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综合生态工程 综合生态工程即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 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整套生态工艺流程,形成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获得持续 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 按照这一定义,综合生态工程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实现植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2) 实现动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3)腐食生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④)土壤生态系统综合 化的生态工程:(⑤)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综合化的生态工程:(6)实现生态系统总体综合化的 生态工程。 但鉴于我们前面的篇章里已涉及了众多两两复合型的生态工程,如农田生态工程,水体生 态工程, 土壤生态工程等,在这一章里除了在第一节给予全面介绍以外,后面几节将重点介绍 生态村、生态县及生态区域的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综合生态工程特点 一、缘合生工程的基木 以生态 命周期 价值链原理的集中体现。 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取食 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彼此联接为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 一条“结索 这一链素关系就被称为食物: 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层次多而长: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很多是人 工选择的结果,种类、层次少,食物链结构较短,有时还存在一些有害的结构,不利于能量转 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综合生态工程就可以根据食 物链原理延长或减少食物链的环节来维持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所以, 食物链理论和方法是综合生态工程的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手段。 2.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评价(亿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针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 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 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 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 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物循环和最 终废物弃置。其优点在于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框架,引导研究者超越地域的界 限去发掘一些被以前的研究所忽略了的因子,是丰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也可为更全面的研 究莫定基础。 3.价值链 不同流向、 强度在社会经济系统内进行流转。 虫在型 的并仪价宜分和助能有若直转的线
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 综合生态工程即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 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整套生态工艺流程,形成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获得持续 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 按照这一定义,综合生态工程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 实现植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2) 实现动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3)腐食生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4)土壤生态系统综合 化的生态工程; (5) 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综合化的生态工程; (6) 实现生态系统总体综合化的 生态工程。 但鉴于我们前面的篇章里已涉及了众多两两复合型的生态工程,如农田生态工程,水体生 态工程,土壤生态工程等,在这一章里除了在第一节给予全面介绍以外,后面几节将重点介绍 生态村、生态县及生态区域的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综合生态工程特点 一、综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综合生态工程通常以生态学为原理,利用生态工艺及设计思路,实现物质再生循环与分层 多级利用,保障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其基本原理归纳起来就是食物链、生命周期、 价值链原理的集中体现。 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取食 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彼此联接为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 这一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层次多而长;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很多是人 工选择的结果,种类、层次少,食物链结构较短,有时还存在一些有害的结构,不利于能量转 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综合生态工程就可以根据食 物链原理延长或减少食物链的环节来维持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所以, 食物链理论和方法是综合生态工程的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手段。 2.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针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 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 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 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 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物循环和最 终废物弃置。其优点在于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框架,引导研究者超越地域的界 限去发掘一些被以前的研究所忽略了的因子,是丰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也可为更全面的研 究奠定基础。 3.价值链 人类通过定向调控生态系统,物化投入要素,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最大有效化过程 中,投入的价值量转移并形成价值增量凝结在初级产品或次级产品内,这些产品以不同形式、 不同流向、不同流量强度在社会经济系统内进行流转。 产品在流转过程中,虽然在数量上不会改变产品物质存量和能量存量,但它可以将其货币 化并以价值的形式来体现物质存量和能量存量的效用。而其产品价值的高低、大小对生态系统 的结构、组分和功能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产品价值在沿价值链向消费者流动过程中得以体 。所谓 有不 云 使用 品在 利用 这种通 价值链。价值链的长短直接反映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 对严品的开发利用程因 同时也可以体现主导产业与 产业的密切程度 米讲,价值链趣 表明人类对该产品 的开发利用程度愈高,相反价值链短,则表明人类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和特点 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可以按照产业组合、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来划分 (一)按照产业组合来划分,可以分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者 工程、农渔复合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等以农为主的类型, 也可划分出如农工联合、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商业等的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在我国分布较「,类型较多,主要有农林、农果 林药和农经笔几种模式。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利用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作物的高产, 稳产提供环境条件。 