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互 联网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护理、家庭服务等产业。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 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迈进,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破一 批国家亟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 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夯实制造业基础,全面提升上海极限制造、精密制造、成套制造能力。实施军民融合 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军地相互支持的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增强先进技术 产业产品等的竞争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 实施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推动制造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手段,使用绿色、节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 材料,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率。做强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 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升级。船舶产业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形成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 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钢铁、石化产业要向新材料领域延伸 产业链。都市工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动态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负 面清单,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大趋势,大力培育新技 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加快分享经济发展,推动“新硬件”制造。破除制度性瓶颈,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平 台经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加速发展。关注呵护中小微企业发 展,健全扶持和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营造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
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互 联网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护理、家庭服务等产业。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 2025”战略。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 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迈进,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破一 批国家亟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 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夯实制造业基础,全面提升上海极限制造、精密制造、成套制造能力。实施军民融合 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军地相互支持的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增强先进技术、 产业产品等的竞争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 实施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推动制造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手段,使用绿色、节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 材料,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率。做强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 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升级。船舶产业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形成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 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钢铁、石化产业要向新材料领域延伸 产业链。都市工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动态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负 面清单,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大趋势,大力培育新技 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加快分享经济发展,推动“新硬件”制造。破除制度性瓶颈,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平 台经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加速发展。关注呵护中小微企业发 展,健全扶持和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营造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
的土壤,鼓励企业做精做深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细分市场“隐形 冠军”。 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精种养业,做深加工业,大力发展 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 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 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 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推进耕地轮作,种养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推进农林水联动,加强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坚持标准引 领、质量取胜、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上海产品、工程、服务的整体形象。突破关键共 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 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完善和实施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 法律法规和体系,完善质量第三方认证,严格质量监管。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 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 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预计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 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 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5%以上。 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以打造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 和支付清算中心为目标,提升人民币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备、实 时高效、风险可控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扩大跨境人民币融资渠道和规模
的土壤,鼓励企业做精做深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细分市场“隐形 冠军”。 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精种养业,做深加工业,大力发展 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 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 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 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推进耕地轮作,种养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推进农林水联动,加强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坚持标准引 领、质量取胜、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上海产品、工程、服务的整体形象。突破关键共 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 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完善和实施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 法律法规和体系,完善质量第三方认证,严格质量监管。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 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 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预计到 2020 年,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 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 25%左右,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 产总值比重保持在 15%以上。 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以打造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 和支付清算中心为目标,提升人民币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备、实 时高效、风险可控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扩大跨境人民币融资渠道和规模
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探索开展人民币衍生 品业务和大宗商品服务创新。 拓展金融市场开放度。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 市场的渠道,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资产定价能力。增强 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不同 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外汇业务平台服务的竞争力和包容性,加快上海保险 交易所建设,提升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改革 创新,交易所主要指标排名继续保持全球前列。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 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出 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提升金融机构体系活力。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为契机,吸引更多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多边国际金融组织来沪发展。积极培育资金与财富管理机构,打 造上海财富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基金等规范发展。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质量和层次,鼓励有条件企业发起设立与互 联网相关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鼓励 券商、基金等设立股权众筹平台。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环境。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和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区联动发展,建 设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鼓励区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并购金融、文化金融等 特色金融。吸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建设信息服务中心、金融 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金融法治、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体系。完善金融 监管,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健全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 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处置制度。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探索开展人民币衍生 品业务和大宗商品服务创新。 拓展金融市场开放度。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 市场的渠道,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资产定价能力。增强 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不同 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外汇业务平台服务的竞争力和包容性,加快上海保险 交易所建设,提升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改革 创新,交易所主要指标排名继续保持全球前列。