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農青大季教案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 授课教师 郝晋珉 所在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 授课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 教学时数 6学时 科生 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土地整理程序与标准、土地整理区选 内容简介 土地整理工程规划与设计以及整理后土地分配与权利清理 等):土地保护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 土地利用规划等) 授课内容 第九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教学目的 了解士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士地利用专项 及要求 规划的要概念和特点,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则和主要类 型,了解各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及规划思路。 十地利用专项想别的概念,特性,专项规别分卷的依据和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各项专项规划的概念, 规划的主要内容,了解各专 项规划的基本思路。 教学手段 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并采用实例进行讲述 教学内容提要 第九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一节概述 一、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和性质 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士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 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 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风景游览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士地复垦规划 等。 2、性质: (1)针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进行宏观控制,协调、 综合平衡的战略的安排,而未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做出具体按 排。 (2)局部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而土地利用专 项规划只是规划区内的部分土地。 (3)具体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虽然也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等宏观控 制性的性质,但其相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则具有具体性
教 案 课程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 授课教师 郝晋珉 所在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 授课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 科生 教学时数 6 学时 内容简介 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土地整理程序与标准、土地整理区选 择、土地整理工程规划与设计以及整理后土地分配与权利清理 等);土地保护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 土地利用规划等) 授课内容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教学目的 及 要 求 了解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土地利用专项 规划的要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则和主要类 型,了解各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及规划思路。 教学重点 与 难 点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性,专项规划分类的依据和 主要类型,各项专项规划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了解各专 项规划的基本思路。 教学手段 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并采用实例进行讲述 教学内容提要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和性质 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 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 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风景游览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 等。 2、性质: (1)针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进行宏观控制,协调、 综合平衡的战略的安排,而未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做出具体按 排。 (2)局部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而土地利用专 项规划只是规划区内的部分土地。 (3)具体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虽然也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等宏观控 制性的性质,但其相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则具有具体性
(4)选择性:同一总体规划区内土地利用问题性质不同,应采取的专项规划类 型就不同。 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 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条件。 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 1、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开发 规划的对象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沙荒地、海涂以及利用不充分的天然草场、疏 林地、闲散土地等。 2、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 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的对象是沙化土地、沼 泽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和被污染的士地。 3、土地保护规划 土地保护规划就是指使土地数量不再减少、土地生产力不再下降的规划。土地 保护规划的对象很广泛,主要有:高产稳产的农田,具有重大科学、经济、生态价 值的土地自然生态系统。 4、建设用地控制类 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组织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组织方式因其开展的深度、广度及基本类型的不同而异, 般有几种组织形式:按区域组织、按部门组织、 第二节土地开发规划 一、土地开发的概念 1、土地开发的概念: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 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如把荒山、荒滩、海洋等转化为可利用的土地:另 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如把已经利用但利用尚不充分、生产效益低下的 土地,包括中低产田、盐碱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的老城区等加以改造提高, 使其利用充分,效益提高。 2、土地开发的作用:土地开发实际上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过 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其结果是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改 善 3、土地开发的规律: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士 地开发过程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4)选择性:同一总体规划区内土地利用问题性质不同,应采取的专项规划类 型就不同。 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 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条件。 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 1、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开发 规划的对象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沙荒地、海涂以及利用不充分的天然草场、疏 林地、闲散土地等。 2、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 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的对象是沙化土地、沼 泽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和被污染的土地。 3、土地保护规划 土地保护规划就是指使土地数量不再减少、土地生产力不再下降的规划。土地 保护规划的对象很广泛,主要有:高产稳产的农田,具有重大科学、经济、生态价 值的土地自然生态系统。 4、建设用地控制类 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组织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组织方式因其开展的深度、广度及基本类型的不同而异, 一般有几种组织形式:按区域组织、按部门组织、 第二节 土地开发规划 一、土地开发的概念 1、土地开发的概念: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 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如把荒山、荒滩、海洋等转化为可利用的土地;另 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如把已经利用但利用尚不充分、生产效益低下的 土地,包括中低产田、盐碱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的老城区等加以改造提高, 使其利用充分,效益提高。 2、土地开发的作用:土地开发实际上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 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其结果是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改 善。 3、土地开发的规律: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 地开发过程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4、土地开发的形式: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中低产田开发、沿海滩涂 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5、现阶段土地开发的重点 二、土地开发的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土地开发规划一方面必须参与士地利用总体规 划中用地平衡调整,另一方面在效益方面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而且土地开发 规划的一些指标制定必须以总体规划为前提。 2、生态优化原则:土地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生态系统 的过程,显然土地开发是一个打破土地固有状态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往往有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土地开发规划必须建立在获取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上,既要保护好固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最佳利用原则:在开发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同时,尽可能挖掘潜在的面积和尽可能利用其优势。 4、可行性原则:编制开发规划时必须先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三、土地开发规划的程序 1、勘测与调查:了解待开发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是土地开发的基 础工作,为此要进行大量的勘测与调查。 2、可行性研究:在调查勘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各方面待 开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综合开发规划:根据调查、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对待开发区今后的利用方 式、工程措施、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 4、开发实施:按照开发规划,具体进行待开发资源的开发实施。 四、宜农荒地开发规划 1、宜农荒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①气候、地形、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荒地形成因素及其发生、组合的 致性: ②荒地资源的性质及其生产能力的一致性: ③荒地利用方向和改造、保护措施的一致性。 2、宜农荒地的主要类型:白浆土荒地、黑土荒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地、草原 栗钙士荒地、灰钙土荒地、红黄壤荒地、高寒类荒地、沼泽地荒地、盐碱荒地、海 涂荒地。 3、宜农荒地开发程序
