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神经与精神疾病 8.1神经精神疾病模型 8.1.1神经发育模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尚没有得到很好的闸 述。近十年来,神经发有模型(Weinberger,.1986,RM.Murray and Lewis,,1987)得到了广 泛的关注。该模型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神经发有异常导致的行为改变,而这种异常在临床 症状发作的很早之前就己有表现(Rapoport.et al,.2005,Rapoportet al,.2012).神经发有模型 得到了诸如临床、流行病学、神经影像以及基因等研究的支持。 Rapopor1t及其合作者在2005年和2012年对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有模型进行了综述研 究(Rapoport,.ctal,2005,Rapoport,,ctal,2012).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早发性患者,在发 病前就表现出许多细微的认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异常Johnstone,ctal,2OO5,Lawrie,,tal, 2011;Dickson,etal.012). 环境因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Brown and Derkits(2O1O)对胚胎期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研 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两者直接存在关联。另外,大量研究发现产科并发症、轻的出生体重与 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Rapoport,et al,.2005,Rapoport,.ctal,2012)。城市环境、儿童创伤经历 以及迁徒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有关(Rapoport,et al,.2012). 儿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hildhood onset schizophrenia,COS)大脑发育的变化受 疾病和药物的影响较少,其原发病患和兄弟姐妹更年轻,为神经发有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Greenstein,.ctal.(20O6)发现COS在各个年龄段其皮层厚度都比对照组更薄。COS的后 顶叶区域在发有过程中逐渐趋于正常,而额叶和颞叶一直存在异常,这种模式与成人当中的 研究结果类似。与灰质结果类似,白质完整性在整个病程中都存在异常,尤其是前额叶 (Walterfang,.etal,2008a,Walterfang.etal,.2008b)。另外,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染色体异常 与发病前神经发有异常有关Rapoport,.ctal,2005:Rapoport,ctal,2012). 8.1.2精神疾病连续体模型 Kraepelin创立两分论(Kraepeinn dichotomy)),认为功能性精神病分为精神分裂症和 躁郁症。两分论被提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对临床实践、研究以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 认知起着深远的影响(Craddock and Owen,2010).然而,受谱系疾病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 概念的影响,出现了连续体学说,两分论模型受到了挑战(翟书涛,1995,1998)。连续体学 说认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处于连续体的两端,严重的一端为精神分裂症,轻的一端
8 神经与精神疾病 8.1 神经精神疾病模型 8.1.1 神经发育模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尚没有得到很好的阐 述。近三十年来,神经发育模型 (Weinberger, 1986; R. M. Murray and Lewis, 1987) 得到了广 泛的关注。该模型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行为改变,而这种异常在临床 症状发作的很早之前就已有表现 (Rapoport, et al., 2005; Rapoport, et al., 2012)。神经发育模型 得到了诸如临床、流行病学、神经影像以及基因等研究的支持。 Rapoport 及其合作者在 2005 年和 2012 年对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模型进行了综述研 究 (Rapoport, et al., 2005; Rapoport, et al., 2012)。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早发性患者,在发 病前就表现出许多细微的认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异常(Johnstone, et al., 2005; Lawrie, et al., 2011; Dickson, et al., 2012)。 环境因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Brown and Derkits (2010) 对胚胎期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研 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两者直接存在关联。另外,大量研究发现产科并发症、轻的出生体重与 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Rapoport, et al., 2005; Rapoport, et al., 2012)。城市环境、儿童创伤经历 以及迁徙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Rapoport, et al., 2012)。 