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 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日:“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 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 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 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 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 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 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 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 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 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 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 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 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 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 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 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日,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 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 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 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 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 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 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 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 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 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 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 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 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 对孔子“孝”的认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日:“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 长》) 【注】①盍(he):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 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 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 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 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1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忐?”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 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 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 对孔子“孝”的认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 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 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 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 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 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1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 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 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 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 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 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 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 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 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 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 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 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注】① 盍:何不。 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③ 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 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 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 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 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 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 分)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 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 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 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 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 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1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 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论语·学而》) 注释: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 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 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 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 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 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 识 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 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论语·学而》) 注释: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 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 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 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 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 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 识。 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