例二: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 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 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辛寻 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盖 拉辛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 分)文章也运用 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辛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 “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 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辛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 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 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文学评论题,要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要从写 作的方法、手段层面去做题。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 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不注意审题干很容易 把这个题看成人物形象鉴赏题来答。实际上,这个题涉及到选修教材中的八个单 元知识,如果熟悉教材的单元知识,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角度来答题,如果不熟 悉,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教材内容一定要熟悉,复习备考一定要回
归教材,以本为本。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 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 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髙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 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 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 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 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标题一: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2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产 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英文学交流的失衡与不对等现象,推动了更 多的英国读者去加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标题的形式看,“伦敦书展”先发制 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紧随其后。题目简洁大气,吸引读者眼球,彰显 民族自豪感。 标题二: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 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 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分) 【解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 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 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考査的重点是新闻 标题及其理由分析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答案】示例一:(“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 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 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 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 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
归教材,以本为本。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 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 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 18 日 17 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 3 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 3000 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 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 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 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 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 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 4 月 15 日-17 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2 年 4 月 20 日 第 4 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 分) 【答案】标题一: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2 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产 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英文学交流的失衡与不对等现象,推动了更 多的英国读者去加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标题的形式看,“伦敦书展”先发制 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紧随其后。题目简洁大气,吸引读者眼球,彰显 民族自豪感。 标题二: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 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 有近 3000 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 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 分) 【解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 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 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考查的重点是新闻 标题及其理由分析。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 分) 【答案】示例一:(“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 2012 年伦敦书展上,中国 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 3000 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 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 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 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