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符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 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 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 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 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 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 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措 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 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 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 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 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它 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 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 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 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 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 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2019 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符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 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 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 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 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 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 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措 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 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 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 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 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它 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 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 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 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 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 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 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 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 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 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 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 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 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白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 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 主动向自然复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 的通知》,从2007年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免 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安排。同时,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 需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到城 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支教2年。另外,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前 及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通知》还规定了“违约”的规则,免费师范 生毕业后如果并未按约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经享受的免费教 育费用和生活补助,并缴纳违约金,同时还会记入诚信档案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 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 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 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 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 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 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 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 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白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 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 主动向自然复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07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 的通知》,从 2007 年 9 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和西南大学 6 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免 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安排。同时,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 需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 10 年。到城 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支教 2 年。另外,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前 及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通知》还规定了“违约”的规则,免费师范 生毕业后如果并未按约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经享受的免费教 育费用和生活补助,并缴纳违约金,同时还会记入诚信档案
(摘编自网络资料) 材料二: 对某部属师范高校某班31名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显示,约有70%是为了诚轻家庭经 济负担、享受免费大学本科教育而报考:约有20%是因为父母的影响,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是教 师,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乡当老师;约有15%是因为自身喜欢教师行业;约有10%是为 了能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并在入学之初就做好了违约的打算:约有20%的同学在报考时并 不了解免费师范生政策,属于“随便填报”。由于影响个人选择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 以并不能非常严格区分每位免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在调查中,各影响因素相加总的百分比高 于100 (摘自夏翠翠《免费师范生的守约与违约》) 材料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招收免费师范生。截至2016 年,累计招生94万人,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62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招生5.3万人,毕业后 进入教师队伍34万人。 (摘编自教育部网) 材料四 对于教育理想明晰的普通家庭孩子而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在理想 之外,更多的人则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在10年期限的长约面前,公共意志与个人诉求间的 冲突不可避免。 魏峰以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被华东师大心理学专业录取,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高中做心理老 师,一周也没几个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找他。因为没课上,工资比一般老师低,还经常被地方教 育局借用去做一些脏活累活,后来他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违约。 陈君楠认为:“现在家乡好一些的重点高中都开始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基本没有竞 争力。而且很多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希望能继续深造,但政策却要求本科毕业必须就业。” 当一个人成为了免费师范生,贫困、教师等标签便不由自主贴在了他的身上,成为个人出 身和家庭背景的标志,成为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标志,剥夺了贫困师范生通过名牌大 学教育步入大城市的机会和梦想。某男生因为其免费师范生的身份及这一身份所蕴含的“污名 化”因素而遭到了求爱对象的拒绝。 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在从事教师工作的时候,相关单位必须给予编制。而这一要求使得许 多编制不足的单位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去农村支教两年,这一规定 使得中小学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因为他们去农村支教的两年会打乱正常的教学。 另外,由于缺少一个审核机制,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中,存在部分投机者,即运用免费师范 生提前批招生不与普通学生统一划线的空子,通过报考免费师范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入较好的大 学,进入了好大学之后,再通过缴纳几万的违约金违约 摘编自《免费师范生11载,违约因何不止》,《经济观察报》2018年7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以免费教育的方式换取高水平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和落后地区,从而推动 教育事业的发展 B.免费师范生是针对贫困生而设立的,在校期间除免除学费、住宿费外,还补助生活费,所需 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
