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伊您u(Mark Elvin) 本書論文之主旨在於提供一些基礎以資回答這個問題,只要 答案可從過去的歷史中得到。當今之世所提出的不同問題,與現 代技術有關,這些技術更有效力且更具生產力,也相稱的更爲危 險,因此需要分開來處理。10但中國的環境危機並非始於昨日。 它的根源是數千年的。它們至少根植於古代智者敏銳的覺察需要 對自然世界加以小心管理之時,在追求國家的軍事力量時,自然 世界開始被抛棄,而國家的軍事力量則是建立在以集約的農業和 水利措施爲基礎的前現代的經濟發展之上。1Ⅱ基至在今日,中 國人生活的許多基本條件,及其運作的實質周圍環境,都是此一 歷史可顯示的一些產品:龐大的人口,刻触的山嶺,階梯的田地, 甚至是人造的土地,在其上建立了上海,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受潮汐影響的鹽澤,如同荷蘭的wadden,在很久以前就被中古時 期的圍田者開墾了。不知過去·就不能完全了解現在。 爲本書撰寫論文的學者來自許多學術頜域。姿克尼爾(Mc- Neill)教授是一位比較環境史學家,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關於地中 海周圍的山系。墨菲(Murphey)教授是一位歷史地理學家和都市 10V.Smil,The Bad Earth: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China (New York:M.E.Sharpe,1984),及同-作者的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Armonk,N.Y.:M.E.Sharpe,1993),He Baochuan,China on the Edge. The Crisis of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o:China Books and Periodical 1991). l1關於此問題之導論,見M.Elvin,"Introduction'"toM.Elvin,H.Nishioka,K. Tamura,and J.Kwek,Japanese Studies on the Water Control in China.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Canberra and Tokyo:Institute of Advance Stud- ies,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d Cente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for Unesco,1994),pp.18-20
5 史家,他長久以來不只熟悉中國而且熟知日本和東南亞。賀子諾 (Holzner)教授是一位植物學家,如同他的同事柯蕾苞(Kriech- baum)博士一樣,專精於對已消失的地貌加以概念性的重建,範 圍包括喜馬拉雅山。孟澤思(Menzies)博士是一位林業學者和森林 史家,目前任職於在中國的福特基金,從事農村發展之顧問工作。 思鑑(Stargardt)博士是一位考古學家,專精於緬甸和馬來半島的 考古,她在那裡重建了一部分中古時期的灌漑系統,以便研究其 可能扮演的歷史角色。蘇寧滸博士是一位水力學家,他來自中國 乾燥的西北,但現在紐西蘭工作。張宜霞博士是一位實驗微生物 學家,她以前曾任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結核病防治單位。陸雲 博士是一位精於經濟計量的農業經濟學家。董安琪博士也是一位 經濟學家,專精於經濟發展之研究。 大多數的撰稿者當然是中國史學者。魏不信(W)教授是研 究中國帝制後期官僚及其在經濟與福利方面之角色的權威。蓝克 利(Lamouroux)博士是一位水利史家和分析地理學家,專精於研 究宋代的准河流域。斯波義信(Shiba)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宋代 經濟史事家,已漸漸轉於研究中古中國的環境史,以江南地區爲 焦點。劉翠溶教授是一位經濟史學者和歷史人口學者。費每爾 (Vermeer)博士是中國環境史研究頜域的先驅者之一,他多年來 研究灌漑、土壤退化和中國内陸邊疆之發展,貢獻卓著。馬立博 (Marks)教授是一位杜會經濟史家,早年研究廣東農村與農民, 近年致力於研究廣東糧價變動與氣候之關係。李伯重教授是一位 經濟史家,他專精於明清時期江南之研究,但也涉入較早的時期。 伊懋可(Evin)教授由一位中國經濟史家轉而成爲歷史地圖學家
