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 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 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 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 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 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高三语文·《论语》第1-5章练习答案提示 1、(1)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 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 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 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 慎,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力与仁。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 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 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 人影响自己。有能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 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 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 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 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 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 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高三语文·《论语》第 1—5 章练习答案提示 1、(1) 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 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 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 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 慎,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力与仁。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 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 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 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 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3、(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 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 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 去分别呢? 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 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晳死了,曾元 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 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 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孑那样就可以了。 4、(1)①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关键词:敝一一坏,指用 坏了) ②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关键词:伐一一夸 耀,自夸,如“伐其功”;施一一张扬) ③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关键词:安一一使老者安逸;信一一使之信任我;怀—一使之怀念我) (2)在本段中,孔子描绘的实际上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大同社会;而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实际上也是一个达到髙度“礼治”、 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 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 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3、(1) D (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 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 2 分) 【参考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 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 去分别呢?” 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 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 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 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 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4、(1)①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关键词:敝——坏,指用 坏了) ②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关键词:伐——夸 耀,自夸,如“伐其功”;施——张扬) ③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关键词:安——使老者安逸;信——使之信任我;怀——使之怀念我) (2)在本段中,孔子描绘的实际上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大同社会;而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实际上也是一个达到高度“礼治”、 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 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 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转问孔子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年 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5、(1)D(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 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 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 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 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6、(1)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 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 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 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 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 侍君主,能够献岀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 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7、(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 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
子路转问孔子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年 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5、(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 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 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 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 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6、(1)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 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 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 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 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 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7、(1) 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 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
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 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 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1)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2)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 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 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 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 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1)C(“厌恶”和“安贫”有误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 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10、(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 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 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 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泽文】
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 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 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1) 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2)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 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 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 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 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1)C(“厌恶”和“安贫”有误)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 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10、(1) 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 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 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 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泽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 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 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1、(1)B (2)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 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 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 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 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 出来,(这就够说明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君子的修养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 啊。 12、(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 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社会道 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 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 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 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 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1、(1) B (2)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 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 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 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 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 出来,(这就够说明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君子的修养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 啊。” 12、(1) D (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 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 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 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 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