儿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hildhood onset schizophrenia, COS) 大脑发育的变化受 疾病和药物的影响较少,其原发病患和兄弟姐妹更年轻,为神经发育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Greenstein, et al. (2006) 发现 COS 在各个年龄段其皮层厚度都比对照组更薄。COS 的后 顶叶区域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趋于正常,而额叶和颞叶一直存在异常,这种模式与成人当中的 研究结果类似。与灰质结果类似,白质完整性在整个病程中都存在异常,尤其是前额叶 (Walterfang, et al., 2008a; Walterfang, et al., 2008b)。另外,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染色体异常 与发病前神经发育异常有关(Rapoport, et al., 2005; Rapoport, et al., 2012)。 8.1.2 精神疾病连续体模型 Kraepelin 创立两分论 (Kraepelinian dichotomy),认为功能性精神病分为精神分裂症和 躁郁症。两分论被提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对临床实践、研究以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 认知起着深远的影响(Craddock and Owen, 2010)。然而,受谱系疾病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 概念的影响,出现了连续体学说,两分论模型受到了挑战 (翟书涛, 1995, 1998)。连续体学 说认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处于连续体的两端,严重的一端为精神分裂症,轻的一端
为情感性障碍,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位于其中间地带(CrOw,1986)。 Kendell and Gourlay(I97o)采用鉴别函数分析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分析对 美/英联合研究项目(U.S.-U.diagnostic project)的数据,结果发现症状分布呈三样式 (trimode)(即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中间存在一个最大值),而非双样式((bimodel). 近些年,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具有重叠的基因易感性和发病机 制(Craddock and Owen,2010)。大多数证据来自大规模的分子遗传分析(Ferreira,et al,.2008: Moskvina.et:ODonovan,et.Green,et Purcell,). 于这两种疾病的家系研究也支持了分子研究的结果。Lichtenstein,ctal.(2O09)对瑞典两百多 万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家属均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另外, 来者异父同胞和被收养亲属的证据进一步表明基因的影响(Lichtenstein,.ctal,2009,Owen and Craddock.2009) 8.1.3生物学指标/内表型 在多基因遗传的复杂疾病中,理论上临床表现型和基因的复杂程度越大,其与表现型有 关的易感基因也越多,因而破解与之相关基因的难度也越大。基于这种理念,如果有些表现 型是某一疾病特异的,并且比外在行为表现更直接和更基木,那么引起这些性状变异所需要 的基因数量就比导致精神疾病临床表现所需要的基因数量少(见图2-1)(陈楚侨,tl,2008)。 因此,探索高度特异的与某一疾病相关联的表现型,有助于发现传递疾病易感性的、假定的 多基因体系中的可能基因(Gottesman and Gould,.2003,陈楚侨,2007,内表型的概念也孕有 而生。 表现型和基因分析 表现型和基因分析 中减少的复杂性 中增加的复杂性 多 基因的数量 图2-】对有复杂遗传机制的疾病的基因分析的内表型途径的原理(Gottesman and Gould,2003,陈楚侨 2007) 内表型的概念最初由Gottesman和Shields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其描述为不能通 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到的,介于基因型和外在症状之间的内在表现型(Gottesman and Gould. 2003)。内表型可以是任一揭示疾病分子遗传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包括生物化学的、内分
为情感性障碍,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位于其中间地带(Crow, 1986)。 Kendell and Gourlay (1970) 采用鉴别函数分析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分析对 美/英联合研究项目(U.S.-U.K. diagnostic project) 的数据,结果发现症状分布呈三样式 (trimodel)(即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中间存在一个最大值),而非双样式 (bimodel)。 近些年,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具有重叠的基因易感性和发病机 制 (Craddock and Owen, 2010)。大多数证据来自大规模的分子遗传分析(Ferreira, et al., 2008; Moskvina, et al., 2008; O'Donovan, et al., 2008; E. Green, et al., 2009; Purcell, et al., 2009),而关 于这两种疾病的家系研究也支持了分子研究的结果。Lichtenstein, et al. (2009) 对瑞典两百多 万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家属均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另外, 来着异父同胞和被收养亲属的证据进一步表明基因的影响 (Lichtenstein, et al., 2009; Owen and Craddock, 2009)。 