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文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它通常用次最大收缩时所能重复的次数或次最大收缩下 3、柔韧性 指运动时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或最大活动范围。 (二)肌适能的测定 (1)肌肉力量测验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1RM测验,1R是指, 恰能举起一次(仅一次重复)的最大重量,1M最大负荷是通过 测验和修正而决定的。 (②)肌肉耐力测验 可以采用肌肉群在一个固定负荷下重复收缩的次数和维持 一定重量(如70%0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来评价。 ACSM针对普通人群的标准评价方法是俯卧撑和仰卧起坐。 (三)改善肌肉适能的原则 超载原则 30分钟 肌肉的肌力与肌耐力必须在一段时期的最大肌力与肌耐力 基 活动时才能增 60 渐增负荷原则 本 随着肌肉训练时间的增加,肌肉的能力亦会提高,因此, 为了达到超载的原则,训练的负荷必须随者训练时问的增加而 部 提 特殊性原则 分 肌肉训练的计划与过程,必须针对各运动员运动项目的要 求(能量供应系统、运动的型式与使用的肌群),进行特殊的训 结 训练部位与顺序原则 身体主要肌肉群训练的顺序为:大腿和臀部、胸部和上臂、 背部和大腿后部、小腿和联部、肩部和上臂后侧、腹部、上臂 前侧。 (四)生理变化 1.肌肉肥大 主要是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增大。肌纤维肥大会有增加每个 肌纤维的肌原纤维数目、增加蛋白细丝的量(特别是肌球蛋白) 增加肌纤维的微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肌腱和轫带组织的数 量、增加肌纤维的数目(得利于肌纤维的分裂),以及增加肌肉 内ATP、PC、肝酷、粒腺体和各种酵素的增加。 2肌力与肌什力增加 与肌肉的肥大有关。 3.神经受纳器(高尔肌腱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降低。 等张训练的最大反覆(repetition maximum,R0:肌肉在不 疲劳的情况下,所能完成的最大反覆次数。例如1OM即代表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基 本 部 分 60 分 钟 能力。它通常用次最大收缩时所能重复的次数或次最大收缩下 所能坚持的时间 (静力耐力)来测定。 3、柔韧性 指运动时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或最大活动范围。 (二) 肌适能的测定 (1) 肌肉力量测验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1RM测验,1RM是指, 恰能举起一次 (仅一次重复)的最大重量,1RM 最大负荷是通过 测验和修正而决定的。 (2) 肌肉耐力测验 可以采用肌肉群在一个固定负荷下重复收缩的次数和维持 一定重量(如 70%RM)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来评价。 ACSM 针对普通人群的标准评价方法是俯卧撑和仰卧起坐。 (三)改善肌肉适能的原则 超载原则 肌肉的肌力与肌耐力必须在一段时期的最大肌力与肌耐力 活动时才能增加。 渐增负荷原则 随着肌肉训练时间的增加,肌肉的能力亦会提高,因此, 为了达到超载的原则,训练的负荷必须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 提高。 特殊性原则 肌肉训练的计划与过程,必须针对各运动员运动项目的要 求(能量供应系统、运动的型式与使用的肌群),进行特殊的训 练。 训练部位与顺序原则 身体主要肌肉群训练的顺序为:大腿和臀部、胸部和上臂、 背部和大腿后部、小腿和踝部、肩部和上臂后侧、腹部、上臂 前侧。 (四)生理变化 1.肌肉肥大 主要是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增大。肌纤维肥大会有增加每个 肌纤维的肌原纤维数目、增加蛋白细丝的量(特别是肌球蛋白)、 增加肌纤维的微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肌腱和轫带组织的数 量、增加肌纤维的数目(得利于肌纤维的分裂),以及增加肌肉 内 ATP、PC、肝醣、粒腺体和各种酵素的增加。 2.肌力与肌耐力增加 与肌肉的肥大有关。 3.神经受纳器(高尔肌腱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降低。 等张训练的最大反覆(repetition maximum,RM) :肌肉在不 疲劳的情况下,所能完成的最大反覆次数。例如 10RM 即代表, 30 分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肌肉等张训练 度在3-0R 每次3组(set)训练、每过3-5天。低反 高负荷的重量训练主要在训练肌力,高反覆低负荷的重量训练 主要在训练肌耐力。不过,肌耐力训练时,亦须考虑渐增负荷 的原则,否则肌耐力的进步仍然有限。同时也必须了解到,只 要进行重量训练 不管训练的方式为何,肌力与肌耐力皆会有 所进步,只是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是,高强度低反覆的重量训 练比较容易同时增加肌力与肌耐力,高次数低强度的训练计划, 则雪要较长的训练时问。 等长性的肌肉训练 每周5天、每天做5-10次最大努力维持5秒钟的收缩,可 以得到最大的等长收缩训练效果。不过,等长收缩时的肌力或 肌耐力大小与关的角度有关:而且,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由 于努责现象(valsalva mneuver,肌肉等长收缩形成呼吸作用 的暂停,胸腔内压上升,使心缩压与心舒压跟着上升)的产生 会提高血压,有害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藉由用力时的呼气动 作来游鱼。 离心训练 主要用在运动复健方面。等速训练:必领籍由特殊仪器进 行。是较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而且不易形成伤害。 重量训练 对于肌力的效果可以维持六周以上。