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词汇(下) 自学内容:预习教材词汇相关内容 1.古今词义的异同 课堂作业: 1.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1.学生讨论、提问 1.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2.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1.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外作业:完成平时练习一(给一段文言文 1.3.1理性意义上 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3.1.1词义的扩大 1.3.1.2词义的缩小 1.3.1.3词义的转移 1.3.2感情色彩上 1.3.2.1古褒今贬 1.3.2.2古贬今褒 1.3.2.3古中今褒 1.3.2.4古中今贬 1.3.3词义轻重上 1.3.3.1古轻今重 1.3.3.2古重今轻 1.4同源词 1.4.1什么是同源词 1.4.2同源词举例 1.4.3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语法 自学内容:预习文选精读篇目、预习教材语 5.1文选 法相关内容 5.2语法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快速阅读文选 1.掌握以下文选中的重点字词句 2. 学生讨论、提问 1.1精读篇目:《老子》四章、不龜手之藥 3.学生讲解文选 肚箧、曹商使秦、五蠹、藝文志·諸子略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1.2自读篇目:北冥有魚、百川灌河、運斤成 课外作业:结合教材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工 風、察傳、准陰侯列傳、霍光傳 具书学习自读篇目:北冥有魚、百川灌河、 2.掌握以下语法知识 運斤成風、察傳、准陰侯列傳、霍光傳 2.1实词活用 。完成平时练习二(指出加点词的词性和活 2.1.1使动用法 用类型)。 2.1.1.1动词的使动用法 2.1.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1.1.3名词的使动用法 2.1.2意动用法 2.1.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1.22名词的使动用法 2.1.3名词的一般动用 2.1.4名词用作状语 2.1.5词类活用的条件 33
33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词汇(下) 1.古今词义的异同 1.1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1.2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3 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3.1 理性意义上 1.3.1.1 词义的扩大 1.3.1.2 词义的缩小 1.3.1.3 词义的转移 1.3.2 感情色彩上 1.3.2.1 古褒今贬 1.3.2.2 古贬今褒 1.3.2.3 古中今褒 1.3.2.4 古中今贬 1.3.3 词义轻重上 1.3.3.1 古轻今重 1.3.3.2 古重今轻 1.4 同源词 1.4.1 什么是同源词 1.4.2 同源词举例 1.4.3 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自学内容:预习教材词汇相关内容 课堂作业: 1. 学生讨论、提问 2.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课外作业:完成平时练习一(给一段文言文 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章 语法 5.1 文选 5.2 语法 知识点: 1. 掌握以下文选中的重点字词句 1.1 精读篇目:《老子》四章、不龜手之藥、 胠篋、曹商使秦、五蠹、藝文志·諸子略 1.2 自读篇目:北冥有魚、百川灌河、運斤成 風、察傳、淮陰侯列傳、霍光傳 2. 掌握以下语法知识 2.1 实词活用 2.1.1 使动用法 2.1.1.1 动词的使动用法 2.1.1.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1.1.3 名词的使动用法 2.1.2 意动用法 2.1.2.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1.2.2 名词的使动用法 2.1.3 名词的一般动用 2.1.4 名词用作状语 2.1.5 词类活用的条件 自学内容:预习文选精读篇目、预习教材语 法相关内容 课堂作业: 1.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快速阅读文选 2. 学生讨论、提问 3. 学生讲解文选 4.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课外作业:结合教材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工 具书学习自读篇目:北冥有魚、百川灌河、 運斤成風、察傳、淮陰侯列傳、霍光傳 。完成平时练习二(指出加点词的词性和活 用类型)
2.1.6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区别 2.2虚词分析 2.2.1代词 2.2.1.1人称代词 2.2.1.2指示代词 2.2.1.3疑问代词 2.2.1.4“或”和“莫” 2.2.1.5“者”和“所” 2.2.2副词 2.2.2.1程度副词 2.2.2.2范围副词 2.2.2.3时间副词 2.2.2.4谦敬副词 2.2.2.5指代性副词 2.2.3连词 2.2.4助词 2.3古汉语的特殊语序 2.3.1宾语前置 2.3.1.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3.1.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3.1.3借助“之”、“是”宾语前置 2.3.1.4没有结构标志的宾语前置 2.3.2表示动量的语序和表示名量的语序 2.3.3定语后置 2.3.4谓语前置 2.4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2.4.1判断句 2.4.2被动句 2.4.2.1“于”字句 2.4.2.2“见”字句 2.4.2.3“为”字句 2.4.2.4“为.所..”句 2.4.2.5“被”字句 2.4.2.6“被..所”句 2.5几种习惯的反问句 2.5.1不亦乎? 2.5.2何以...为(何.…为)? 2.5.3何.之有? 2.6与感叹语气有关的句法 2.6.1谓语前置 2.6.2何.…之.? 34