8.1.3 生物学指标/内表型 在多基因遗传的复杂疾病中,理论上临床表现型和基因的复杂程度越大,其与表现型有 关的易感基因也越多,因而破解与之相关基因的难度也越大。基于这种理念,如果有些表现 型是某一疾病特异的,并且比外在行为表现更直接和更基本,那么引起这些性状变异所需要 的基因数量就比导致精神疾病临床表现所需要的基因数量少(见图 2-1)(陈楚侨, et al., 2008)。 因此,探索高度特异的与某一疾病相关联的表现型,有助于发现传递疾病易感性的、假定的 多基因体系中的可能基因 (Gottesman and Gould, 2003; 陈楚侨, 2007),内表型的概念也孕育 而生。 表现型和基因分析 中减少的复杂性 表现型和基因分析 中增加的复杂性 少 多 基因的数量 图 2-1 对有复杂遗传机制的疾病的基因分析的内表型途径的原理(Gottesman and Gould, 2003; 陈楚侨, 2007) 内表型的概念最初由 Gottesman 和 Shields 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其描述为不能通 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到的,介于基因型和外在症状之间的内在表现型 (Gottesman and Gould, 2003)。内表型可以是任一揭示疾病分子遗传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包括生物化学的、内分
泌学的、神经生理的、神经解剖的、或着神经心理的测量(Gottesman and Gould,.2003)。另 外,有一些术语与内表型具有相同的意义,比如“中间表现型”、“生物学标记”、“亚临 床特征”及“易感性指标”(陈楚侨,ctl,2008)。 关于内表型,不同的研究者或研究团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Almasy and Blangero,2001 Gottesman and Gould,.2003,Brar,ctal,2007,Gur,ctal,2007a)。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 Gottesman和Gould提出的,具体如下:(1)与疾病共同存在:(2)可遗传的:(3)状 态独立的(无论疾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都能表现出来);(④)受疾病影响的家庭中,其未 患病家属内表型的表现比一般人群中的比率要高:(5)受疾病影响的家庭中,原发病患的 患病家属比未忠病家属内表型的表现率更高(和疾病共分离):(6)是一种可测量的特质, 在一段时回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并且理论上与某一感兴趣疾病的关联程度比其他疾病大。 内表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少,与遗传基因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研究遗传机制复杂的 精神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陈楚侨及其研究团队在2008年综 述了认知内表型在精神分裂症、多动症和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情况(陈楚侨,ctl,2008). 在多动症中,反应抑制和工作记忆可能是多动症的潜在认知内表型。在抑郁症中,注意和记 忆等认知功能也被建议作为内表型(Hasler,.ctal,2004).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持续性注意、 言语记忆和工作记忆表现出明显的缺损,并且这些认知功能的测量表现出稳定性和可遗传性, 因此这些认知测量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内表型。 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神经软体征、快感缺失和社会认知缺损也许是精神分裂 症的内表型。因此,在本章之后的章节将重点对精神分裂症神经软体征、快感缺失和社会认 知的行为缺损及其神经机制进行探讨。 8.2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神经软体征神经机制 8.2.1神经软体征的概念 神经体征有“硬”和“软”之分。神经硬体征通常反映的是基本的运动和感觉的异常, 涉及椎体系统(Woods,etal,199)和椎体外系统(Simpson and Angus,.1970,Schroder,.ctal, 1991;Rogers,1992),与特定的脑区相联系。而神经软体征(Neurological Soft Signs,NSS)与 硬体征相对应,通常指的是细微的神经异常,这些异常在行为上是可观测的,但却很难找到 与之相对应的脑解剖结构基础(Heinrichs and Buchanan,1988,Chen,ctal,199s). 目前评估NSS的量表主要有:Woods量表(Smith,ctal,1999a,Smith,ctal,199gb,Rosi 量表(Rossi,,etal,199O),剑桥神经检查表(Cambridge Neurological Inventory,CN(Chen,ct
泌学的、神经生理的、神经解剖的、或着神经心理的测量 (Gottesman and Gould, 2003)。另 外,有一些术语与内表型具有相同的意义,比如“中间表现型”、“生物学标记”、“亚临 床特征”及“易感性指标”(陈楚侨, et al., 2008)。 关于内表型,不同的研究者或研究团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Almasy and Blangero, 2001; Gottesman and Gould, 2003; Braff, et al., 2007; Gur, et al., 2007a)。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 Gottesman 和 Gould 提出的,具体如下:(1)与疾病共同存在;(2)可遗传的;(3)状 态独立的(无论疾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都能表现出来);(4)受疾病影响的家庭中,其未 患病家属内表型的表现比一般人群中的比率要高;(5)受疾病影响的家庭中,原发病患的 患病家属比未患病家属内表型的表现率更高(和疾病共分离);(6)是一种可测量的特质, 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并且理论上与某一感兴趣疾病的关联程度比其他疾病大。 