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 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描 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答案:(1)小人穷斯滥矣(2)凄凄惨惨戚戚(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 艺术可以保持对于 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答案:(1)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于说文章无文采,而非无独到见解) (2)B(艺术家可以活在……但更为真实的是………活在社会历史之中,艺术的独 立性不是……而是……)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晢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 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 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 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 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 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 的剌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 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 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 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
2018 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答案分析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要求填空。(5 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 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答案:(1)小人穷斯滥矣 (2)凄凄惨惨戚戚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 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答案:(1)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于说文章无文采,而非无独到见解) (2)B(艺术家可以活在……但更为真实的是……活在社会历史之中,艺术的独 立性不是……而是……)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 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 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 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 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 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 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 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 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 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
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 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 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 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 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 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 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 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 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 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⑧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 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 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啊护父母 家人的权益。 ⑨由此可见,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人不 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 节制着情感! ⑩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 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①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 出讯号。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 的反应。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 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 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①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个 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 响。喜怒哀乐既是对己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 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 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 似情感。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 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 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増进生物体的福祉。 ⑩3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等情感,也有隐藏其下的逻辑。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有删改) 3.第②段中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是指 的状 况。(2分) 答案:驾驭人的原始力量是情感而非理智 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⑤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 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 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 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 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 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 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 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 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 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⑧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 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 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啊护父母 家人的权益。 ⑨由此可见,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人不 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 节制着情感! ⑩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 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⑪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 出讯号。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 的反应。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 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 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⑫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个 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 响。喜怒哀乐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 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 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 似情感。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 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 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 ⑬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等情感,也有隐藏其下的逻辑。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有删改) 3.第②段中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 况。(2 分) 答案:驾驭人的原始力量是情感而非理智 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⑤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答案:B(如果人是感情动物,受责备时就会回嘴;可是他没有回嘴,因此人不是 情感动物;对应B项:他是选手,他会入场;可他没入场,因此他不是选手。原 文是“只要……就…”而非“只有…才……”)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3分) A.情感的运用与原始部落的仪式举措有相同的行为逻辑 B.人类的理智能够对人类自身的某些生理反应加以节制 C.朋友和家人有冲突时,在家人面前替朋友说话成本高,效益低 D.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的社会化导致现代家庭关系的疏离。 谷案:B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观念,对第②段的“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 析。(4分) 答案:“成本效益”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受人的理智的驾驭与节制,人 的情感是经过精细的成本高低的计算的。“情感”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 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学习达 成目标可以获得“喜悦”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未来有刺激诱发作用,经过理智的 成本计算,会让学生追加更多的行为投入学习以继续获得“嘉勉”,得到“喜 悦”的情感。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谷案:本文首先提出“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的观点;接着引用列堆·斯特劳 斯的观点引出作者的质疑;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朋友、家庭关系的例子得出“人 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 驭、节制着情感!”的结论;最后指出“理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意义,并指 出“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増进生物体的福祉”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 情感背后的“理智一一成本效益”逻辑。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错位之思凸凹 ①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 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 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 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②她自己都笑,自嘲说:“这是人手吗?” ③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 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岀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 心往窗上贴。 ④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 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一一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