(摘编自网络资料) 材料二: 对某部属师范高校某班 31 名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显示,约有 70%是为了减轻家庭经 济负担、享受免费大学本科教育而报考;约有 20%是因为父母的影响,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是教 师,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乡当老师;约有 15%是因为自身喜欢教师行业;约有 10%是为 了能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并在入学之初就做好了违约的打算;约有 20%的同学在报考时并 不了解免费师范生政策,属于“随便填报”。由于影响个人选择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 以并不能非常严格区分每位免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在调查中,各影响因素相加总的百分比高 于 100%。 (摘自夏翠翠《免费师范生的守约与违约》) 材料三: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7 年起,6 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招收免费师范生。截至 2016 年,累计招生 9.4 万人,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 6.2 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招生 5.3 万人,毕业后 进入教师队伍 3.4 万人。 (摘编自教育部网) 材料四: 对于教育理想明晰的普通家庭孩子而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在理想 之外,更多的人则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在 10 年期限的长约面前,公共意志与个人诉求间的 冲突不可避免。 魏峰以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被华东师大心理学专业录取,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高中做心理老 师,一周也没几个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找他。因为没课上,工资比一般老师低,还经常被地方教 育局借用去做一些脏活累活,后来他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违约。 陈君楠认为:“现在家乡好一些的重点高中都开始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基本没有竞 争力。而且很多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希望能继续深造,但政策却要求本科毕业必须就业。” 当一个人成为了免费师范生,贫困、教师等标签便不由自主贴在了他的身上,成为个人出 身和家庭背景的标志,成为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标志,剥夺了贫困师范生通过名牌大 学教育步入大城市的机会和梦想。某男生因为其免费师范生的身份及这一身份所蕴含的“污名 化”因素而遭到了求爱对象的拒绝。 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在从事教师工作的时候,相关单位必须给予编制。而这一要求使得许 多编制不足的单位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必须去农村支教两年,这一规定 使得中小学不愿接收免费师范生,因为他们去农村支教的两年会打乱正常的教学。 另外,由于缺少一个审核机制,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中,存在部分投机者,即运用免费师范 生提前批招生不与普通学生统一划线的空子,通过报考免费师范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入较好的大 学,进入了好大学之后,再通过缴纳几万的违约金违约。 (摘编自《免费师范生 11 载,违约因何不止》,《经济观察报》2018 年 7 月 14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以免费教育的方式换取高水平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和落后地区,从而推动 教育事业的发展。 B.免费师范生是针对贫困生而设立的,在校期间除免除学费、住宿费外,还补助生活费,所需 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
C.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减轻家庭负担占较大比重,表明该政策为贫困学生 就学提供了便利 D.在调查中显示,免费师范生中真正喜欢教师职业的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为他们毕业后违约埋 下了潜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违约行为,在国家制定的政策上面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B.支教两年会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所以农村中小学不愿接受免费师范生 C.关于违约,除了客观的原因外,不少免费师范生过多考虑个人诉求,缺少必要的公共意志。 D.截至2016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履行协约的不到三分之二,西部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藏书的小楼 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 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 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 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 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 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 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λ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 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 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 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 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ⅰ 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 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 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 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 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 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
C.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减轻家庭负担占较大比重,表明该政策为贫困学生 就学提供了便利。 D.在调查中显示,免费师范生中真正喜欢教师职业的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为他们毕业后违约埋 下了潜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违约行为,在国家制定的政策上面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B.支教两年会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所以农村中小学不愿接受免费师范生。 C.关于违约,除了客观的原因外,不少免费师范生过多考虑个人诉求,缺少必要的公共意志。 D.截至 2016 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履行协约的不到三分之二,西部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藏书的小楼 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 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 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 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 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 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 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 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 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 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 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 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 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 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 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 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 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 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
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 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 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晩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 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 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 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 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 的。永远抖不落冷温和霉霉,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 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 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 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 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 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 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 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 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8.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6分) 9.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位居朝首, 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薨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未官,更以嗟恻,始授 太常寺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判颖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 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 能名。庆历初裒戎限命洯丹仁宗格以或邻敌自怀修政裹首增速员。召素自宿知谏院, 同判国子监。悉情献替,多见嚮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 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寻迁天章阁 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 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 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
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 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 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 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 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 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 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 的。永远抖不落冷温和霉霉,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 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 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 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 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 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 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 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 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8.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6 分) 9.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位居朝首, 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薨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未官,更以嗟恻,始授 太常寺 ...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判颖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 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 能名。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召素自宿知谏院.., 同判国子监。悉情献替,多见嚮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 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寻迁天章阁 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 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 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