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 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 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 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 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 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3、(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髙尚的人格)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 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 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 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 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14、(1)C(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 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分)其髙尚的人格与宽 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 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15、(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 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 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 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 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 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 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3、(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 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 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 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 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14、(1)C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1 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 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 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 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 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 分) 15、(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 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
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 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 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 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 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 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6、(1)C(“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 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 (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 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 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 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 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 就是仁的根本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7、(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 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 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
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 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 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 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 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 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6、(1)C(“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 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 (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 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 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 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 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 就是仁的根本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7、(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 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 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
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 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 《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 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 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 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 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云霄立人学校高三语文·《论语》第06-—10篇练习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l、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 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 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 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 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 “《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 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 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 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 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云霄立人学校高三语文·《论语》第 06—10 篇练习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 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 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 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 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 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Φ,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日:“子 行三军,则谁与③?”子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②行 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 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ing) 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 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 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 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 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 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日:“赐也, 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 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 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 分)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 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 行 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 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íng) 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 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 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 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 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 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 分)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 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 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 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 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 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 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 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 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 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 期而进之日③:“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谓之'昊 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 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⑦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 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 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 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 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 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 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 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 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 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 期而进之曰③:“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谓之‘吴 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 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⑦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 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