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根据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联接环节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沼气为纽 带的农牧复合生态工程、以蚯蚓为接口农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多层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是指林业的副产品如某些种类的树叶可以直接作为 畜牧业的饲料,在林地里直接进行畜贪饲养。如我国海南的文吕市的胶一茶一鸡模式等。 农渔复合生态工程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是目前最为典型的农渔复合生态工程,通过农作 物(水稻、菱白等)与水生生物(鱼、 蟹等)的互利共生,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进行粮食和渔 业的生产,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林业子系统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屏篮,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趋分 若决完性的作用,农业子系统为人们提供较丰的粮、 油、果、法等农立品 牧业子系是 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为农业系统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同时生产动物蛋白。因 此,农林牧三个子系统的结合,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高效 、协调发展。 个加环节, “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林牧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使农民增 收,整个生态系统进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 间的餐作告王 基础的 如典型 执 种菜 会部分 实现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系统 资源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把综合生态工程模 式主要 型 山地 陵 1、城市综合生态工程 示合生 原理 环境系统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依据城市生态环境调控的基本 通过城市林业生 污水控制技才 系统中 见 ·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废弃物 污染等问题 大连市是我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较好的典型城市之 ,城市林业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 建设和林业的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在中心城区建设以协调城市小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动物园、公共绿地等:近缘区重点建设郊区绿化林、净化工 业污染的生态林和各种水果林:外缘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发展商品林,同时适当发 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以及休闲娱乐林、度假村:外延区重点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适当种植经 济树种:通道区重点建设经济树木、绿化灌丛和香花花草
价值是反映效用的主要形式,产品价值在沿价值链向消费者流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所谓价 值链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 值,使产品在利用程度上出现差异,这种通过对产品的利用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建立起来的链 索关系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的长短直接反映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类对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 同时也可以体现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密切程度。一般来讲,价值链愈长,表明人类对该产品 的开发利用程度愈高,相反价值链短,则表明人类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和特点 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可以按照产业组合、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来划分。 (一)按照产业组合来划分,可以分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态 工程、农渔复合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等以农为主的类型, 也可划分出如农工联合、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商业等的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在我国分布较广,类型较多,主要有农林、农果、 林药和农经等几种模式。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利用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作物的高产, 稳产提供环境条件。 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根据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联接环节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沼气为纽 带的农牧复合生态工程、以蚯蚓为接口农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多层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是指林业的副产品如某些种类的树叶可以直接作为 畜牧业的饲料,在林地里直接进行畜禽饲养。如我国海南的文昌市的胶-茶-鸡模式等。 农渔复合生态工程 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是目前最为典型的农渔复合生态工程,通过农作 物(水稻、茭白等)与水生生物(鱼、蟹等)的互利共生,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进行粮食和渔 业的生产,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业子系统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屏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子系统为人们提供较丰富的粮、油、果、蔬等农产品;牧业子系统是 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农业系统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同时生产动物蛋白。因 此,农林牧三个子系统的结合,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再加上一个加工环节,使农、林、牧产品得 到加工转化,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林牧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使农民增 收,整个生态系统进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 农工生态工程 在原有以农业为基础的系统上增加工业部分,实现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系统 间的合作与共生,如典型的电厂废热与温室养渔、种菜的结合。 (二)根据生态工程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按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把综合生态工程模 式主要分为城市型、平原型、内陆水域型、山地丘陵型等。 1、城市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城市综合生态工程是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依据城市生态环境调控的基本 原理,通过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污水控制技术、土地净化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生态工 程技术解决城市环境系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废弃物 污染等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是我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较好的典型城市之一,城市林业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 建设和林业的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在中心城区建设以协调城市小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动物园、公共绿地等;近缘区重点建设郊区绿化林、净化工 业污染的生态林和各种水果林;外缘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发展商品林,同时适当发 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以及休闲娱乐林、度假村;外延区重点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适当种植经 济树种;通道区重点建设经济树木、绿化灌丛和香花花草