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 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出 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提升金融机构体系活力。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为契机,吸引更多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多边国际金融组织来沪发展。积极培育资金与财富管理机构,打 造上海财富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基金等规范发展。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质量和层次,鼓励有条件企业发起设立与互 联网相关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鼓励 券商、基金等设立股权众筹平台。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环境。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和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区联动发展,建 设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鼓励区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并购金融、文化金融等 特色金融。吸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建设信息服务中心、金融 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金融法治、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体系。完善金融 监管,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健全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 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处置制度。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服务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新需求,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万商云集 信息交汇、要素集聚、价格生成、口岸枢纽的综合平台和市场体系优势,加快转变贸 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 深化贸易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保持 货物贸易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对外投资带动贸易增长和产业发展。巩固旅游、国际物 流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规模,鼓励发展以提供解决方案和高端研发为主的服务外包, 推动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贸易发展。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 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发挥好 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作用,完善提升面向国际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 台功能。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离岸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 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 口,推动本地产业和技术升级。鼓励对外投资带动上海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管 理服务等一体化走出去。 提升现代市场体系能级。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现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 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 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市场流通和交易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实体商品交易与 资金、技术、服务等更加融合。促进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供应链物流服务 集成商和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 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积极发展 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着力打造国际时 尚之都。大力发展便民化、智能化社区商业,合理布局标准化菜市场,满足居民家门 口的消费需求。提升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 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业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新需求,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万商云集、 信息交汇、要素集聚、价格生成、口岸枢纽的综合平台和市场体系优势,加快转变贸 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 深化贸易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保持 货物贸易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对外投资带动贸易增长和产业发展。巩固旅游、国际物 流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规模,鼓励发展以提供解决方案和高端研发为主的服务外包, 推动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贸易发展。到 2020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 的比重保持在 30%以上,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30%左右。发挥好 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作用,完善提升面向国际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 台功能。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离岸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 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 口,推动本地产业和技术升级。鼓励对外投资带动上海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管 理服务等一体化走出去。 提升现代市场体系能级。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现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 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 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市场流通和交易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实体商品交易与 资金、技术、服务等更加融合。促进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供应链物流服务 集成商和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 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 7%以上。积极发展 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着力打造国际时 尚之都。大力发展便民化、智能化社区商业,合理布局标准化菜市场,满足居民家门 口的消费需求。提升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 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业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
优化贸易制度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 认、执法互助,进一步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统一的口岸管理格局,提升通关效率、降 低进出口环节收费。适应离岸贸易、中转集拼、保税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需要, 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深化亚 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盟建设。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商事争议 仲裁机构和国际经贸组织等在沪发展。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完善与全球枢纽节点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优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 高航运要素集聚度,不断提升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提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功能。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推进海 港泊位结构优化,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启动外高桥港区八期建设,实施罗泾港等 港区功能调整,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达到4200万标准箱左右。促进水水 中转发展,大力发展江海联运等水路运输,推进长江航运船舶标准化、航道标准化、 港口泊位标准化。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和内河港区建设,培育内河水运市场。到 2020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力争提高到50%以上。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加强铁路 与港口的衔接。 巩固提升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着力提高浦东、虹桥机场服务辐射能力,完成浦 东机场三期扩建、第五跑道和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浦东机 场与虹桥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机场客货集疏运能力。提高上海航空枢纽航 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推动航空空域结构优化,提升机场旅客中转能力。大力发展 航空货运,构建专业航空货运体系,建设国际空运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和浦东机场国际 快件转运中心,发展机场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筹建通用机场。到 2020年,预计旅客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400万吨以上,机 场中转旅客比例达到15%以上
优化贸易制度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 认、执法互助,进一步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统一的口岸管理格局,提升通关效率、降 低进出口环节收费。适应离岸贸易、中转集拼、保税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需要, 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深化亚 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盟建设。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商事争议 仲裁机构和国际经贸组织等在沪发展。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完善与全球枢纽节点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优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 高航运要素集聚度,不断提升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提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功能。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推进海 港泊位结构优化,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启动外高桥港区八期建设,实施罗泾港等 港区功能调整,到 2020 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达到 4200 万标准箱左右。促进水水 中转发展,大力发展江海联运等水路运输,推进长江航运船舶标准化、航道标准化、 港口泊位标准化。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和内河港区建设,培育内河水运市场。到 2020 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力争提高到 50%以上。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加强铁路 与港口的衔接。 巩固提升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着力提高浦东、虹桥机场服务辐射能力,完成浦 东机场三期扩建、第五跑道和虹桥机场 T1 航站楼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浦东机 场与虹桥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机场客货集疏运能力。提高上海航空枢纽航 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推动航空空域结构优化,提升机场旅客中转能力。大力发展 航空货运,构建专业航空货运体系,建设国际空运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和浦东机场国际 快件转运中心,发展机场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筹建通用机场。到 2020 年,预计旅客吞吐量达到 1.2 亿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 400 万吨以上,机 场中转旅客比例达到 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