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栋(Mark Elvin) 取之不盡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過。36 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的變化過程具有潛在的破壞影響,這種一般的 意藏至少已有粗略的發展。 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在帝制後期有些中國人已對於資源 即將耗竭,世界即將困乏有所預感。這可用王太岳作於十八世紀 中葉的詩〈銅山吟〉來說明。37當礦砂已變得稀少且冶煉所需 之木材已經用盡,礦工求得生計也愈來愈困難: 晨朝集洞口,赤立褫衣裙,篝燈戴其首,千仞第冥昏。铦 锋石齒弱,斷壁苔班捫,當暑苦疫癀,毒霧雜炎氣。冬寒 體生粟,手龜足亦皲,洞中况偪側,氣噎不得伸。… 礦路日邃遠,開鑿愁堅岷,襄時一朝獲,今且須浹旬。材 木又益拙,山嶺童然髡,始悔旦旦伐,何以供樵薪。… 陰陽有翕開,息息歸陶甄’盡取不知節,力足疲乾坤。 這幾句可使我們想起,本書好幾位作者所顯示的環境危機早在帝 制的最後幾世紀就已經使中國負擔日重了。 帝制後期的觀察家也注意到,當傅統農耕技術運用到傅統經 濟開發的地帶以外時所缺乏的環境彈性。於是,當方拱乾被遣戍 於寧古塔時,他寫到吉林新開的土地迅速耗竭的情形:38 36 叢佩遠,前引彗,卓127。 37 張瞧{,《清詩¥》·更927-8。 38周藤青之,《清代滿洲上地制度政策)研究)(東京:河出書房,944),頁 322
y腕15 隨髓山可耕,·無赋税焉。地貴開荒。一歲鋤之猶荒,再歲 則熟,三四五歲則腴,六七歲則棄之,而别鋤矣。 帝制後期之當政者因關懷人民生計而面臨的兩難困境,在嚴如熤 的〈木廠詠〉中總結得很好。39他同時談到伐木的經濟用途及 其所引起的環境破壞。他重視木廠提供的工作舒解了失業,也擔 憂因糧價相對的上漲使工資成本不再能夠經濟的雇用工人,突然 停業則將引發社會不安。下面三個詩節說明了他的態度: 紛紛食力傭,何自供使令,况復牛山美,光濯乃常情。40 雖云老林僻,壤地還可耕,詎知採運時,一木百人彝。 蟠根地尋丈,種毅能幾蓝,高寒賸磽确,五種異郊塍。 與此抗衡的是,從很早以來,對於經濟發展就有一種熟心。在此 只舉一例。蓝鼎元相信十八世紀臺灣的荒野和經常是不適宜居住 的地貌應該加以重塑以適合漢人的需求。他頌揚開闢以供農耕的 過程,並認篇朱一貴之亂平定不足以像一些官員所言,做爲撒出 近山農耕聚落的理由:41 遂使瘴癘鄉,文物渐昌熾。川原靈秀開,鬱勃不可閉。城 廓惟日增,蹙缩非長計,所當順自然,疆理以時議。勿因 去歲亂,畏噎卻飯膳。 39張應},《清詩鐸)·直932-3。 40典出孟了論牛1森林之消失·他将之用於論證這種光濯之情形並非其自然之狀越· 丽在:他的時代卻是常情。 41陳漢光編,《整灣詩錄》(熹北:臺灣省文献委員會,1971),第1册,質204
I6t您可(Mark Elvin) 蓝氏是一位有原則但有决心的主張殖民定居者,他的作風可以被 移居北美或澳洲的歐洲人所理解。在參與第三次東征之後,他寫 到漢人與土著的關係:42 内山有生番,可以渐而熟。王化棄不收’獷悍若野鹿。穿 菁截人首,飾金誇其族。·我民則何辜?晨樵夕弗復。 不庭宜有征,振威寧百谷。 就我們目前所見,在帝制後期有知藏的中國人之中,並無這種起 平衡作用的情操,以荒野爲美或荒野自有其意義,48或居住在 那裡的人類可以有和文明世界的人一樣有意義,或甚至更有意義 的生活方式。44 因此帝制後期中國人對環境的態度--如果以大筆來揮-~與 大約同時的歐洲主流並無顯著的不同。中國當然有一些獨特之處, 如風水,我們在此並未談到。但重要的不同,只要是有一個,似 乎是在别的方面。西方經驗的範圍表現出較尖銳的對照,尤其是 因爲航海和定居海外,同時西方反應的範圍也相對的較爲寬廣。 有些西方人逐漸發現了荒野的價值,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有些 開始看到文化十分不同的人獲得和維持生計的方式,自有其環境 42同上,頁207。此段之英譯以散文篇之。 43在南北朝時代是否不同,則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用的資料收集在小尾郊一’ 《中國文學仁現力九石自然匕自然觀〉(東京:岩波,1962)。像謝挑(464-499) 一樣的詩人也許有時被認爲有極接近於此之看法。見小尾郊一,上引書,頁305-7。 不過·這問題超過本導論之範圍。 44闕於西北欧對原始民族之再䶄價見M.M.,Rubel,Savage and Barbarian..His torical Attitudes in the Criticism of Homer and Ossian in Britain,1760- 1800 (Amsterdam,Oxford,New York: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78)
