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七校联考”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一 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见之不免令人想起许多美丽的 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B.《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让低凋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 焦点,以致引发了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的广泛热议 C.因为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 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其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 D.由水污染而引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水污染形 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微博本质上是一个“个人媒体”,是个人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 工具,它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 B.李世民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具有 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C.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水利部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 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地下洞穴凭借稳定的环境保留下了很多古老生物,为我们留下了珍贵 的物种和基因资源,同时,孤立的演化环境也成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极好样本。 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如/开辟 壁橱/躲避 迤逦/风光旖旎 B.週度/週控 相貌/牦牛 摒除/屏息凝神 C.戏遽/虐待 鼎盛/酩酊 茶杯/并行不逹 D.遡源/夙愿 铮铮/挣扎 不童/瓜熟蒂落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 光 这一切构成了一帧夏晚的佳作,充 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①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②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山东省聊城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七校联考”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见之不免令人想起许多美丽的 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B.《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让低凋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 焦点,以致引发了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的广泛热议。 C.因为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 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其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 D.由水污染而引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水污染形 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博本质上是一个“个人媒体”,是个人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 工具,它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 B.李世民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具有 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C.中国平均每年有近 20 个天然湖泊消亡。水利部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 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地下洞穴凭借稳定的环境保留下了很多古老生物,为我们留下了珍贵 的物种和基因资源,同时,孤立的演化环境也成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极好样本。 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开辟 壁橱/躲避 迤逦/风光旖旎 B.调度/调控 相貌/牦牛 摒除/屏息凝神 C.戏谑/虐待 鼎盛/酩酊 茶杯/并行不悖 D.溯源/夙愿 铮铮/挣扎 不啻/瓜熟蒂落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 光, , , , , , 。这一切构成了一帧夏晚的佳作,充 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①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②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③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④村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⑤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⑥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⑥②④①⑤③ B.⑥④②③①⑤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⑤⑥④②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兴隆塔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珍藏、丰厚的文化」 以及极高的科学 艺术价值而闻名。 ②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员 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 的需求很迫切。 ③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的 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 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A.积聚引见里程 B.积聚引荐历程 C.积淀引荐历程 D.积淀引见里程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第三次去隆中,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 烧茅房,被旁人劝阻。刘备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 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三国演义》) B.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法国女郎,当她看到加西莫多在受刑台上 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加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及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 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巴黎圣母 院》) C.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 冯乐山,鸣风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 被封建礼制吞噬了。(《家》) D.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贾母设 宴招待,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 猪不抬头。”一句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红楼梦》)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学习能力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昆虫也不例外。例如,昆虫的觅食行为 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们也需要通过学习辨别食物的气味。美国科学家利用 种气味加糖水(烟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种气味而无糖水,来训练烟草天蛾寻 觅特定气味。他们将微电极植入烟草天蛾的大脑对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
③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④村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⑤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⑥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⑥②④①⑤③ B.⑥④②③①⑤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⑤⑥④②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3 分)( ) ①兴隆塔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珍藏、丰厚的文化________以及极高的科学 艺术价值而闻名。 ②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员________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 的需求很迫切。 ③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的________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 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A.积聚 引见 里程 B.积聚 引荐 历程 C.积淀 引荐 历程 D.积淀 引见 里程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备第三次去隆中,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 烧茅房,被旁人劝阻。刘备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 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三国演义》) B.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法国女郎,当她看到加西莫多在受刑台上 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加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及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 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巴黎圣母 院》) C.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 60 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 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 被封建礼制吞噬了。 (《家》) D.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贾母设 宴招待,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 猪不抬头。”一句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 (《红楼梦》)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学习能力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昆虫也不例外。例如,昆虫的觅食行为 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们也需要通过学习辨别食物的气味。美国科学家利用一 种气味加糖水(烟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种气味而无糖水,来训练烟草天蛾寻 觅特定气味。他们将微电极植入烟草天蛾的大脑对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
的神经细胞活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它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剧烈的重组活 动,从而将气味进行编码处理以便于大脑理解,表明烟草天蛾能够学会辨别代表 食物和非食物的气味 昆虫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是它们不断适应多变环境、 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科学 家已经证实,不同类群的昆虫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昆虫越低等,学习 能力也就越差;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比独栖性昆虫强,如蜜蜂和蚂蚁的学习能 力较强,行为也较复杂 另外,同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并且各种昆虫都有一定 的学习临界期限。对于寄生于寄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蜂来说,幼虫寄生蜂在寄 主搜索过程中需要感觉的信号类别多、变异大,需要决策的步骤也较多,故学习 能力最强,尤其是对植物气味的学习;蛹寄生蜂则次之,而且主要是对寄主气味 的学习;而卵寄生蜂的学习能力最弱。 印记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一个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短 暂时间内发生。在关键期内,昆虫如果获得了对某种显著刺激的记忆,例如寄主 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气味等,这种记忆就可以终生保留,并在需要的时候被重新 唤起。如果蝇在含有苹果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中饲养,则雌成虫在寻找产卵地点时 就会对苹果表现出极强的偏好。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 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 就特别喜欢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 色的纸上产卵。因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 联系起来了。在自然界,智利小植绥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 提高其捕食效果;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4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 出现联系起来,而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越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 好性:七星瓢虫也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高其搜索和 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而是变成应对环 境的更佳方式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 单一种类的花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 蜜蜂能适应多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英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 黄蜂比学得慢的其他种类多采集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 的栖息环境就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就越大,学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7.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变化的能力 B.