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血量增多:充血 局部循环血 血量减少:缺血 循 量异常 包括血液凝固形成的血栓及 环 血液 血液内出现异 血管内出现的空气、脂滴和 循环 常物质 羊水等造成栓塞和梗死 障碍 若水分在组织间隙增加称水肿; 血管内成 在体腔内积聚称积液 分逸出 若红细胞逸出则称出血 第一节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按发生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由于动脉血流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简称充血。 (一)原因 般是由于动脉、特别是细动脉扩张,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生 情况下和病理情况下都可见到 生理性充血:见于器官或组织生理性活动增强时,如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进食 31
31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 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按发生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由于动脉血流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简称充血。 (一)原 因 ☆一般是由于动脉、特别是细动脉扩张,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生 理情况下和病理情况下都可见到。 ☆生理性充血:见于器官或组织生理性活动增强时,如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进食 包括血液凝固形成的血栓及 血管内出现的空气、脂滴和 羊水等造成栓塞和梗死 血量增多:充血 血量减少:缺血 局部循环血 量异常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碍 血液内出现异 常物质 血管内成 分逸出 若水分在组织间隙增加称水肿; 在体腔内积聚称积液 若红细胞逸出则称出血
胃肠粘膜的充血及生气发怒时面部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是较常见的病理性充血,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 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而发生充血 减压后充血:见于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一旦压力骤然解除,受压部位的 田动脉可发生反射性扩张,使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不全产物堆积,刺激血管运动神 导致缺血组织周围的吻合支动脉扩张充血,从而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局部组织的 血液供应 (二)病变及后果 ☆肉眼见充血组织呈鲜红色,温度升高。镜下见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炎症反 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已有病变的动 脉(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充血可导致血管破裂 、静脉性充血(淤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 内而发生的充血,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口述 凡是可引起静脉受阻的原因均可致 静脉受压静脉受压可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器官 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肝硬变时门静脉分支受压
32 后胃肠粘膜的充血及生气发怒时面部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是较常见的病理性充血,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 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扩张而发生充血; 减压后充血:见于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一旦压力骤然解除,受压部位的 细动脉可发生反射性扩张,使局部充血。 侧支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不全产物堆积,刺激血管运动神 经,导致缺血组织周围的吻合支动脉扩张充血,从而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局部组织的 血液供应。 (二)病变及后果 ☆肉眼见充血组织呈鲜红色,温度升高。镜下见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炎症反 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已有病变的动 脉(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充血可导致血管破裂。 二、静脉性充血(淤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 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 口 述 凡是可引起静脉受阻的原因均可致。 ☆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可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器官 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肝硬变时门静脉分支受压
起的胃肠道淤血等。 静脉阻塞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使血液回流障碍,如果侧支循环不 能充分代偿,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二尖瓣瓣膜病引起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肺 血。肺原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 淤血 (二)基本病变 肉眼见淤血组织肿胀,局部呈紫色、温度降低。镜下见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 扩张、充满血液 (三)后果 侧枝循环淤血 慢性淤血 静脉压升高 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血管基膜变性 实质细胞萎 内皮间隙增大 缩、变性、 间质网状纤维塌陷,胶 坏死 血管通透性 淤血性水肿 原纤维增生 增高 淤血性出血 如肺淤血 组织、器官硬化、如肝淤血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33 引起的胃肠道淤血等。 ☆静脉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使血液回流障碍,如果侧支循环不 能充分代偿,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 高血压病、二尖瓣瓣膜病引起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肺 淤血。肺原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 淤血。 (二)基本病变 肉眼见淤血组织肿胀,局部呈紫色、温度降低。镜下见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 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后果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慢 性 淤 血 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 实质细胞萎 缩、变性、 坏死 间质网状纤维塌陷,胶 原纤维增生 组织、器官硬化、如肝淤血 血管基膜变性、 内皮间隙增大 血管通透性 增高 静脉压升高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如肺淤血 侧枝循环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泡腔内可 由现水肿液,少量的巨噬细胞和漏出的红细胞。当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 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转变为含铁血黄素,在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 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又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 血,可引起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肺质地变硬,加之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呈 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暗红色血性 成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渗出。这是由于浆液和空气及漏出的红细胞混合后形成,所以 左心衰肺淤血的病人常有咯粉红色泡沫痰这一症状。 慢性肝淤血 多见于右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淤血:小叶 中央肝细胞萎缩、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淤 )、黄(脂肪)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称为槟榔肝。长期慢性淤血,肝内结缔组 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腔内流出,称为出血。血液流入体腔内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 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命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是由心脏或血管破裂所致。可见于外伤如骨折、创伤等,也可见于
34 多见于左心衰竭时。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泡腔内可 出现水肿液,少量的巨噬细胞和漏出的红细胞。当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 噬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转变为含铁血黄素,在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 粒。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又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 淤血,可引起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肺质地变硬,加之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呈 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暗红色血性 或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渗出。这是由于浆液和空气及漏出的红细胞混合后形成,所以 左心衰肺淤血的病人常有咯粉红色泡沫痰这一症状。 ☆慢性肝淤血 多见于右心衰竭时。镜下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淤血;小叶 中央肝细胞萎缩、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淤 血)、黄(脂肪)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称为槟榔肝。长期慢性淤血,肝内结缔组 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 出 血 血液自心、血管腔内流出,称为出血。血液流入体腔内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 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是由心脏或血管破裂所致。可见于外伤如骨折、创伤等,也可见于
心血管本身有病变时,如血管瘤 漏出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和细小静脉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漏出于管腔外。 (二)病理变化 内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时称为体腔积血,如胸腔积血、心包积血 命血液积聚于组织内,量大时可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 命皮肤和粘膜的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或瘀斑 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称为咯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称为呕血 户血液从肛门排除,称为便血 (三)后果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少量缓慢的漏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大范围漏出性出血,如肝硬化引起的胃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卩破裂性出血,短时间丧失循环血量的20%-23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脑出血,尤其 脑干出血,可因呼吸、循环中枢受压而致死 ◎一般的出血,多可自行停止,进入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血液,可逐渐被吸收、机化 或包裹。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
35 心血管本身有病变时,如血管瘤。 漏出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和细小静脉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漏出于管腔外。 (二)病理变化 内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时称为体腔积血,如胸腔积血、心包积血;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量大时可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 皮肤和粘膜的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或瘀斑; 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称为咯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称为呕血; 血液从肛门排除,称为便血。 (三)后果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少量缓慢的漏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大范围漏出性出血,如肝硬化引起的胃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破裂性出血,短时间丧失循环血量的 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脑出血,尤其 是脑干出血,可因呼吸、循环中枢受压而致死。 一般的出血,多可自行停止,进入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血液,可逐渐被吸收、机化 或包裹。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