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10153 课程名称:劳动关系管理 英文名称: 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 二、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劳动管理中的互动关系,包括劳动关系组织结构、劳动关系 谈判、劳动合同管理等问题,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提高劳动关系质量。通过学习这门课 程,可以对劳动关系内涵和集体谈判有清晰把握,对劳动关系中的管理方、工会以及 社会的不同目标有清晰认识。这门课程也解释了法律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可以有 效避免不公正的解雇行为。 This lesson describe the major labor-management interactions:organizing,contract negotiations,and contract administration.The aim is to help enterprise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After studying this lesson,you should be able to: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labor relations.Identify the labor relations,goals of management,labor unions,and society.Explain the legal environment's impact on labor relations,and avoid the unjust dismissal.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关注经济发展 和社会保障:构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框架,以劳动者为中心 进行思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充分认识劳动 者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并把和谐劳动 关系作为企业在日益复杂的产品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国内外劳动 关系理论与政策,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及其他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1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10153 课程名称:劳动关系管理 英文名称: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 二、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劳动管理中的互动关系,包括劳动关系组织结构、劳动关系 谈判、劳动合同管理等问题,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提高劳动关系质量。通过学习这门课 程,可以对劳动关系内涵和集体谈判有清晰把握,对劳动关系中的管理方、工会以及 社会的不同目标有清晰认识。这门课程也解释了法律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可以有 效避免不公正的解雇行为。 This lesson describe the major labor-management interactions: organizing, contract negotiations, and contract administration. The aim is to help enterprise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After studying this lesson, you should be able to: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labor relations. Identify the labor relations, goals of management, labor unions, and society. Explain the legal environment's impact on labor relations, and avoid the unjust dismissal.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关注经济发展 和社会保障;构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框架,以劳动者为中心 进行思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充分认识劳动 者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并把和谐劳动 关系作为企业在日益复杂的产品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国内外劳动 关系理论与政策,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及其他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悉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描述冲突的根 源和背景,理解合作的根源,掌握冲突的表现形式,了解影响劳动关系外部环境的因 素。 思政融入点: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又具有人身 和社会属性,即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劳动者还要从工作中获得人所拥有的体面、 尊严和满足,因而劳动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平等性兼隶属性,人身性 兼财产性”。所以,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 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从总体上看,劳动关系在合作冲突中向前发展,我国劳动 关系有良好的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念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与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关系的词源 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识别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实质为什么体现为冲突与合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合作的根源 冲突的根源 冲突与合作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悉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描述冲突的根 源和背景,理解合作的根源,掌握冲突的表现形式,了解影响劳动关系外部环境的因 素。 思政融入点: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又具有人身 和社会属性,即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劳动者还要从工作中获得人所拥有的体面、 尊严和满足,因而劳动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平等性兼隶属性,人身性 兼财产性”。所以,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 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从总体上看,劳动关系在合作冲突中向前发展,我国劳动 关系有良好的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念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与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关系的词源 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识别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实质为什么体现为冲突与合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合作的根源 冲突的根源 冲突与合作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冲突与合作的关系 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含的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政策环境 法律和制度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劳动关系的五个环境要素综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 (三)思考与实践 劳动关系的实质和外部环境是教学重点,也是主要难点。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劳动 关系的本质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观点,了解各学派的主要 理论溯源,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思政融入点: 了解各国和各学派在法律上、制度上、工会建设、劳动关系搭建路径的不同观点 和做法,学习、借鉴各学派的理论长处,也注意避免其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偏僻性,从 我国国情出发、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国 外劳动关系理论。并从理论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本质关系, 搭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路径
3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冲突与合作的关系 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1.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含的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政策环境 法律和制度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劳动关系的五个环境要素综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 (三) 思考与实践 劳动关系的实质和外部环境是教学重点,也是主要难点。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劳动 关系的本质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观点,了解各学派的主要 理论溯源,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思政融入点: 了解各国和各学派在法律上、制度上、工会建设、劳动关系搭建路径的不同观点 和做法,学习、借鉴各学派的理论长处,也注意避免其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偏僻性,从 我国国情出发、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国 外劳动关系理论。并从理论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本质关系, 搭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路径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新保守派 管理主义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激进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 (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 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 在明显分歧: (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不同学派在中国劳动关系问题解决重点适应性 (三) 思考与实践 劳动关系理论是教学重点,也是主要难点。要结合中国实践思考企业劳动关系处 理方式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一)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的概况教学内容 思政融入点: 了解业化进程中,工人雇主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手 段,以及劳动者的异化过程。资本主义后期,各国政府对工人运动和工会态度的转变, 以及劳动关系在立法上对劳动保护,工会法、集体合同法的发展过程,这些内容为深 刻理解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4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新保守派 管理主义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激进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 (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 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 在明显分歧; (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不同学派在中国劳动关系问题解决重点适应性 (三) 思考与实践 劳动关系理论是教学重点,也是主要难点。要结合中国实践思考企业劳动关系处 理方式的理论依据。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一)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的概况教学内容 思政融入点: 了解业化进程中,工人雇主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手 段,以及劳动者的异化过程。资本主义后期,各国政府对工人运动和工会态度的转变, 以及劳动关系在立法上对劳动保护,工会法、集体合同法的发展过程,这些内容为深 刻理解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冲突的制度化 成熟的劳动关系 新的矛盾和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背景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理论的丛林” 成熟的劳动关系 各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斯密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 (三)思考与实践 把握劳动关系发展脉络和趋势,顺势而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四章管理方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管理方是定义,理解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 和作用,熟悉管理模式,理解管理方的策略和实践,学握劳资合作方式。 思政融入点: 掌握管理方的角色理论,理解西方管理方角色理论对劳动关系中的“政治” 方面的忽视和思考方法的局限性。虽然这些理论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主的劳 动关系政策与实贱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过度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却没有指 出资本主义雇主政策在劳资冲突公开化过程中的困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谁是管理方 1.主要内容 管理方概念与外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管理方的概念
5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冲突的制度化 成熟的劳动关系 新的矛盾和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背景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林” 成熟的劳动关系 各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斯密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 (三)思考与实践 把握劳动关系发展脉络和趋势,顺势而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四章 管理方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管理方是定义,理解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 和作用,熟悉管理模式,理解管理方的策略和实践,掌握劳资合作方式。 思政融入点: 掌握管理方的角色理论,理解西方管理方角色理论对劳动关系中的“政治” 方面的忽视和思考方法的局限性。虽然这些理论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主的劳 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过度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却没有指 出资本主义雇主政策在劳资冲突公开化过程中的困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谁是管理方 1.主要内容 管理方概念与外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管理方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