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脊随灰质炎病毒经口感染,传染源为患者及 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粪一 口途径。病毒侵入机体,首先与宿主细胞膜受 体结合,先在咽部、扁桃体、颈部林巴结、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林巴结内增殖,90%以上 感染者病毒只限于肠。引起隐性感染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感染,传染源为患者及 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粪- 口途径。 病毒侵入机体,首先与宿主细胞膜受 体结合,先在咽部、扁桃体、颈部淋巴结、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90%以上 感染者病毒只限于肠,引起隐性感染
少数人病毒可经淋巴系统入血形成第次 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扩散至全身林巴组织和 其他易感的非神经组织内进一步繁殖,并再次 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 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约有1%的人出现 临床症状
少数人病毒可经淋巴系统入血形成第1次 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和 其他易感的非神经组织内进一步繁殖,并再次 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 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约有1%的人出现 临床症状
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①顿挫感染型是最 常见病型,病毒只在侵入局部增殖或增殖后入 血,但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出现发烧、 不适、嗜睡、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或咽部 疼痛等症状,几天内即可恢复;②无菌性脑膜 炎型患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出现颈背部肌肉 强直和疼痛,2-10d后可完全恢复健康;③麻 痹型病毒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增殖,损害 神经细胞,引起肌肉驰缓性麻痹。多发生在四 肢,下肢尤为多见。病毒如侵犯延髓则导致麻 痹、呼吸停止而死亡
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①顿挫感染型是最 常见病型,病毒只在侵入局部增殖或增殖后入 血,但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出现发烧、 不适、嗜睡、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或咽部 疼痛等症状,几天内即可恢复;②无菌性脑膜 炎型患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出现颈背部肌肉 强直和疼痛,2-10d后可完全恢复健康;③麻 痹型病毒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增殖,损害 神经细胞,引起肌肉驰缓性麻痹。多发生在四 肢,下肢尤为多见。病毒如侵犯延髓则导致麻 痹、呼吸停止而死亡
人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可建立牢固的 免疫,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在肠道局部林巴组 织产生SIgA,清除肠道内病毒,阻止病毒入血; 血液中则出现IgG、IgM中和性抗体,可清除血 液中的游离病毒,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血液中的IgG抗体可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出生后维持数月才逐渐消失。故生后6个月以内 的婴儿较少发病
人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可建立牢固的 免疫,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在肠道局部淋巴组 织产生sIgA,清除肠道内病毒,阻止病毒入血; 血液中则出现IgG、IgM中和性抗体 ,可清除血 液中的游离病毒,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 血液中的IgG抗体可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出生后维持数月才逐渐消失。故生后6个月以内 的婴儿较少发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脊随灰质炎的麻痹型病例,易于诊断。但 因其他肠道病毒的某些型(如柯萨奇病毒A7型 等)也可引起麻痹,仍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 学诊断方能做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对非典型 及轻型病例尤其需要微生物学诊斩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脊髓灰质炎的麻痹型病例,易于诊断。但 因其他肠道病毒的某些型 (如柯萨奇病毒A7型 等) 也可引起麻痹,仍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 学诊断方能做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对非典型 及轻型病例尤其需要微生物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