内表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少,与遗传基因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研究遗传机制复杂的 精神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陈楚侨及其研究团队在 2008 年综 述了认知内表型在精神分裂症、多动症和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陈楚侨, et al., 2008)。 在多动症中,反应抑制和工作记忆可能是多动症的潜在认知内表型。在抑郁症中,注意和记 忆等认知功能也被建议作为内表型 (Hasler, et al., 2004)。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持续性注意、 言语记忆和工作记忆表现出明显的缺损,并且这些认知功能的测量表现出稳定性和可遗传性, 因此这些认知测量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内表型。 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神经软体征、快感缺失和社会认知缺损也许是精神分裂 症的内表型。因此,在本章之后的章节将重点对精神分裂症神经软体征、快感缺失和社会认 知的行为缺损及其神经机制进行探讨。 8.2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神经软体征神经机制 8.2.1 神经软体征的概念 神经体征有“硬”和“软”之分。神经硬体征通常反映的是基本的运动和感觉的异常, 涉及椎体系统 (Woods, et al., 1991) 和椎体外系统 (Simpson and Angus, 1970; Schröder, et al., 1991; Rogers, 1992),与特定的脑区相联系。而神经软体征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NSS) 与 硬体征相对应,通常指的是细微的神经异常,这些异常在行为上是可观测的,但却很难找到 与之相对应的脑解剖结构基础 (Heinrichs and Buchanan, 1988; Chen, et al., 1995)。 目前评估NSS的量表主要有:Woods量表(Smith, et al., 1999a; Smith, et al., 1999b),Rossi 量表 (Rossi, et al., 1990),剑桥神经检查表 (Cambridge Neurological Inventory, CNI) (Chen, et
al,I9gs),Buchanan和Heinrichs的神经评估量表(The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Scale,.NES) (Buchanan and Heinrichs,l989)和Heidelberg量表(Schroder,ctal,l99I)和Kreb量表 (Krebs,.ctal,2000)。其中,CNI和NES主要用于评估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软体征(Boks,c al,2004).NES包括运动协调(Motor coordination,)感觉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和复杂 动f作序列(Complex Motor Sequencing)三个维度(Buchanan and Heinrichs,l989)。CNl把复 杂的动作序列归类为动作协调功能,并把一些抑制功能单独列为一个分量表。因此分为运动 协调(Motor Coordination,)感觉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和抑制功能(Inhibition)三个维 度(Chen,etal,1995). 8.2.2精神分裂症谱系神经软体征的行为研究 神经软体征的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并由Heinrichs and Buchanan(I988)系统 提出,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日渐重要的视角。有研究显示,97.1%的精神分裂症忠 者至少会表现出NES中一个软体征项目的缺损,有63%的患者至少表现出两个以上软体征 项目的缺损。而对于正常人,NSS的表现率大约只有5%到50%(Paola Dazzan and Robin M Murray,2002)。Chan and Chen发现在中国样本中,患者NSS表现率大约为59%,而健康被 试仅为5%(Chan and Chen,2007)。到目前为止,有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 患者与正常人的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Heinrichsand Buchanan,.1988,Bombin,etal,200S)。 Chan,ctal.(2010c)对过去近30年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NSS的行为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 以期量化估计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被试之间的差异。该元分析纳入了33篇文章,结果显 示,精神分裂症志者与健康被试两组被试NSS总分差异的效应值为1.59,NSS分量表(即 感觉整合和复杂运动序列)差异的效应值均大于0.8。一般来说,效应值在020.5表示效 应值小,0.5-0.8表示中等程度效应值,0.8以上表示效应值较大。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 与健康被试之间存在非常显若的差异。另外,NSS与阴性症状(Chan,ctal,20Ob,Chan,ctal, 2010c)和素乱症状(e.g,Arango,ctal,2000,Compton,.ctal,2007)的严重程度有关。然而, NSS与阳性症状无关(Bombin,ctal,2005)。 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亲属中的表现率也高于正常人,为20%到40%左右 (如表3-1)(徐婷,2012)。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 未患病的一级家属上也表现突出,两组人群在NSS总分上有显著的差异(eg,Chenet al,. 2000,Gabalda etal,2008)。Chan et al.