34 2.1.6 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区别 2.2 虚词分析 2.2.1 代词 2.2.1.1 人称代词 2.2.1.2 指示代词 2.2.1.3 疑问代词 2.2.1.4 “或”和“莫” 2.2.1.5 “者”和“所” 2.2.2 副词 2.2.2.1 程度副词 2.2.2.2 范围副词 2.2.2.3 时间副词 2.2.2.4 谦敬副词 2.2.2.5 指代性副词 2.2.3 连词 2.2.4 助词 2.3 古汉语的特殊语序 2.3.1 宾语前置 2.3.1.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3.1.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3.1.3 借助“之”、“是”宾语前置 2.3.1.4 没有结构标志的宾语前置 2.3.2 表示动量的语序和表示名量的语序 2.3.3 定语后置 2.3.4 谓语前置 2.4 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2.4.1 判断句 2.4.2 被动句 2.4.2.1 “于”字句 2.4.2.2 “见”字句 2.4.2.3 “为”字句 2.4.2.4 “为……所……”句 2.4.2.5 “被”字句 2.4.2.6 “被……所……”句 2.5 几种习惯的反问句 2.5.1 不亦……乎? 2.5.2 何以……为(何……为)? 2.5.3 何……之有? 2.6 与感叹语气有关的句法 2.6.1 谓语前置 2.6.2 何……之……?
第三章音韵 自学内容:预习文选精读篇目、预习教材音 6.1文选 韵相关内容 6.2语法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快速阅读文选 1.掌握以下文选重点字词句以及用韵情况 2. 学生讨论、提问 11精读篇目:静女、七月、哀郢 3.学生讲解文选 12自读篇目:关雎、柏舟、黄鸟、山鬼、唐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宋今体诗若干首 课外作业:结合教材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工 2.掌握以下音韵知识 具书学习自读篇目:关雎、柏舟、黄鸟、山 2.1汉语语音是发展的 鬼、唐宋今体诗若干首。完成平时练习三(按 2.2古音声调的研究 中古音标出近体诗的平仄)。 2.2.1中古声调 2.2.2上古声调 2.3古音韵部的研究 2.3.1上古韵部 2.3.2中古韵部 2.4诗律 2.4.1诗歌的分类 2.4.2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4.3近体诗的格律(结合唐宋近体诗分析讲 解) 2.4.3.1平仄 2.4.3.2押韵 2.43.3对仗 2.5古音声母的研究 2.5.1中古声母的研究 2.52上古声母的研究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 计 目标1.掌握词义 古今演变的几种 类型。目标2.掌 1 第一章词汇(下) 9 9 握同源词基本知 识。 35
35 第三章 音韵 6.1 文选 6.2 语法 知识点: 1. 掌握以下文选重点字词句以及用韵情况 1.1 精读篇目:静女、七月、哀郢 1.2 自读篇目:关雎、柏舟、黄鸟、山鬼、唐 宋今体诗若干首 2. 掌握以下音韵知识 2.1 汉语语音是发展的 2.2 古音声调的研究 2.2.1 中古声调 2.2.2 上古声调 2.3 古音韵部的研究 2.3.1 上古韵部 2.3.2 中古韵部 2.4 诗律 2.4.1 诗歌的分类 2.4.2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4.3 近体诗的格律(结合唐宋近体诗分析讲 解) 2.4.3.1 平仄 2.4.3.2 押韵 2.4.3.3 对仗 2.5 古音声母的研究 2.5.1 中古声母的研究 2.5.2 上古声母的研究 自学内容:预习文选精读篇目、预习教材音 韵相关内容 课堂作业: 1.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快速阅读文选 2. 学生讨论、提问 3. 学生讲解文选 4.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课外作业:结合教材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工 具书学习自读篇目:关雎、柏舟、黄鸟、山 鬼、唐宋今体诗若干首。完成平时练习三(按 中古音标出近体诗的平仄)。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第一章 词汇(下) 9 9 目标 1.掌握词义 古今演变的几种 类型。目标 2.掌 握同源词基本知 识
目标1.掌握文选 重点字词句。目 标2.掌握实词活 用的类型。目标 3.掌握重点虚词 2 第二章语法 25 25 的语法功能。目 标4.掌握古代汉 语的特殊语序。 目标5.掌握古代 汉语的特殊句 式。 目标1.掌握文选 重点字词句。目 3 第三章音韵 标2.掌握汉语古 14 14 音系统基本知 识。目标3.掌握 近体诗格律。 合计 48 48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生课内课外自学、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课堂讲授、教师课堂讲授、课堂笔记、 学生课内课外作业以及考勤、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启迪。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利用多煤体教学,增强教学 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1.学生课内课外自学:学期初,教师就将本期学习内容发布与学生,使学生的自学成为可能。 教师在正式教授某部分学习内容前,再次布置给学生详细的课外自主预习任务,并提出相关学习 指导和要求。课堂上,教师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带着任务和要求的自主学习时间。 2.课堂提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自学或听取教师讲授的过程当中或以后积极向教师或彼此提问, 并针对这些问题或相关衍生话题,师生开展讨论。 3.学生课堂讲授: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讲授相关学习内容。 4.教师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提问、讨论和讲授的内容,结合教学计划,运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说明。 5.课堂笔记: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做好课堂笔记。教师不定期抽查笔记。 36