如果训练后每周再进行 次训练,则训练效果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重量训练对于肌耐力 的效果,在刚停止训练的几周内下降的很快,在停止训练12周 后,肌耐力的消失呈现稳定,并保有70%的训练效果。也就是说 肌力与肌耐力的训练效果维持,是相当容易的工作,肌肉训练 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增进肌力与肌耐力。 折叠注意要点 肌力训练注意要点 1,训练前要做热身运动。 2.使用重量器材或仪器前,要知道如何操作。 3.在个人能够负荷之范围内,逐渐增加负荷。 4.训练过程不要闭气,原则上,上举施力时吐气,下放回原 位置时吸气。 5.训练要兼顾所有大肌肉群,使全身肌肉均衡发展。 6.相同肌群的训练项目勿排在一起,使训练过的肌肉有充分时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只能举起 10 次的最大负荷。是肌肉训练时的强度设定指标。 (五)训练内容 肌肉等张训练 强度在 3-9RM、每次 3 组(set)训练、每过 3-5 天。低反覆 高负荷的重量训练主要在训练肌力,高反覆低负荷的重量训练 主要在训练肌耐力。不过,肌耐力训练时,亦须考虑渐增负荷 的原则,否则肌耐力的进步仍然有限。同时也必须了解到,只 要进行重量训练,不管训练的方式为何,肌力与肌耐力皆会有 所进步,只是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是,高强度低反覆的重量训 练比较容易同时增加肌力与肌耐力,高次数低强度的训练计划, 则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 等长性的肌肉训练 每周 5 天、每天做 5-10 次最大努力维持 5 秒钟的收缩,可 以得到最大的等长收缩训练效果。不过,等长收缩时的肌力或 肌耐力大小与关 的角度有关;而且,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由 于努责现象(valsalva maneuver,肌肉等长收缩形成呼吸作用 的暂停,胸腔内压上升,使心缩压与心舒压跟着上升) 的产生 会提高血压,有害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藉由用力时的呼气动 作来避免。 离心训练 主要用在运动复健方面。等速训练:必须藉由特殊仪器进 行。是较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而且不易形成伤害。 重量训练 对于肌力的效果可以维持六周以上。如果训练后每周再进行一 次训练,则训练效果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重量训练对于肌耐力 的效果,在刚停止训练的几周内下降的很快,在停止训练 12 周 后,肌耐力的消失呈现稳定,并保有 70%的训练效果。也就是说, 肌力与肌耐力的训练效果维持,是相当容易的工作,肌肉训练 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增进肌力与肌耐力。 折叠注意要点 肌力训练注意要点: 1. 训练前要做热身运动。 2. 使用重量器材或仪器前,要知道如何操作。 3. 在个人能够负荷之范围内,逐渐增加负荷。 4. 训练过程不要闭气,原则上,上举施力时吐气,下放回原来 位置时吸气。 5. 训练要兼顾所有大肌肉群,使全身肌肉均衡发展。 6. 相同肌群的训练项目勿排在一起,使训练过的肌肉有充分时 间休息恢复。 7. 做杠铃推举或训练时,需有人在旁边保证安全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基 二复习五步拳基本技术动 教学队形:XXXXXXXX 1、并步抱拳起势 XXXXXXXX 2、弓步冲拳 XXXXXXXX 本 3、弹腿冲拳 XXXXXXXX 4、 弓步架打、 5、歇步冲拳(1)(2) 5-6次 30分钟 部 表学与组织: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 3,学生自行练习,教师纠正错误」 分 整理运动 结 二小结、收拾场地 教学队形:XXXXXXXX 三布置课外作业 XXXXXXXX 束 四师生再见 XXXXXXXX XXXXXXX 10分钟 部 分 场地 器材 田径场 预计 运动 课后反思 负荷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基 本 部 分 二复习五步拳基本技术动 作: 1、并步抱拳起势、 2、弓步冲拳、 3、弹腿冲拳、 4、弓步架打、 5、歇步冲拳(1)(2) 教学队形: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 教学与组织: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 3.学生自行练习,教师纠正错误。 5-6 次 30 分钟 结 束 部 分 10 分 钟 一 整理运动 二 小结、收拾场地 三 布置课外作业 四 师生再见 教学队形: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 10 分钟 场地 器材 田径场 预计 运动 负荷 课后反思
©福建船政文通职业学标 体育教研部 1.理论:运动处方概念及其分类 教学内容 2.学习五步拳:提膝仆步穿掌(1)(2) 复习五步拳:并步抱拳起势、弓步冲拳、弹腿冲拳 课次 第5次 弓步架打、歇步冲拳(1)(2)基本技术动作 课的任务 1、 通过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2、 通过分组教学,熟练掌握五步举的技术动作,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 课的结构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方式与组织措施 练习次数 (组织教法) 与时间 课堂常规 组织: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XXXXXXXX 2.检查上课服装,强调 XXXXXXXX 课堂安全事项 3.宣布课的内容与任务 XXXXXXXX 准 品 4.安排见习生 ▲ 5分钟 分 要求:集合整队快、静、齐 二、准备活动 组织: 备 钟 1.头颈部练习 2.手指、手腕、肘关节练 部 习 3.肩关节练习 分 4.侧腰部伸展练习 15分钟 5.脊柱扭转练习 6.腰腹部练习 教法: 7.膝部练习 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跟随教师集体练 8.