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检测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 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 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 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 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 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 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 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 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 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虛 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 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 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岀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 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 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 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 《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 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 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山东中学联盟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仳,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 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綜观这个时候的海 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 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一海洋宗教” 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 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 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高三语文检测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 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 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 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 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 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 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 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 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 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 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 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 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 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 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 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 《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 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 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山东中学联盟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 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 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 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一海洋宗教”的 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 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 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 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 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 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 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 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 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 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 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冏时该处临近香港囯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 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 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 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 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 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 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 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資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 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 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 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 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 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繄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 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 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 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堿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 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 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昋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 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 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D. 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 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 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 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 55 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 15 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 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 达到 10 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 30 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 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 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 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 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 400 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 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 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 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 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 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 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 23 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 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 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 23 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 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 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 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 30 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 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 3 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 1 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 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 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 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 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 本身 1000 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 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B.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 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 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 效益持乐观态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 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 建带来的问题。 C.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 便利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 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6.《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枭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緣是 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妤一会儿,她从来 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 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棧宇间飖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 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圓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 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 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B.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 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 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 效益持乐观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 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Sdzxlm B.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 建带来的问题。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 便利。 D.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 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6.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 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 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 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 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 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 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妤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 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 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 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毎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枭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 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 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 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 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 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 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 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 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 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 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 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毎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 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岀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 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枭前,表情凄凉。 “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 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莱,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 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 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 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 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 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 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 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 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 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 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 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 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 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 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 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 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 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 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 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 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 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 “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 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 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 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 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 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 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 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 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8.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山东中学联盟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 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揉蓍。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 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柬帛。大通 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 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 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 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 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 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 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 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 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 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 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 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 房,年六十三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泂澈字体/自此硏思/方悟隶式/逮尔 以来/自觉功进/ 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硏思/方悟隶式/逮 尔以来/自觉功进/
B. 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 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 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 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 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 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8. 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 “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山东中学联盟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 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 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 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 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 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 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 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 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 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 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 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 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 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 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 房,年六十三。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 以来/自觉功进/ B. 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 尔以来/自觉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