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说,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由长期演变 而来;而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它们还不过是争鸣的许多家中的两家。那时候 学派的数目很多。中国人称它们为“百家”。 司马谈和六家 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 前1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史记》 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
文件格式: DOC大小: 36.5KB页数: 9
在前一章我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 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 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 就个人说是如此,就民族说也是如此。这一章将要讲一讲中华民族的地理、经 济背景,以便说明,一般地说中国文化,特殊地说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 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
文件格式: DOC大小: 64KB页数: 17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 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 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 本,名叫《三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 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 观念之一
文件格式: DOC大小: 63KB页数: 15
论曹操诗歌中美学特征 曹操于金戈铁马之中振兴风雅,“登 高必赋”,而且“被之管弦,皆成乐 章”。加之他以相王之尊,雅爱诗文 诗歌又傲然临风,伟岸峥嵘,并且以其独 特的“汉魏雄风”矗立文坛,显示其独特 的审美特征
文件格式: DOC大小: 34.5KB页数: 8
第一章美学方法论的转变与美学科学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关于整体方法:马克思提出整体观点,为整体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方法对它作了具体补充。 2、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现实应用指导意义
文件格式: DOC大小: 578.5KB页数: 22
早期(1998年)国内网上商店在网络开始盛行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快的 发展,但是国外已经有许多人从事网上购物了,而我们国家一些人已经开始尝 试。例如当时世界上就有著名的ebay,国内有8848,随着199年易趣网在国 内的开通,许多网上商店已经陆续建立了,著名的如“阿里巴巴”、“当当网”、 “卓越网”、“淘宝”等等。2001年以来中国陆续出现了更多的小型的网上商 店,这说明人们已经逐渐接受网上商店这个概念,并且正在得到普及了 我是个“网站迷”,陆续建立的网站也有十几个,但是我平时喜欢网上购 物,于是产生了“自己开店,网上卖东西”的想法
文件格式: DOC大小: 146.5KB页数: 24
一、算法描述 k中心点算法:首先为每一个簇随意选择一个代表对象;剩余的对象其与 代表的对象的距离分配给最近的一个簇。然后反复的用非代表对象来替代代表 对象,以改进聚类的质量。聚类结果的质量用一个代价函数来估算,该函数度 量对象与其参与对象之间的平均相异度。为了确定非代表对象Om是否是当 前代表对象O的好的替代,对于每一个非代表对象P,考虑以下四种情况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01.5KB页数: 18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思维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内容和形式 五、现象和本质 第四节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四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实践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三、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经济结构和阶级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和形式 四、国家的类型和消亡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三、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四、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六章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05.5KB页数: 46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设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文件格式: DOC大小: 383KB页数: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