導渝17 上的適當性。45這似乎並未出現於中國,至少未見於那些留下 紀錄的文人之中。一般而言,雖然前近代中國環境史所易接近的 題目是出於前近代中國的資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它們自己相 對清楚的用語,而且似乎也没有強加解釋·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選擇並探用它們來配合我們當前感到有趣的範疇。 3.中圆大陛的琅境史 在我們撰寫這些論文時,環境史似乎尚未在中國大陸具體成 爲一門特殊的研究頜域,但是有一些學者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來 處理它。在此我們並不想就有關的書目做一個有系統的考察,我 們也没資格這樣做,但舉幾個說明性的例子-這絕不是群盡無遺 的--也許對已做的工作可以傳達一個初步的看法。 大約在過去十五年,大陸的期刊如〈地理學報),《農業考 古〉,〈水利學報〉,及其他難以盡列於此的期刊,發表了豐盛 的科學性的論文,它們之中有很多牽涉到環境史的題目,包括森 林與河川體系。同樣有用的論文也可見於嚴欽尚和許世遠主編, 有關長江於積過程的書,46或見於陳吉余及其同事所編,有關中 45 R.Grove,"Conserving Eden:The (European)East India Compani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St Helena,Mauritius and in Western India, 1660-1854,"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5.2 (1993),p.350, 在記迹亞歷山大·吉布森博士(Dr.Alexander Gibson)時,對此現象提出了一個 有趣的例子。 46(度江三角洲現代沉積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7)
l8懋Mark Elvin) 國海岸演變的書。4?遙感技術已經運用於考古學和地理學,值得 注意的是在華東師範大學遙感技術和應用研究所所做的工作,48 顯示這將是環境史家很有用的工具。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在盛鴻 郎主編的《鑑湖與貂興水利〉一書中,有一些論文也許可歸爲環 境史,特别是論及這地區水利的人爲變遷。49至於特别的專題, 例如以歷史地圖著稱的譚其釀,50已引發了一場辯論, 關於歷 史上黄河中游植被移除後對河流中泥沙沉積密度的影響,從而影 響河床淤積的增加而導致下游河堤潰决的頻率。5】 至於焦注於 研究特定的地區,則陳橋驛爲浙江北部的環境史寞定了基礎,詳 逃森林消失的過程和作物種類的變化。他的工作也涉及特殊水利 系統及其内在理由(特别是它們與其他鄰近系統的互動)之興衰, 自然和人爲的原因所造成的沉積,以及關懷水之供應與急於開墾 湖底土地的農人之間抗衡勢力之消長。52 47 陳吉余、王寶和、虞志英福·〈中國海岸發有過程和演變規律》(上海:上海科 學技体出版社,1989)。 48有關遙感技術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2)雨期之專刊。 49北京:中國書店,1991。這項研究由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和浙江省貂興 市水利電力局支持。 50他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杜·1982),8册。 51譚其驤,〈何以黄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學術月刊》 1992.2。 52().〈古代张湖興廢與山會平原農田水利〉,〈地理學報》28.3(1962年9月)。 (2).〈古代紹興地區天然森林的破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地理學報〉31.2 (1965年6月)。(3).〈歷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墾殖與山林破壞〉,《中國杜會科 學〉4(1983)。(4).〈論歷史時期寧紹平原的湖泊變避〉,〈地理研究〉3.3 (1984年9月)。與呂以春、樂祖謀合作,(5).〈論歷史時期浦陽江下游的河道 變避〉,《歷史地理)1(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