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 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 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 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2.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4分) 13.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 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4.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艺术效果。(6分) (1)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干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 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3分) (2)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 起春天的大合唱。(3分) 5.对于雪莱的诗句,历来有传统的解读,而本文作者在最后一段却作了另一种解读。你认
6 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 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 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 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 年第 3 期) 12. 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4 分) 13.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 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4.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艺术效果。(6 分) (1)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 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3 分) (2)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 起春天的大合唱。(3 分) 15.对于雪莱的诗句,历来有传统的解读,而本文作者在最后一段却作了另一种解读。你认
为本文的解读有道理吗?为什么?(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体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 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 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 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 被土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 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 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 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 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对 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 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 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 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 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
7 为本文的解读有道理吗?为什么?(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体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 16—19 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 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 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 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 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 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 Q 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 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 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 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对 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 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 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 Q 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 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 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