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然而,大陸對環境史的研究大多數傾向於停留在以傅統資料 就環境的變化加以描逃而已。袁清林有用的概論,〈中國環境保 護史話》,53 仍是資料的剪贴集。叢佩遠的〈東北三寶經濟簡 史》,54 同樣的是摘錄歷史文獻中有關清代加強滿洲經濟開發, 而造成植物和動物棲息地之快速退化。做爲資料的指引,兩書則 都極有價值。 在較爲精密的層次上,史念海已證明歷史資料可以如何與煞 費苦心的田野觀察結合起來。一個例子是他對黄土地貌改變的研 究-它有一部分是古代中國北部文化的心臟地帶~那是過去數千 年大規模溝壑侵触的結果。他論證由歷史資料認定按時間先後排 列的下錨地點,常可正確的決定溝壑向後切割的時間和計算每年 平均切割的比率。他也證明人類的活動曾是加速溝壑形成的顯著 原因:不但是森林的清除和開墾草地做爲農地,而且是較不顯眼 的發展如建造大路然後放棄不用。55他雖然只依賴歷史方法和 歷史學家的資料,然而,結論樅非全然令人信服,卻是有趣的。 比方說,他用船舶運輸的可能性做爲黃士地區河流水量的近似值。 文獻的稀少-包括橋樑結構,顯示它們是否可容船隻通過-表示 長期的歷史性衰退,並無慎正的證明,但他對於那可能發生或並 未發生的事實所提出的解釋太過於簡單,仍不是定論,因爲它並 未涉及水力學的理論或田野調查,也忽略長期的氣候變化可能已 53北京:中國環境斗學出版杜,1990。 54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55史念海,〈歷史時期黄土高原溝壑的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7.2)
20t魅(Mark Elvin) 經影響了年均降雨量。(他只集中注意黄土的原始植被。)56當 他轉移至較廣的主題,他的方法就變得有點像重農主義者,焦注 於政府的歲入和公共福利。例如,在一篇研究隋唐時代發生的環 境變化之論文中,他討論由一條特别建造的運河來運柴薪至京師, 及相關的南山森林之衰微,也討論漕糧運河的淤積,以及長江下 游水田稻作的興起如何使這地區取代黄河下游成爲朝廷糧食的主 要來源。他提到吐蕃征服西北後,骑兵的牧場對耕地的壓力,以 及江蘇北部建築海塘,澴有一些附帶的論點如當時長江口的形狀 (不同於今日)使揚州成爲此一時期的主要海港,以及河南有些居 民有時在黄河氾濫之後需要住在樹上或船上。57結果是引人入 勝的雜匯,但結構是軼事型的。 另有一種不同的作品可以梁必騏和葉錦昭的〈廣東的自然災 害》篇例,58這本書提供一個對照。書名上的「自然」一詞可 能是誤用,因爲兩位作者也處理人爲的環境破壞和緩慢發生的退 化和污染,不只是普通所瞭解的自然災害而已。此書有科學的知 識,適合一般政策之制定,並關懷自然和人爲的環境破壞對經濟 成長的阻礙和延遲,尤其是如果這種成長並未充分的構想。杜會 與自然間的因果回饋循環被認定並加以分析,例如,老鼠遍地出 現在作物型態轉爲果樹和甘蔗(這是它們特别喜歡的)時,老鼠 56史念海,(黃土高原主要河流的燮避〉,《中國歷史地理論装)(1992.2)。 57 史念海,〈隋唐時期自然環境的變避及與人爲作用的關係〉,〈歷史研究〉(京) (1990.1)。 58梁必騏、葉锦昭,《廣東的自然災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杜,1993)