(2010b)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 患者与未患者家属NSS差异的效应值为0,81,未患病家属与健康控制组NSS差异的效应值 为0.97。另一篇元分析Neelam,tal.(201)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al., 1995),Buchanan 和 Heinrichs 的神经评估量表 (The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Scale, NES) (Buchanan and Heinrichs, 1989) 和 Heidelberg 量表 (Schröder, et al., 1991) 和 Kreb 量表 (Krebs, et al., 2000)。其中, CNI 和 NES 主要用于评估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软体征 (Boks, et al., 2004)。NES 包括运动协调 (Motor coordination),感觉整合 (Sensory Integration),和复杂 动作序列(Complex Motor Sequencing) 三个维度 (Buchanan and Heinrichs, 1989)。CNI 把复 杂的动作序列归类为动作协调功能,并把一些抑制功能单独列为一个分量表。因此分为运动 协调 (Motor Coordination),感觉整合 (Sensory Integration),和抑制功能 (Inhibition)三个维 度 (Chen, et al., 1995)。 8.2.2 精神分裂症谱系神经软体征的行为研究 神经软体征的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76 年,并由 Heinrichs and Buchanan (1988)系统 提出,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日渐重要的视角。有研究显示,97.1%的精神分裂症患 者至少会表现出 NES 中一个软体征项目的缺损,有 63%的患者至少表现出两个以上软体征 项目的缺损。而对于正常人,NSS 的表现率大约只有 5%到 50% (Paola Dazzan and Robin M Murray, 2002)。Chan and Chen 发现在中国样本中,患者 NSS 表现率大约为 59%,而健康被 试仅为 5% (Chan and Chen, 2007)。到目前为止,有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 患者与正常人的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 (Heinrichs and Buchanan, 1988; Bombin, et al., 2005)。 Chan, et al. (2010c) 对过去近 30 年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 NSS 的行为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 以期量化估计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被试之间的差异。该元分析纳入了 33 篇文章,结果显 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被试两组被试 NSS 总分差异的效应值为 1.59,NSS 分量表(即 感觉整合和复杂运动序列)差异的效应值均大于 0.8。一般来说,效应值在 0.2~0.5 表示效 应值小,0.5~0.8 表示中等程度效应值,0.8 以上表示效应值较大。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 与健康被试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NSS 与阴性症状 (Chan, et al., 2010b; Chan, et al., 2010c) 和紊乱症状 (e.g., Arango, et al., 2000; Compton, et al., 2007) 的严重程度有关。然而, NSS 与阳性症状无关 (Bombin, et al., 2005)。 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亲属中的表现率也高于正常人,为 20%到 40%左右 (如表 3-1)(徐婷, 2012)。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 未患病的一级家属上也表现突出,两组人群在 NSS 总分上有显著的差异 (e.g., Chen et al., 2000; Gabalda et al., 2008)。Chan et al. (2010b) 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 患者与未患者家属 NSS 差异的效应值为 0.81,未患病家属与健康控制组 NSS 差异的效应值 为 0.97。另一篇元分析 Neelam, et al. (2011) 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表3-1NSS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和健康对照中的表现率(徐婷,2012) 被试类别与NSS表现率 第一作者,出版年份 NS5量表 分数 患者 亲属 对照组 Kinney,etal.1986】 Screened ≥1 24 SZ 50% 21R38.1% 24c12.5% signs Griffiths,et al.(1998) 45 items Prim 32F52 37.5% 63FR 30.2% 47C 7% 21 28s5Z57.1%44SR22.7% Flyckt,etal.(1999) Neurological ≥1 395278% 33R27% 55c 7% examination protocol Ismail.et al.(1998) 44 items 5 605Z82%215i38% 75c5% Yazici.et al.(2002) NES 15Qgc76870g80ci277% 5gC5% Gourion,et al.