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 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 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 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 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 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 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 在1403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皇帝明成祖(1403年-1424年在位)于1420年迁都北京之 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 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2000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 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9972人(1422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 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16世纪,两所学校都已 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1375 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大的全国土 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 用到19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 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 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 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 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 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 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勞役。举办讲论会以达 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 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 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 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 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 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 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 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 在 1403 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皇帝明成祖(1403 年—1424 年在位)于 1420 年迁都北京之 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 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 2000 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 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 9972 人(1422 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 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 16 世纪,两所学校都已 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 1375 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大的全国土 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 用到 19 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 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 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 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 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 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 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劳役。举办讲论会以达 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
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 不过,到了16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 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 (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 B.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 C.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D.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 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 B.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 的发展顶峰 C.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 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 D.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 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B.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C.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 D.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 不过,到了 16 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 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 (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 B. 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 C. 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D. 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 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 B. 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 的发展顶峰。 C. 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 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 D. 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 证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B. 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C. 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 D. 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答案】1.A2.C3.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 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两者已没什么区别”分析有误,语境是说“宋代末年,国 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C项,“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有表达这种关系,语境是说“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16世纪, 两所学校都已没落”。D项,“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分析有误,文 中是说“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并不能说 明“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故选A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査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A项,“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 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分析有误。对于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文中说宋代有国子学与 太学两所学校,明代有两所国子学,因此不能说“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育内容日渐 单一,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谈及这个方面。B项,“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分析有误。 文中是说“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 例,却是相当惊人。”并没有达到历史发展的高峰。D项,“以时间为顺序”分析有误,写 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时,先写1368年,然后写到了16世纪,接着写1375年,然后写 明朝初年,再写到了16世纪。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 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两者已没什么区别”分析有误,语境是说“宋代末年,国 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C 项,“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有表达这种关系,语境是说“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 16 世纪, 两所学校都已没落”。D 项,“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分析有误,文 中是说“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并不能说 明“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故选 A 项。 【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A 项,“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 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分析有误。对于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文中说宋代有国子学与 太学两所学校,明代有两所国子学,因此不能说“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育内容日渐 单一,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谈及这个方面。B 项,“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分析有误。 文中是说“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 例,却是相当惊人。”并没有达到历史发展的高峰。D 项,“以时间为顺序”分析有误,写 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时,先写 1368 年,然后写到了 16 世纪,接着写 1375 年,然后写 明朝初年,再写到了 16 世纪。故选 C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分析有误。文中是说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并不是说他们是受到优厚的待遇吸引来的。 故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 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 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岀别的法子,就几次 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 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分析有误。文中是说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并不是说他们是受到优厚的待遇吸引来的。 故选 B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 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 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 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 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 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 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 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 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莱地,一畦畦的莱妤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 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莱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莱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 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莱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坦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 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 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 空心莱。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 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 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 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 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 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 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 豆花的画。奶奶下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 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 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 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 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 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 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 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 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 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 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 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 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 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 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 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 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 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 豆花的画。奶奶下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 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 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