目前大连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风景林面积0.77×10ha,人均绿地面积6.5m 有防护林、风景林、特用林和水源涵养林2.5×10■,用材林和经济林2.28×10■。 2、平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平原地区广泛采取的生态工程的技术类型有农林(果)综合生态工程、农牧综合生态工程 和农牧加综合生态工程等几种。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种 植作物和养殖动物种类及由此组成的复合系统组分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农牧复合系统为例,其以多方式连接为特征,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并联”成多层次循环 利用,形成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牛态工程模式(图10-1)。 农团 食用 日气 图10-1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养鸭通过沼气工程、养蚯蚓、养食用菌和种植果树等合 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图10-2)。农场用鸡粪(处理 作为部分饲料喂猪,猪粪投入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来炊事、照明等。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 培养食用菌、养蚯蚓和作为农田与果园的肥料:鱼塘为购子提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 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虹蚓:鸡粪、猪粪、菌渣作为斯蚓饵料:虹蚓作为鸡 的饲料,蚯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整个系统组分间形成了互相协调、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农 饲制 果 坊军 鱼 生店能副 留气 发想便 食用陶 图10-2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各组分关系图 3、内陆水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内陆水域按照其水产和农田两个生产主题不同分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和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 田综合系统
目前大连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8.2%,城市风景林面积 0.77×104ha,人均绿地面积 6.5m2 有防护林、风景林、特用林和水源涵养林 2.5×108 m 2,用材林和经济林 2.28×108 m 2。 2、平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平原地区广泛采取的生态工程的技术类型有农林(果)综合生态工程、农牧综合生态工程 和农牧加综合生态工程等几种。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种 植作物和养殖动物种类及由此组成的复合系统组分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农牧复合系统为例,其以多方式连接为特征,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并联”成多层次循环 利用,形成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图 10-1)。 图 10-1 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养鸭通过沼气工程、养蚯蚓、养食用菌和种植果树等合 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图 10-2)。农场用鸡粪(处理) 作为部分饲料喂猪,猪粪投入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来炊事、照明等。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 培养食用菌、养蚯蚓和作为农田与果园的肥料;鱼塘为鸭子提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 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蚯蚓;鸡粪、猪粪、菌渣作为蚯蚓饵料;蚯蚓作为鸡 的饲料,蚯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整个系统组分间形成了互相协调、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图 10-2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各组分关系图 3、内陆水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内陆水域按照其水产和农田两个生产主题不同分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和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系统
地的水 资源, 以水休为生态背是:理 将水体和陆地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功用 复合式的生 该模式中 不仅最大限度地 同时从各种生物的组合方式 的废弃物再利用, 从而不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使整个系统内部物质实现良性循环。 湖北省第五 、湖泊一汉川县刁汉湖,底平 现有养殖水面10万亩。刁汉湖养殖场采用 生物 行工程相结合措能, 开展以水产养殖为中心的水陆复合生态渔业建设,对湖泊资源进行深 度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使用模式,综合发展“鱼、蟹、蚌、畜、果、 芦、化、林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其中“水体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委三等 奖。1989年,全场产鲜鱼660万kg,蟹3万kg,珍珠50kg,莲藕28万kg,芦苇1200t,鸭子 4.5万只,基本做到水中有鱼,水下有蚌,水面有鸭,水上有莲,水边有猪,池埂有林,不到 万人的养殖场,集体积累60万元,渔民分配20万元,成为封闭湖泊养鱼的一颗明珠。 (2)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 该横式强调在 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规律将内陆水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 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比例空间配置,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 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江苏省素县沈高乡河横村位于准河水系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注,地面海拔只有1.2一2.2m 全村有耕地189ha,水域面积30ha,农户717户。该村原是十年九涝的低洼地。粮食产量每公 顷只有2250kg,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全面规划,大兴水利, 平整土地,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 稻、棉、油菜、绿肥及水面放养的“三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生 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沼气池、堆积肥中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这个农业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由若干个小循环组成,包括农田一畜禽一沼气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绿肥 一沼气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绿肥一畜禽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畜贪一鱼池一农田循环,“三水”植 物一畜腐 农田等。以上若干个小循环都是以农田为中心,又条条通向农田,最后组成 个大的农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使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围绕农田运转(图10-3)。 蚯蚓日 蚕白 图10-3 个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 4.山地丘陵区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山地丘陵地区有其自身的地理特点 般以发展果树和林木为中心 因此可以把山地丘陵 区综合生态工程按照其实现的生态功能不同分为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和以林为主, 带动农、牧综合发展的生态工程两种模式。 (1)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