36 2 第二章 语法 25 25 目标 1.掌握文选 重点字词句。目 标 2.掌握实词活 用的类型。目标 3.掌握重点虚词 的语法功能。目 标 4.掌握古代汉 语的特殊语序。 目标 5.掌握古代 汉语的特殊句 式。 3 第三章 音韵 14 14 目标 1.掌握文选 重点字词句。目 标 2.掌握汉语古 音系统基本知 识。目标 3.掌握 近体诗格律。 合 计 48 48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生课内课外自学、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课堂讲授、教师课堂讲授、课堂笔记、 学生课内课外作业以及考勤、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启迪。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 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1. 学生课内课外自学:学期初,教师就将本期学习内容发布与学生,使学生的自学成为可能。 教师在正式教授某部分学习内容前,再次布置给学生详细的课外自主预习任务,并提出相关学习 指导和要求。课堂上,教师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带着任务和要求的自主学习时间。 2. 课堂提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自学或听取教师讲授的过程当中或以后积极向教师或彼此提问, 并针对这些问题或相关衍生话题,师生开展讨论。 3. 学生课堂讲授: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讲授相关学习内容。 4. 教师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提问、讨论和讲授的内容,结合教学计划,运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说明。 5. 课堂笔记: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做好课堂笔记。教师不定期抽查笔记
6.学生课内课外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相应的课内课外作业,并及时进行批改 和评讲。 7.考勤:教师不定时抽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学生考勤记录与平时成绩挂钩。 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本期所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按以下2项考核指标进行期末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 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3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古代汉语》第14册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第 3版。 教材:《古代汉语》(上)(下)(修订本),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 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2年第1版。d 教材:《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年第2版。 教材:《新编古代汉语》(全二册),周及徐主编,中华书局,2009年第1版。 参考书:《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 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版。 参考书:《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参考书:《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撰写人:崔雪梅 审核人: 0证殿色整加w形 新溪论十年叶变州 文学与新闻传潜学院 2018年7月1日 37
37 6. 学生课内课外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相应的课内课外作业,并及时进行批改 和评讲。 7. 考勤:教师不定时抽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学生考勤记录与平时成绩挂钩。 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本期所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2 项考核指标进行期末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 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3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古代汉语》第 1-4 册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中华书局,1999 年第 3 版。 教 材:《古代汉语》(上)(下)(修订本),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 著,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1 版。 教 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d 教 材:《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 年第 2 版。 教 材:《新编古代汉语》(全二册),周及徐主编,中华书局,2009 年第 1 版。 参考书:《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 年新 1 版 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 1 版。 参考书:《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参考书:《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 版。 撰写人:崔雪梅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