昆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要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印记和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两种类型。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虫的觅食行为既是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形成 B.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于昆虫生命的早期。 D.昆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神经细胞活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它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剧烈的重组活 动,从而将气味进行编码处理以便于大脑理解,表明烟草天蛾能够学会辨别代表 食物和非食物的气味。 昆虫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是它们不断适应多变环境、 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科学 家已经证实,不同类群的昆虫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昆虫越低等,学习 能力也就越差;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比独栖性昆虫强,如蜜蜂和蚂蚁的学习能 力较强,行为也较复杂。 另外,同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并且各种昆虫都有一定 的学习临界期限。对于寄生于寄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蜂来说,幼虫寄生蜂在寄 主搜索过程中需要感觉的信号类别多、变异大,需要决策的步骤也较多,故学习 能力最强,尤其是对植物气味的学习;蛹寄生蜂则次之,而且主要是对寄主气味 的学习;而卵寄生蜂的学习能力最弱。 印记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一个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短 暂时间内发生。在关键期内,昆虫如果获得了对某种显著刺激的记忆,例如寄主 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气味等,这种记忆就可以终生保留,并在需要的时候被重新 唤起。如果蝇在含有苹果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中饲养,则雌成虫在寻找产卵地点时 就会对苹果表现出极强的偏好。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 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 就特别喜欢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 色的纸上产卵。因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 联系起来了。在自然界,智利小植绥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 提高其捕食效果;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 4 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 出现联系起来,而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越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 好性:七星瓢虫也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高其搜索和 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而是变成应对环 境的更佳方式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 单一种类的花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 蜜蜂能适应多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英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 黄蜂比学得慢的其他种类多采集 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 的栖息环境就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就越大, 学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7.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变化的能力。 B.昆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要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印记和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两种类型。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虫的觅食行为既是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形成。 B.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于昆虫生命的早期。 D.昆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 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 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 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 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 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 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 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 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 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 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 “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 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 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 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 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 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 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 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 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 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 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 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 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 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 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 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 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 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 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 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 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 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 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
A.昆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 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 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 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 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 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 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 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 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 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 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 “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 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 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 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 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 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 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 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 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 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 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 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 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 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 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 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 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 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 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 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 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 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 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
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 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 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 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 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 者更强。 11.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12.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分) 13.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4分) 评卷人得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 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 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 《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 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 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 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 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 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 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 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 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 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 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 《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 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
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 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 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 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 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 者更强。 11.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12.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 分) 13.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4 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 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 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 《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 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 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 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 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 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 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 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 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 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 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 《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 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