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理解何谓“白马寺、《马 可·波罗流游记》”,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以及利玛窦采用的传教方式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领会“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点: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讲授辅以课堂讨论 【所用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本章讲述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一、海上仙山与徐福东渡 在中日两国早期交往的历史中,有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相传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东巡琅琊,有齐人徐福上书,称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 仙山,上有仙人居住,愿带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为始皇访长生不老之药。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始皇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率童男童女数千人,携五谷、百工等入海求仙。 徐福等众人到达一平原广泽之处,居留下来,称王不归。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在《史记》的《秦始 皇本纪》、《淮南王列传》和《封禅书》中都提及。但书中未讲明徐福到 达的平原广泽究竞是何处。后来,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吴书》中说, 徐福到达的是宫州。但宜州今称什么,史载不详。 唐宋以后,中日交往频繁,开始出现徐福到日本定居的观点。五代后 周时,僧人义楚在《六帖》一书中说,徐福到达的蓬莱即日本国,至今子 孙皆姓秦。这一说法在宋代进一步传播,并在日本也得到响应。日本书籍 中收录徐福之事大约始于1339年(相当于中国元代至元五年)的《神皇正 统记》。明代初年,日本僧人来华已提到日本有徐福墓、祠。其后,徐福 东波日本的传说便日益流传。日本称徐福当年登陆地在纪伊熊野浦(今和 歌山县新宫市)。徐福墓、祠建在那儿,至今仍是新宫市的名胜古迹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是一个历史的悬案。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很早已 开始却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的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应 神天皇十四年(约公元二世纪)有融通王月弓君率秦人(中国人)至日本 定居。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也记载: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臣 来华,光武帝赐以印绶。魏晋以后中日间交往就更多了。 徐福东渡日本的传统虽然未必是信史,但是,它是中日两国间很早就有 交往的历史缩影。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古代传说。 二、丝绸之路 丝绸这路是古代亚、欧、非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这一交通要道虽然古 2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己有之,但其名“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人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 国》一书中提出,基后为学术界所采用。 丝绸之路的名称与丝绸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货物有关。早在公元前 4世纪,印度古书《政事论》己提到来自中国的成捆的绮(丝织品名称)。 公元前1世纪,中国丝绸在罗马受到热烈的欢迎,被视为高贵和财富的象 征。 丝绸之路与很多历史名人的事迹相连。西汉时,汉与匈奴因战争对峙,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原住在祁连山麓,后被匈奴 赶至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张骞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后方 才逃出,继续西行。张骞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已经习惯新居地的生 活,不愿再返旧地。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后来,汉朝军队打败了匈奴,控制了原由 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 加强了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的中原王朝首次对西域的形势、地理、 物产等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西域的许多国家有了正式的往米。张 骞带回的情况,对于汉朝军队打败匈奴,维护东西方交通的畅通起了重要 作用。因此,中国史书称张骞西行为“凿空”。“凿空”有开辟道路的意 思,后世据此把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东汉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铲除匈奴势力,加强了东汉 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再次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7年,班 超派甘英出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波斯湾畔折返而归。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接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的路线不止 3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一条,而是有许多条。不同时期其道路的具体走向也有变化。 学者们在研究“丝绸之路”时,提出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由海上航线联接亚、欧、非之间的通道。《汉 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己有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乘船至 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的航线。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至红海的 海路,并知道从海上可以到达大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陆 路交通有所阻隔,海上交通有较大发展,外国商人通过海路来华的不断增 加。唐宋时代,中国政府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 易。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来华经商、传教、定居。中国航船 也航行于印度洋。唐朝时,中国船只已到达巴格达。宋元时,中国的船只 由于使用指南针等先进的航海技术,航行能力得到增强,中外之间通过海 上的交往大大发展。至明代,发生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三、佛教东传与僧人西行求法 佛教原是流行于印度的宗教。佛教创立后,向东传播,进入中国、朝鲜 半岛及日本等地。佛教东传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要事,历史上留下许多 传教与取经僧人的事迹与传说,其中重要的有: 1、东汉明帝时,中国已受到佛教的影响。一日夜里明帝做梦,梦见顶 有白光的金人从空中飞来,次日召集大臣占梦,傅毅说金人是西方的佛。 于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18人西行求佛。他们到了大月氏,遇见印度高僧 迦叶摩腾、竺法兰,邀请两人来中国传教。一行人用白马驮经卷,于永平 十年(公元67年)来到洛阳。次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为纪念白马驮 经,寺名叫“白马寺”。两位例子度高僧在寺中译经传教,白马寺因此被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2、公元6世纪,佛教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传入日本,在日本迅速得 到传播。唐朝时,来华学习佛法的日本僧人很多,其中空海在长安的青龙 寺研习密宗,归国后创建日本佛教的“真言宗”。最澄在浙江研习天台宗, 归国后创建日本的天台宗。最澄的弟子圆仁以来华求法的见闻写成《入唐 求法巡行礼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著作。 3、唐代天宝年间,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荣、普照的邀请, 东渡日本弘扬佛教。鉴真等人先后6次冒死东渡,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 终于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东渡成功。鉴真到达日本后,于公元759 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4、东晋时代,中国僧人法显西行求法,公元339年,法显已62岁高龄, 但不畏艰险,与同伴十余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尚途跋山涉水,同伴中有的 病死,有的退缩,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到达印度。后来又至尼泊尔、狮子 国(斯里兰卡)等地寻访佛迹,最后由海路回国。法显西行历经15年,游 历30余国,他不仅带回了大量佛学经典,而且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 (又名《法显传》),此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著作之一。 5、唐朝初年,中国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 出发。渡流沙,越葱岭,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印度。之后在那儿研习佛学, 周游各国,历时19年,载誉归来。玄奘归国后,着手对带回的大量佛经进 行翻译,共译成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他还撰写了《大唐西 域记》一书,记述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成为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