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一 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1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参加这次考试前,我在心里做好了准备,万一若在考试中失利,决不气馁, 更不会放弃。 B.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催人奋进,促人猛醒,引人深思。 C.新来的语文老师给人的感觉,并不像原来的语文老师那样,严厉而不敢接近 D.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 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资 磕拌 欢呼雀跃 真知灼 见 B.文身 猫腻 动辄得咎 侯门似 C.惦量 发祥 繁文缛节 师出无 名 D.厮杀 荒疏 恪尽职守 不依不 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中学 2013 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参加这次考试前,我在心里做好了准备,万一若在考试中失利,决不气馁, 更不会放弃。 B.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催人奋进,促人猛醒,引人深思。 C.新来的语文老师给人的感觉,并不像原来的语文老师那样,严厉而不敢接近。 D.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 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资 磕拌 欢呼雀跃 真知灼 见 B.文身 猫腻 动辄得咎 侯门似 海 C.惦量 发祥 繁文缛节 师出无 名 D.厮杀 荒疏 恪尽职守 不依不 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承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2012年元月11日起,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在北京召集技 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 校车新国标将 出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 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 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 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这个装修公司的施工队确实不一般,无论什么样的房屋,经他们一装修,都 能蓬荜生辉。 5.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 十四篇。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其后发 表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著名小说。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 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 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 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 合情合理。 D.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 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 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 胡适:“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 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 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 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 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 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 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 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A.从 2012 年元月 11 日起,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在北京召集技 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 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 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 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这个装修公司的施工队确实不一般,无论什么样的房屋,经他们一装修,都 能蓬荜生辉。 5.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作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小说 十四篇。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其后发 表的《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祝福》、《伤逝》等著名小说。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 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 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 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 合情合理。 D.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 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 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 胡适:“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 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 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 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 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 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 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 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 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 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 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 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 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 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 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 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 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 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 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 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 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 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 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 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 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 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 却处之泰然。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 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 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 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 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 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 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 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 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 “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 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 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 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 纪 30 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 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 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 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 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 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 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 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 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 3 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 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 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 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 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 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 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 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 却处之泰然。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 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 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 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 年 6 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 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 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 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 7 月中旬 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 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 “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 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 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 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 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7.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6分) 8.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9.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 剧。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光明呀,我景 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 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 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 凡雷帝》。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 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年困难时期的60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在这 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100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这些“勾践 戏”,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 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 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 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 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己。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 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 传》。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 原子时代’在广岛揭幕了,对 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新的认识”?由现 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 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300年前的背叛一一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 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 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 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 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7.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6 分) 8.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 分) 9.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 剧。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光明呀,我景 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 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 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 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 凡雷帝》。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 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三年困难时期的 60 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在这 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 100 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这些“勾践 戏”,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 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 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 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 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已。”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 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 传》。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原子时代’在广岛揭幕了,对 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新的认识”?由现 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 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 300 年前的背叛——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 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 不过,思考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 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 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 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 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 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 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 人民在沉默”结尾 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 机。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 悲剧性的声音。”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 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 可以的。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 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 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 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30年前的 《蔡文姬》,甚至还有40年前的《屈原》。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 才有的。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 秀的)的魅力。 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 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 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 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 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11.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12.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13.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4 分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 不过,思考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 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 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 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 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 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 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人民在沉默”结尾。 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 机。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 悲剧性的声音。”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 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 可以的。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 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 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 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 30 年前的 《蔡文姬》,甚至还有 40 年前的《屈原》。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 才有的。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 秀的)的魅力。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 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 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 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 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11.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 )(3 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 60 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12.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 分) 13.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