答案:B(如果人是感情动物,受责备时就会回嘴;可是他没有回嘴,因此人不是 情感动物;对应 B 项:他是选手,他会入场;可他没入场,因此他不是选手。原 文是“只要……就……”而非“只有……才……”)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3 分) A.情感的运用与原始部落的仪式举措有相同的行为逻辑。 B.人类的理智能够对人类自身的某些生理反应加以节制。 C.朋友和家人有冲突时,在家人面前替朋友说话成本高,效益低。 D.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的社会化导致现代家庭关系的疏离。 答案:B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观念,对第⑫段的“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 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本效益”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受人的理智的驾驭与节制,人 的情感是经过精细的成本高低的计算的。“情感”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 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学习达 成目标可以获得“喜悦”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未来有刺激诱发作用,经过理智的 成本计算,会让学生追加更多的行为投入学习以继续获得“嘉勉”,得到“喜 悦”的情感。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首先提出“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的观点;接着引用列堆•斯特劳 斯的观点引出作者的质疑;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朋友、家庭关系的例子得出“人 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 驭、节制着情感!”的结论;最后指出“理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意义,并指 出“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 情感背后的“理智——成本效益”逻辑。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 一 11 题,(15 分) 错位之思 凸凹 ①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 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 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 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②她自己都笑,自嘲说:“这是人手吗?” ③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 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 心往窗上贴。 ④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 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
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 老丑,令人惋惜。 ⑤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 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 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⑦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 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 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过好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 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⑧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 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 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 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 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捡荒 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 ⑨虽然她对此浑然不知,但我知。 ⑩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 我也执意地跟去:“有我在,您会省不少力气。 ①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 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 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 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 胃口。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 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⑩“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 ⑩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的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⑩“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⑩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 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 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 ⑩再回看母亲一一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 小如蚁,几近虚无。 ①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 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是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 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 让人懂得敬畏,懂得了内敛 (有删改) 第②段和第⑤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答案: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以“自嘲”“打趣”“老天是公平的”等写出了母 亲面对生活艰辛的豁达乐观,通过其话语表现母亲的“手”的变形和“步子”的 老丑,显示母亲勤劳的形象
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 老丑,令人惋惜。 ⑤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 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 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⑦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 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 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过好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 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⑧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 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 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 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 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捡荒 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 ⑨虽然她对此浑然不知,但我知。 ⑩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 我也执意地跟去:“有我在,您会省不少力气。” ⑪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 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 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 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 胃口。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 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⑫“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 ⑬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的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⑭“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⑮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 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 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 里。 ⑯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 小如蚁,几近虚无。 ⑰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 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是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 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 让人懂得敬畏,懂得了内敛。 (有删改) 8.第②段和第⑤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 分) 答案: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以“自嘲”“打趣”“老天是公平的”等写出了母 亲面对生活艰辛的豁达乐观,通过其话语表现母亲的“手”的变形和“步子”的 老丑,显示母亲勤劳的形象
9.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答案:第⑦段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直白通俗。客观地叙述了“子女”“母亲” 对待捡“破烂”的不同心态和理解方式,语言浅显质朴 第⑧段以议论为主,语言深沉隽永。主要阐述了作者对母亲行为背后的生活态度 的思考:面对生活的错位,泰然处之,豁达面对,乐观地面对生活,语言意味深 长 10.全文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答案:本文主要叙写了母亲与我的人生错位的状态:先通过叙写母亲年轻时迫于 生计手变形步态老丑,母亲泰然处之,引发作者对生活状态中出现错位的思考 要主动应生,进入乐生的境界。作者由母亲的错位状态,联想到自己儿时“即便 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但与大自然相比,其实“渺小如蚁,几近 虚无”。在此基础上,引出作者对自我现状的思考:即便有分量有力量,依然要 敬畏、内敛。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答案:本文阐述了对人生状态出现错位状态的思考:面对逆境与顺境错位,都要 泰然处之,乐观面对;强大有力与渺小无力错位,要懂得敬畏与内敛。 本文的思想对我们而言具有借鉴价值,有现实教育意义。尤其对我们以正确的态 度与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②偷道行:秘密行军,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谷案:C 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C.深沉含蓄D.刚劲凝练 答案:C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答案:“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 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从写法的 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 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 诗歌简析: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 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此诗构思新颖,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 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
9.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 分) 答案:第⑦段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直白通俗。客观地叙述了“子女”“母亲” 对待捡“破烂”的不同心态和理解方式,语言浅显质朴。 第⑧段以议论为主,语言深沉隽永。主要阐述了作者对母亲行为背后的生活态度 的思考:面对生活的错位,泰然处之,豁达面对,乐观地面对生活,语言意味深 长。 10.全文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 分) 答案:本文主要叙写了母亲与我的人生错位的状态:先通过叙写母亲年轻时迫于 生计手变形步态老丑,母亲泰然处之,引发作者对生活状态中出现错位的思考: 要主动应生,进入乐生的境界。作者由母亲的错位状态,联想到自己儿时“即便 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但与大自然相比,其实“渺小如蚁,几近 虚无”。在此基础上,引出作者对自我现状的思考:即便有分量有力量,依然要 敬畏、内敛。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 分) 答案:本文阐述了对人生状态出现错位状态的思考:面对逆境与顺境错位,都要 泰然处之,乐观面对;强大有力与渺小无力错位,要懂得敬畏与内敛。 本文的思想对我们而言具有借鉴价值,有现实教育意义。尤其对我们以正确的态 度与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②偷道行:秘密行军,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答案:C 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 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答案:C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 分) 答案:“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 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从写法的 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 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 诗歌简析: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 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此诗构思新颖,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 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