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言文宁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 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 1、B【解析】本题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ao/zh 6o,d/ti,li/l。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shi/zhi,mo/mu,b。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an,ru, guang/ kuang. D 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an/zhui,hui/wei,k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 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 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 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C【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 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 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 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 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 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 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 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 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 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髙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 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 分析找寻病因。D项是正确的句子。A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 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项搭配不当, “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
1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一、语言文宁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识别/博闻强识 模仿/装模作样 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胆 绿茵/绿林好汉 C.箴言/缄默无言 蠕动/耳濡目染 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1、 B 【解析】本题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B 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 cháo / zh áo,dī/tí,lǜ/lù。A 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 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jiān,rú,guǎng/kuàng。D 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tuān/zhuì,huì/weǐ,k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 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 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 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 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 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 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 非常准确。而 A 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 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 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 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 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 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 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 各种困难。 D.将于 2013 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 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 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 项 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 “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 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 4、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需 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6分)(不超过30个字)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 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 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 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 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 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 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 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 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 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 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 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选 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6、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 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 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 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裏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2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 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 求:赞成者需 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6 分) (不超过 30 个字)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 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 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 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 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 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 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 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 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 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 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 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 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 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 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 项“度”解释为 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 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7、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 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 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 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 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 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 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 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 备了他们。 C【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 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 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 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 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 背离、错乱。 (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文言文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 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 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觴 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 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然
3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 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 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 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 用排除法,选择 B 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 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 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 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 备了他们。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 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 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 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 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 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 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文言文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 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 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 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 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 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然
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年) 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 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 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 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口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 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 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 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 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 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 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 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 谥忠侯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奷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 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 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 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座中泣下谁最多? (自居易《琵琶行》)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6)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11、(1)辩乎荣辱之境(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陟罚臧否
4 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 年) 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 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 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 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 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 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 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 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 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 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 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 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 谥忠侯。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 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 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 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 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 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座中泣下谁最多? 。(自居易《琵琶行》)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6)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5)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6)合抱之木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 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 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一一“这 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 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 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 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 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 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 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 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 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 抒情或寓情于景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5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 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 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 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 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 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 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 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 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 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 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 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 分)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 抒情或寓情于景.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