(2003) 23items ≥10 185273.9% 36p 83.3% 42c 2.3% from Kerbs Schubert and McNeil 44 items >7 、 28SZ0 32.1% 88C 10% 20041 Niemi,et al(2005) 88529% 149P011% 97c3% 注:SZ=精神分裂症病人:R=精神分裂症病人直系亲属:C=健康对照组:S=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兄弟姐 妹:P一桔神分裂症病人双亲:S70=母亲忠精神分裂症的健康子女: 下SZ=家族性精神分裂症病人:FR 家族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SSZ=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病人:SR=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Pim=Primary function基本功能:Intc=Integrative function整合功能 分裂型人格特质人群(schizotypy))作为精神分裂症高危群体之一,其神经软体征也存 (Barrantes-Vidal,etal.2003.Barkus,etal,0,Bollini,etal2007Keshavan,etal. 2008Kaczorowski,et al,2009;Prasad,et al2009.Chan,et al.2010a;Mechri,et al,2010). 外,Barrantes-Vidal,,ctal.(2003)发现,与阳性schizotypy和对照组相比,阴性schizotypy的 NSS存在更严重的缺损。Kaczorowski,.ctal.(2009)还发现阴性schizotypy与NSS(运动协 调、复杂运动序列、眼球运动及记忆回潮)的缺损有关。Mechri,.ctal.(201O)发现NSS总 分与SPQ总分和素乱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而运动协调和感觉整合的异常与SPQ总 分及SPQ感知觉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关系。Chan,ctal(2010a)也发现SPQ分量表与运动 协调、感觉整合以及NSS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Theleritis,etal.(2012)发现SPQ人际 分量表得分与复杂运动序列和NSS总分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阴性schizotypy与NSS 异常有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结果类似
表 3-1 NSS 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和健康对照中的表现率 (徐婷, 2012) 第一作者,出版年份 NSS 量表 分数 被试类别与 NSS 表现率 患者 亲属 对照组 Kinney, et al. (1986) Screened signs ≥1 24 SZ 50% 21 R 38.1% 24 C 12.5% Griffiths, et al. (1998) 45 items Prim ≥1 32 FSZ 37.5% 63 FR 30.2% 47 C 7% 28 SSZ 57.1% 44 SR 22.7% Flyckt, et al. (1999)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protocol ≥1 39 SZ 78% 33 R 27% 55 C 7% Ismail, et al. (1998) 44 items 5 60 SZ 82% 21Si 38% 75 C 5% Yazici, et al. (2002) NES ≥15 99 SZ 68.7% 80 Si 27.7% 59 C 5% Gourion, et al. (2003) 23 items from Kerbs ≥10 18 SZ 73.9% 36 P 83.3% 42 C 2.3% Schubert and McNeil (2004) 44 items >7 — — 28 SZO 32.1% 88 C 10% Niemi, et al. (2005) — — 88 SZ 9% 149 PO 11% 97 C 3% 注:SZ=精神分裂症病人;R=精神分裂症病人直系亲属;C=健康对照组;Si=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兄弟姐 妹;P=精神分裂症病人双亲;SZO=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健康子女; FSZ=家族性精神分裂症病人;FR= 家族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SSZ=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病人;SR=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Prim= Primary function 基本功能;Inte=Integrative function 整合功能 分裂型人格特质人群 (schizotypy) 作为精神分裂症高危群体之一,其神经软体征也存 在异常(Barrantes-Vidal, et al., 2003; Barkus, et al., 2006; Bollini, et al., 2007; Keshavan, et al., 2008; Kaczorowski, et al., 2009; Prasad, et al., 2009; Chan, et al., 2010a; Mechri, et al., 2010)。另 外,Barrantes-Vidal, et al. (2003) 发现,与阳性 schizotypy 和对照组相比,阴性 schizotypy 的 NSS 存在更严重的缺损。Kaczorowski, et al. (2009) 还发现阴性 schizotypy 与 NSS(运动协 调、复杂运动序列、眼球运动及记忆回溯)的缺损有关。Mechri, et al. (2010) 发现 NSS 总 分与 SPQ 总分和紊乱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而运动协调和感觉整合的异常与 SPQ 总 分及 SPQ 感知觉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关系。Chan, et al. (2010a) 也发现 SPQ 分量表与运动 协调、感觉整合以及 NSS 总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Theleritis, et al. (2012) 发现 SPQ 人际 分量表得分与复杂运动序列和 NSS 总分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阴性 schizotypy 与 NSS 异常有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结果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