921 的天敵卻已被撲滅或已絕種,而老鼠本身則逐漸對减鼠藥產生抵 抗力。59歷史的部分包含的大多是事件的目錄,但粗略的資料 指示,自宋代至近代初期,廣東水災和旱災的頻李都曾在長期間 大爲增加,顯而易見的,這是人類干擾生態系統的持續反效果。 這些資料所含之趨勢的眞實統計意義-鑒於社會紀錄制度可能已 有進步,而受災的人口可能因人口已擴散到相對較不利的聚居地 而增加-則尚未作應有的分析。60 有了這些廣泛的基礎,似乎在未來幾年内將可見到更充分發 展的環境史研究出現於大陸。自然科學和歷史學方法的基本結合 似乎並無内在的問題,雖然至目前爲上它只是不太完美的實現了’ 而且很可能政治的考量會使吸收近代社會科學的觀點-以分析經 濟和政治型態的變化,和觀念及意象的變化~成爲相對上較不容 易克服的障礙。 4.本書的内容 本書開頭是約瀚·麥克尼爾就世界環境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環 境史。以比較的言詞,他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千餘年來「具有最大 的生態互補性的國家」,意指包容許多不同的但互相補充的環境, 並且具有「特别重要的國家環境政策」之特色。儘管有這些和其 他特點,諸如「高度人爲的景觀」,他卻認爲大致上中國的型態 59同上.,質247。 60同上,頁36,頁50
22伊懋可(Mark Elvin) 可比凝其他大型都市化之農業文明。因此就環境的角度最後分析 起來,中國的特殊性是相對的規模或細節,而不是全面性結構的 問題。 隨後·羅茲·墨菲把細部放大,將中國置於亞洲的比較觀點 之下。在轉移讀者注意許多不同的主題之時,他爲他所分析的各 個文明界定了一個基本的趨勢,即主要是由人口壓力所驅策的長 期森林破壞。這不斷的砍伐森林首先由印度開始,然後很快的在 中國,兩者都發生在古代。相反的,在東南亞,它是殖民時期和 近代的現象。他關於中國的結論是:「中國人已大規模的改變了 他們的環境,甚至比西方人改變他們的還要多。」在濫伐森林受 限制之地方,如德川幕府以後的日本,這是因爲藉著進口資源而 把問題「輸出」。 接著是關於方法的三篇論文。它們的目標絕不是在於有系統 的包含一切可能的或可慾的方法,而是在於擴大歷史學家在環境 史的頜域中,可以有也應該有的觀念。 於是,賀子諾和柯蕾苞以他們在喜馬拉雅山的田野工作做爲 說明,指示我們應如何從他們稱之爲「植被探测」的眼光來看地 貌。以他們所拍的照片和所繪的圖畫,群細描述在西藏所發生的 一些森林欣伐過程,以及它們如何與不同類型的遊牧經濟相關連, 他們清楚的指出,許多顯然是「自然」的山景其實並非如此。他 們也提出至今未决的問題,爲什麽過去會是環境上可持續的畜牧 業現在竟已傾向於崩潰
論23 其次,孟澤思顯示如何紀錄和分析,在調查者的指導下,村 民的集體回憶焦注於共同繪製土地利用地圖,年度工作曆,和歷 史時間表,可上溯好幾代,從而讒那些從未在歷史文默中聽過的 聲音可以被聽到。這些技術是出於一些援助機構所探用的參與農 村估計之方法,但它們在適當的改造後,也有助於得到較細緻和 更細加琢磨的歷史。於是在孟澤思博士工作的雲南村子,可以看 到一些最近新長的森林,而不只是直線型的森林砍伐。 思鑑結束這一部分,她顯示一系列的考古技術,包括花粉孢 子學、遙感分析、和水利系統的實驗性重建,可以用來產生型態 分明的歷史,即便是幾乎完全没有書面的紀錄。她的研究事注於 沙庭拍,今日泰國南部的一個文化遺址,但它與宋代中國南方有 些共同的特徵-其極盛時期大約同時--以水利系統爲基礎,集約 的稻作,和國際貿易,而最後一項大多是與中國間之貿易。她的 研究之一項重要副產品是,確定沙庭拍所生長的水稻對於灌漑水 量之敏感度,較之看天田,產量可以加倍,或更多。對於環境史 這個頜域,她的整體信息是合人興奮的,但也是令人冷靜的:要 更進一步,我們或我們的後檵者必須要具備一大範圍的技術,現 在對大多數歷史學者而言,這些技術是很有意思的,但常常是很 困難的。 接下來的雨章是關於人類聚落的歷史型態。 斯波義信討論杭州灣南岸地區從中唐至清代的開發。他首先 界定這個地區中所包含的經濟地理分區及其人口趨勢,然後依次 描逃鑑湖(紹興)和南湖(杭州)水利設施的發展,以及甬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