4、土地开发的形式: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中低产田开发、沿海滩涂 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5、现阶段土地开发的重点 二、土地开发的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土地开发规划一方面必须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中用地平衡调整,另一方面在效益方面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而且土地开发 规划的一些指标制定必须以总体规划为前提。 2、生态优化原则:土地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生态系统 的过程,显然土地开发是一个打破土地固有状态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往往有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土地开发规划必须建立在获取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上,既要保护好固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最佳利用原则:在开发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同时,尽可能挖掘潜在的面积和尽可能利用其优势。 4、可行性原则:编制开发规划时必须先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三、土地开发规划的程序 1、勘测与调查:了解待开发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是土地开发的基 础工作,为此要进行大量的勘测与调查。 2、可行性研究:在调查勘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各方面待 开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综合开发规划:根据调查、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对待开发区今后的利用方 式、工程措施、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 4、开发实施:按照开发规划,具体进行待开发资源的开发实施。 四、宜农荒地开发规划 1、宜农荒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①气候、地形、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荒地形成因素及其发生、组合的一 致性; ②荒地资源的性质及其生产能力的一致性; ③荒地利用方向和改造、保护措施的一致性。 2、宜农荒地的主要类型:白浆土荒地、黑土荒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地、草原 栗钙土荒地、灰钙土荒地、红黄壤荒地、高寒类荒地、沼泽地荒地、盐碱荒地、海 涂荒地。 3、宜农荒地开发程序
勘测调查 综合评价 论证决策 开发规划 实施 宜农荒地开发思考程序 第三节土地治理规划 一、土地治理的一般概念 1、士地退化的类型: 土地退化的核心是土壤和数量的丧失。可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性质恶化、非 农占地等 2、土地治理规划的基本类型: 水土流失地治理规划、风沙化治理规划、土地沼泽化治理规划、土壤盐碱化治 理规划、土地复是复是规划。 二、土地治理规划的一般步骤 确定边界系统一一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一一限制性因素调查分析 规划设计—一综合治理的综合措施确定 一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一一项目立项和实 三、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1、水土流失的分级指标 任何陆地,几乎不存在无侵蚀的土壤。严格地讲,只有当侵蚀量超过成土速 度,或土壤的生成能力降低,即超过了永续利用的准则所能允许的侵蚀速度,才称 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按照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 定”,制定了各种类型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 2、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治理措施分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三大类
宜农荒地开发思考程序 第三节 土地治理规划 一、土地治理的一般概念 1、土地退化的类型: 土地退化的核心是土壤和数量的丧失。可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性质恶化、非 农占地等。 2、土地治理规划的基本类型: 水土流失地治理规划、风沙化治理规划、土地沼泽化治理规划、土壤盐碱化治 理规划、土地复垦复垦规划。 二、土地治理规划的一般步骤 确定边界系统——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限制性因素调查分析——治理工程 规划设计——综合治理的综合措施确定——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项目立项和实 施 三、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1、水土流失的分级指标 任何陆地,几乎不存在无侵蚀的土壤。严格地讲,只有当侵蚀量超过成土速 度,或土壤的生成能力降低,即超过了永续利用的准则所能允许的侵蚀速度,才称 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按照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 定”,制定了各种类型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 2、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治理措施分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三大类 勘测调查 综合评价 开发规划 实施 论证决策
治理基本原则 ①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主要水土流失形式,因地制宜的 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②针对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土流失特点,因害设防的布设相应的措施。 ③各项措施之间要相互配合,做到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生物措施结合,治坡 与治沟相结合,治表与治本结合,使之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效益。 ④治理要为生产服务,治理措施的安排要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既考 虑长远利益,又照顾到群众的近期利益。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分为治坡工程、治沟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三类 4、小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是指以分水岭为边缘界线的径流汇集区。流域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下的 称为小流域,是山、源、丘陵地区的自然生态单元,是权衡小气候、水土资源和水 土流失程度的基本单位。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 合理部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以及其它各种水土保持措 施。 四、盐碱地综合治理 1、盐碱地的形成条件:盐碱地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盐碱地治理与规划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全面规划,规划与实施结合,改良 与利用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3、盐渍化综合治理措施系统 4、治理工程措施规划设计 第四节土地复垦规划 1、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复垦就是对各种工矿废弃地(包括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等)采取整治 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原则:因地制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注重实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以及矿区规划相协调,与土地管理密切结合。 依 ①国务院颁发的《士地复垦规定》及当地土地复垦的有关法规、政策和实施细 则。 ②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矿 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
治理基本原则: ①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主要水土流失形式,因地制宜的 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②针对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土流失特点,因害设防的布设相应的措施。 ③各项措施之间要相互配合,做到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生物措施结合,治坡 与治沟相结合,治表与治本结合,使之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效益。 ④治理要为生产服务,治理措施的安排要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既考 虑长远利益,又照顾到群众的近期利益。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分为治坡工程、治沟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三类。 4、小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是指以分水岭为边缘界线的径流汇集区。流域面积在 300 平方公里以下的 称为小流域,是山、塬、丘陵地区的自然生态单元,是权衡小气候、水土资源和水 土流失程度的基本单位。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 合理部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以及其它各种水土保持措 施。 四、盐碱地综合治理 1、盐碱地的形成条件:盐碱地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盐碱地治理与规划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全面规划,规划与实施结合,改良 与利用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3、盐渍化综合治理措施系统 4、治理工程措施规划设计 第四节 土地复垦规划 1、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复垦就是对各种工矿废弃地(包括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等)采取整治 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原则:因地制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注重实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以及矿区规划相协调,与土地管理密切结合。 依据: ①国务院颁发的《土地复垦规定》及当地土地复垦的有关法规、政策和实施细 则。 ②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矿 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