(1)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工程 该模式立足当地水产资源,以水体为生态背景,将水体和陆地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建立一个以渔业为主,渔、农、牧、林(果)业合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式的生态经济系统。 该模式中,不仅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潜力,同时从各种生物的组合方式上对生态系统内部 的废弃物再利用,从而不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使整个系统内部物质实现良性循环。 湖北省第五大湖泊—汉川县刁汉湖,底平水浅,现有养殖水面 10 万亩。刁汉湖养殖场采用 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措施,开展以水产养殖为中心的水陆复合生态渔业建设,对湖泊资源进行深 度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使用模式,综合发展“鱼、蟹、蚌、畜、禽、果、芦、花、林”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其中“水体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获 1987 年国家科委三等 奖。1989 年,全场产鲜鱼 660 万 kg,蟹 3 万 kg,珍珠 50kg,莲藕 28 万 kg,芦苇 1200t,鸭子 4.5 万只,基本做到水中有鱼,水下有蚌,水面有鸭,水上有莲,水边有猪,池埂有林,不到 万人的养殖场,集体积累 60 万元,渔民分配 20 万元,成为封闭湖泊养鱼的一颗明珠。 (2)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规律将内陆水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 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比例空间配置,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 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江苏省泰县沈高乡河横村位于淮河水系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面海拔只有1.2~2.2m, 全村有耕地 189ha,水域面积 30ha,农户 717 户。该村原是十年九涝的低洼地。粮食产量每公 顷只有 2250kg,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全面规划,大兴水利, 平整土地,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 稻、棉、油菜、绿肥及水面放养的“三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生 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沼气池、堆积肥中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这个农业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由若干个小循环组成,包括农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农田—绿肥 —沼气—农田循环;农田—绿肥—畜禽—农田循环,农田—畜禽—鱼池—农田循环,“三水”植 物—畜禽—沼气—农田等。以上若干个小循环都是以农田为中心,又条条通向农田,最后组成 一个大的农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使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围绕农田运转(图 10-3)。 图 10-3 一个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 4.山地丘陵区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山地丘陵地区有其自身的地理特点,一般以发展果树和林木为中心,因此可以把山地丘陵 区综合生态工程按照其实现的生态功能不同分为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和以林为主, 带动农、牧综合发展的生态工程两种模式。 (1)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
该模式以林果业生产为方向,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业,由单纯的原料生产向 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逐步将水土流失的区域建成果品、木材、畜牧等生产基地。 根据不同主体生态环境,按地形的高、中、低和空间的上、中、下不同生态位,建立多层 次的生产结构,实行等高种植,采取山顶陡坡种防护林,山腰缓坡种果林带:山下沟边基本农 田,地边堰旁种经济林和作物的乔灌草结合等措施,并结合一系列拦蓄工程,达到涵养水源,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的目的。 根据丘陵地区林木创造的环境,发展畜牧业和农(林)业,加强畜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提高农田和林区的单位面积产出量,保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用人工食物链取代自然食 物徒的办法,例如通过草食动物、人工培有禽类、食用菌和蚯蚓等纳入食物链的办法创造出林 (叶,种子)一昆虫一鸡一貂:林(果)一畜一蚯蚓:林一鸭一鱼等生态模式。 (2)以林为主,带动农、果、牧、工、商综合发展 山东省五莲县位于鲁中南山区,全县以山地为主,总面积1501.54km,其中山地面积34.2%, 丘陵面积59.7%,全县总耕地面积4.15万ha,人均0.08ha。1980年以前,由于单纯追求粮食 生产,毁林开荒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缓慢, 107R有 人均收入仅72.5元。1980年以来,他们根据当地条件,确定了以林果为主,林粮牧结合,牧 工商一体化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图10-4),统一规划,对山、水、林、田、村 进行综合治理。该县大力发展林业, 主要是防护林体系和经济林体系建设,至 1989年 全县材 占宜林地面积的8%森林覆3示 这折10年的级力 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林促农, 以农保转 以牧促农林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 昔日的荒 天岭斗地瑞蒲的穷,区在成了,击香 ,林茂粮丰的林果之乡。1989年与1978年相比 全县地表径流量减少1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6 光能利用率、土壤肥力和森林覆盖率分 1986年提高 8.2%、29.7%和13.2%。1989年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达65」 劳动力利用率达96 表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山区综合治理 生环境,资金 本果 肥料 如工d 传源律 图10-4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林果业生产为方向,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业,由单纯的原料生产向 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逐步将水土流失的区域建成果品、木材、畜牧等生产基地。 根据不同主体生态环境,按地形的高、中、低和空间的上、中、下不同生态位,建立多层 次的生产结构,实行等高种植,采取山顶陡坡种防护林,山腰缓坡种果林带;山下沟边基本农 田,地边堰旁种经济林和作物的乔灌草结合等措施,并结合一系列拦蓄工程,达到涵养水源,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的目的。 根据丘陵地区林木创造的环境,发展畜牧业和农(林)业,加强畜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提高农田和林区的单位面积产出量,保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用人工食物链取代自然食 物链的办法,例如通过草食动物、人工培育禽类、食用菌和蚯蚓等纳入食物链的办法创造出林 (叶,种子)—昆虫—鸡—貂;林(果)—畜—蚯蚓;林—鸭—鱼等生态模式。 (2)以林为主,带动农、果、牧、工、商综合发展 山东省五莲县位于鲁中南山区,全县以山地为主,总面积 1501.54km2,其中山地面积 34.2%, 丘陵面积 59.7%,全县总耕地面积 4.15 万 ha,人均 0.08ha。1980 年以前,由于单纯追求粮食 生产,毁林开荒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缓慢,1978 年 人均收入仅 72.5 元。1980 年以来,他们根据当地条件,确定了以林果为主,林粮牧结合,牧 工商一体化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图 10-4),统一规划,对山、水、林、田、村 进行综合治理。该县大力发展林业,主要是防护林体系和经济林体系建设,至 1989 年,全县林 地面积已达 5.6 万 ha,占宜林地面积的 80%,森林覆盖率已达 37.3%。经过近 10 年的努力,在 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促农林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昔日的荒 山秃岭、土地瘠薄的穷山区变成了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林果之乡。1989 年与 1978 年相比, 全县地表径流量减少 1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46%,光能利用率、土壤肥力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较 1986 年提高了 8.2%、29.7%和 13.2%。1989 年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达 65%,劳动力利用率达 96%, 表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 10-4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