脚踩与脚趾练习 要求: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缓慢温 和:充分活动身体的各肌肉群和各关节 运动处方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W0于1969年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使得它在国际得到 认可。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 式确定其活动强度 时间、 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 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 称运动处方。 但二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提高体适 能、促进健康或预防疾患,后者是用来治疗疾病, 二是终点不 同。临床药物处方,在病人痊愈后即停止使用,而运动处方, 为了获得相关健康及体适能的功效,在整个人生中都必须持续 讲行话当的运动 (二)、 运动处方的分类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教学内容 1.理论:运动处方概念及其分类 2.学习五步拳:提膝仆步穿掌(1)(2) 3. 复习五步拳:并步抱拳起势、弓步冲拳、弹腿冲拳、 弓步架打、歇步冲拳(1)(2)基本技术动作 课 次 第 5 次 课的任务 1、通过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2、通过分组教学,熟练掌握五步拳的技术动作,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 课的结构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方式与组织措施 (组织教法) 练习次数 与时间 准 备 部 分 20 分 钟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检查上课服装,强调 课堂安全事项 3.宣布课的内容与任务 4.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头颈部练习 2.手指、手腕、肘关节练 习 3.肩关节练习 4.侧腰部伸展练习 5.脊柱扭转练习 6.腰腹部练习 7.膝部练习 8.脚踝与脚趾练习 组织: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 要求:集合整队快、静、齐 组织: 教法: 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跟随教师集体练 习。 要求: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缓慢温 和;充分活动身体的各肌肉群和各关节 5 分钟 15 分钟 运动处方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WHO 于 1969 年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使得它在国际得到 认可。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 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 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 称运动处方。 但二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提高体适 能、促进健康或预防疾患,后者是用来治疗疾病,二是终点不 同。临床药物处方,在病人痊愈后即停止使用,而运动处方, 为了获得相关健康及体适能的功效,在整个人生中都必须持续 进行适当的运动。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提高,促进健康,预防运动 缺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为目的。主要包 括:有氧适能运动处方,肌适能运动处方和控制体重运动处方 (②)竞技运动处方 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的目的。 (3)康复运动处方 分钟 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30分钟 基 本 比.仆步穿学 部 分 数学队形: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4 5-6次 15分钟 教学与组织: 两腿起立,身体左转。 1.教师讲解示范: 随即左拳变掌,顺势收 2.教师讲解体式的功效: 至右腋下;右拳变掌,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 基 由左手背上穿出,手心 向上。同时左腿屈膝提 起,目视右手。 本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 基 本 部 分 30 分 钟 运 动 处 方 按 应 用 的 对 象 的 目 的 不 同 可 分 为 三 类 : ⑴健身运动处方 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提高,促进健康,预防运动 缺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为目的。主要包 括:有氧适能运动处方, 肌适能运动处方和控制体重运动处方。 ⑵竞技运动处方 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的目的。 ⑶康复运动处方 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30 分钟 基 本 二.学习五步拳:提膝仆 步穿掌(1)(2) 两腿起立,身体左转。 随即左拳变掌,顺势收 至右腋下;右拳变掌, 由左手背上穿出,手心 向上。同时左腿屈膝提 起,目视右手。 教学队形: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 教学与组织: 1.教师讲解示范; 2.教师讲解体式的功效;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 5-6 次 1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