6 f伊懋可(Mark Elvin) 又轉爲水力系統的歷史學家。程愷禮(MacPherson)博士是一位 研究中國都市公共衛生史之專家。費克光(Fisher)教授是一位 明代政治思想史家,他已成爲一位疾病史家。安東籲(Finnane) 博士多年來從事關於帝制後期中國婦女史及性别之研究。桑保羅 (Santangelo)教授著有多本書,討論中國思想之哲學觀念,涉 及内疚、責任、慾望、熱情等問題。鄧海倫(Dunstan)教授在 1970年代中期是第一位認具探討中國帝制後期疾病史的西方學者, 但她在過去十年主要的工作是清代經世思想的理論與實際,特别 專注於經濟問題之研究。她現在也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史通訊〉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sletter)。陳國棟博士爲 本書寫了一篇關於熹灣森林探伐之論文,他是一位多方面的中國 歷史學家,著述涉及經濟和文化方面。奥斯本(Osborne)博士 是新一代頜先的學者,是第一批在中國環境史頜域中撰寫博士論 文的西方人之一,她專精於研究中國東南的山區邊界地带。最後, 莫里斯~给木(Morris-Suzuki)博士提供了重要的比較觀點,她 最爲人知的是她對日本經濟思想和近代日本技術轉型之研究,但 也有許多其他事題之著述,包括日本過去在其北疆之擴張。 所有這些觀點都各有其特色,且它們之間有互補作用。1993 年的年底,我們在香港舉行中國生態環境歷史學術討論會,當時 提出本書各章的初稿,我們的發現之一是,不同頜域的與會學者 都專注於共享環境史的問題,他們之間並無不可跨越的障礙。相 反的,卻有一種特别交融的充實。我們非常感謝中央研究院經濟 研究所和澳洲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學院(當時是這個名稱)2支 I2現在:是大平洋5洲究學院(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持這個跨學門的國際合作嘗試,以及蒋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全力支持會議所需之經費和補助部分出版經費。 本書大致同時以中文和英文出版。這樣做因爲這是兩個文化 世界合作之嘗試,希望各盡其所能,但還有更深層之目的。中國 歷史的著述只有當關於中國的各種學術傳統之主要觀念-不但是 中國的和西方的,而且是日本的和甚至是俄國的,文化傅統的各 種成分-不斷交互作用,于能達到豐美之境。這是以兩種語文出 版之動機:以溝通相關的學術文化之間可能的最重要分岐。我們 也盡最大的努力-心中存著同樣的目標--在寬廣的文化視野中尋 找撰稿人’即使我們在這方面只是相對的,而非全然的成功。 我們希望讀者將發現,在此呈現的關於中國環境史的觀念、 方法、和資料,藉著兩篇比較性的論述而嵌人亞洲和世界的背景, 如同我們在香港大嶼山銀礦灣酒店開會時第-一次聆聽他們的報告 一樣,覺得這是有趣的。在我們之上的山樹早就被砍光了,但山 依然美麗,而且港口的水就在我們的腳跟前-從前不可游泳,但 現在,由於王賡武教授(他爲我們作開幕演講)及其香港政府環 境保護委員會同事之努力,已經恢復-~在遠處聳立的香港市則成 對比,它是世界上現代建築環境的非凡例子之一,其動態正如其 環境危險一樣。13我們感到處身於一個亦舊亦新,且有著持續 的環境故事之集會地點。 13 s.Boyden,S.Millar,K.Newcombe,and B.()'Neill,The Ecology of a City and its People.The case of Hong Kong (Canberr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1)
8 伊您可(Mark Elvin) 1.定羡 環境史被更精確的定義爲,透過歷史時間來研究特定的人類 系統與其他自然系統間的界面。我們大部分以「其他自然系統」 來指氣候、地形、岩石和土壤、水、植被、動物、和微生物,或 以另一種方式來說,在地球上或接近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學的 系統,這些系統生產和製造能量與人力可及的資源,並重新利用 廢物。14 這些關係大多數,雖非全部,是人類與自然的某一部分間雙 向的互動。病原醴的頜域爲這類關係的典型範圍提供了說明。15 動物的豢養(在有些情况下,像狗,可能是雙向交互演進的適應 過程)16幾乎確定是與一些動物疾病之傅給人類有關。(一個著 例是之痲疹,它是犬熱病的近親。)1?定居農業和都市化使人 口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因而提供人口庫中夠多的被傅染的宿主 來蘐所謂「群衆疾病」(如天花)得以對抗已獲得的免疫力,以及 14 初階日有用的教科書可見於G.Tylao Miller,.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 Concept,Problems,and Alternatives (Belmont:Wadsworth,1975). l5闕於概論見,W.McNeill,Plagues and Peoples(Garden City,N.Y.:Anchor,. 1976). 16 D.F.Morey,"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Domestic Dog,"American Scien- tist 82.4 (August 1994). 17 R.Sollares,The Ecology of the Ancient Greek World (London:Duckworth, 1991),p.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