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五规划 前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 百年目标。上海“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 上海未来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 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解的追求。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上 海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 统领全局,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 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 平稳健康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新提升,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 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7.5%,2015年达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服务经济 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7%。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60%。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9%左右。城市创新能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 百年目标。上海“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 上海未来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 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上 海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 统领全局,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 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 平稳健康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新提升,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 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 7.5%,2015 年达到 2.5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0 万元。服务经济 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67%。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 60%。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3.9%左右。城市创新能
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7%。建设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步启程。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建立中国(上海)自由 贸易试验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 经验,树立了新标杆。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资国企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 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 实到金额82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1.8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35家, 比“十一五”末增加230家;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600亿美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取得实 质性进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沪港通”、跨境ETF启动实施,上海金 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18%左右;上海口岸货物 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占全国的比重达30%,钢铁、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上海价格”加快形成;上海港国 际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 占全国机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 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 标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中小燃煤锅 炉替代等工程,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提前一年完成。大力推进污水厂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 90%。建成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供应格局。人 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 险制度实现统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标准持续提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3.7%。建设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步启程。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建立中国(上海)自由 贸易试验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 经验,树立了新标杆。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资国企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 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 实到金额 820 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 1.8 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535 家, 比“十一五”末增加 230 家;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 600 亿美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 14 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取得实 质性进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沪港通”、跨境 ETF 启动实施,上海金 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 18%左右;上海口岸货物 进出口总额突破 1 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占全国的比重达 30%,钢铁、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上海价格”加快形成;上海港国 际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 占全国机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 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 标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中小燃煤锅 炉替代等工程,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提前一年完成。大力推进污水厂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 90%。建成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供应格局。人 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7.5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 险制度实现统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标准持续提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程度进一步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均 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962元和23205元,继 续保持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年勇于实践、不解奋斗,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 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入新阶 段,上海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 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 育突破,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新动向,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正经历重大变革,绿色低碳 和包容增长成为共识,全球城市群的核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科技、资源、 文化、人才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仍然突出,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 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将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 刻变革。 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也是创新转型的攻坚期。上 海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净中加快 “四个中心”建设。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落实国家 战略,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要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 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程度进一步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均 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52962 元和 23205 元,继 续保持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 五年勇于实践、不懈奋斗,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 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入新阶 段,上海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 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 育突破,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新动向,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正经历重大变革,绿色低碳 和包容增长成为共识,全球城市群的核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科技、资源、 文化、人才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仍然突出,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 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将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 刻变革。 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也是创新转型的攻坚期。上 海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加快 “四个中心”建设。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落实国家 战略,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要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 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同时,要着力解决好制约上海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总量和 结构性矛盾凸显,老龄化程度加剧,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更加趋 紧,生态环境质量与市民期盼有较大差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增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不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城市功能和空间 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压力日渐加大;城乡发 展差距依然明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 安全等领域瓶颈凸显;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仍待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提 高,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上海加快推进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为迫切,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 风险挑战,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在创新中打造发展 新引擎,在转型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3、发展新理念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 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 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 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本要求是:
同时,要着力解决好制约上海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总量和 结构性矛盾凸显,老龄化程度加剧,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更加趋 紧,生态环境质量与市民期盼有较大差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增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不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城市功能和空间 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压力日渐加大;城乡发 展差距依然明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 安全等领域瓶颈凸显;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仍待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提 高,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上海加快推进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为迫切,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 风险挑战,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在创新中打造发展 新引擎,在转型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3、发展新理念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 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 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 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本要求是:
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 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 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 会活力。 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 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气力、更严执法, 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一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 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 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 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使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 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 可持续、促公平,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把协调作为实现更高水平 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提升软实力:把绿色作为增
——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 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 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 会活力。——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 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气力、更严执法, 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 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 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 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使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 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 可持续、促公平,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把协调作为实现更高水平 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提升软实力;把绿色作为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