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六校联考 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狙击/沮丧 舷窗/琴弦 呼吁/驾驭 B.乌龟/龟裂 遒劲/灰烬 悄然/铁锹 C.维系/系数熊罴/裨将 炮制/泡桐 D.俳优/徘徊涅槃/啮噬 书箧/胆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高山巍巍,流水潺潺。能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徜徉于美妙的高山流水,真是人类 的福份 B.站在这栋有着巨大圆顶的庞大楼房面前,我感到张皇失措。这样的建筑,是岩石屈从于 人类想像力而开出的绚丽的花朵,人类的智慧和灵巧使花岗岩开出了永不凋谢的花。 C.当前,要以预防交通、火灾、拥挤踩塌等事故为重点,加强对学校门口交通标识标线、校 车等的监督检查。 D.巴菲特、罗杰斯都曾说,但凡“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就应 该从市场激流勇退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每年一度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烟花晩会让整个西湖的夜空流光溢彩,如果苏东坡也能看上 眼,说不定又能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妙的诗句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 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于是经过全体村民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有必要另找一个地势平坦的地方安土重迁、重建家园 D.大家都非常同情他的境遇,也很想帮他,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们渐渐明白,帮助 别人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 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B.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不同 造成的 C.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 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 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5.仔细阅读下面两个图表,用一句话概括“图表一”和“图表二”所提供的主要信息。(答 案不超过10个字)(3分) 图表一:春节短信市场(中国移动)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发送条数8亿条 48亿条 78亿条 84亿条 增长率 503% 500% 62.5% 7.7%
浙 江 六 校 联 考 语 文 试 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狙.击/沮.丧 舷.窗/琴弦. 呼吁./驾驭. B.乌龟./龟.裂 遒劲./灰烬. 悄.然/铁锹. C.维系./系.数 熊罴./裨.将 炮.制/泡.桐 D.俳.优/徘.徊 涅.槃/啮.噬 书箧./胆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高山巍巍,流水潺潺。能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徜徉于美妙的高山流水,真是人类 的福份。 B.站在这栋有着巨大圆顶的庞大楼房面前,我感到张皇失措。这样的建筑,是岩石屈从于 人类想像力而开出的绚丽的花朵,人类的智慧和灵巧使花岗岩开出了永不凋谢的花。 C.当前,要以预防交通、火灾、拥挤踩塌等事故为重点,加强对学校门口交通标识标线、校 车等的监督检查。 D.巴菲特、罗杰斯都曾说,但凡“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就应 该从市场激流勇退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每年一度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烟花晚会让整个西湖的夜空流光溢彩 ....,如果苏东坡也能看上一 眼,说不定又能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妙的诗句。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 弹琵琶 ...,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于是经过全体村民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有必要另找一个地势平坦的地方安土重迁 ....、重建家园。 D.大家都非常同情他的境遇,也很想帮他,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人们渐渐明白,帮助 别人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 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B.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不同 造成的。 C.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 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 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5.仔细阅读下面两个图表,用一句话概括“图表一”和“图表二”所提供的主要信息。(答 案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图表一:春节短信市场(中国移动) 年份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发送条数 8 亿条 48 亿条 78 亿条 84 亿条 增长率 503% 500% 62.5% 7.7%
图表二:中国短信市场规模(资料来源:易观国际 年份 2005年 06年 2007年 2008年 用户数 1.88亿 2.37亿 2.7亿 0亿 增长率 26.06% 13.92% 11.11% 市场规模 200亿元 280亿元 330亿元 360亿元 增长率 40% 17.86% 9.09% 6.阅读下面的寓言,指出其寓意。(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 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亳无用处 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故事告诉我们 7.某校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要求住校生为自己的寝室拟一个室名,体现雅居寄情的主题。 请你代拟一个3字室名,要求内容健康,有文化内涵,并拟一副对联(字数相等,结构基本 相同)解释室名的寓意。(5分) 示例:凌云阁一一胸怀凌云壮志,心系天下苍生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 无多少道理一一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 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 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 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 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 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 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一一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 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 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 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 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 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 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 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 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
图表二:中国短信市场规模(资料来源:易观国际) 年份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用户数 1.88 亿 2.37 亿 2.7 亿 3.0 亿 增长率 26.06% 13.92% 11.11% 市场规模 200 亿元 280 亿元 330 亿元 360 亿元 增长率 40% 17.86% 9.09% 6.阅读下面的寓言,指出其寓意。(概括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 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 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故事告诉我们 。 7.某校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要求住校生为自己的寝室拟一个室名,体现雅居寄情的主题。 请你代拟一个 3 字室名,要求内容健康,有文化内涵,并拟一副对联(字数相等,结构基本 相同)解释室名的寓意。(5 分) 示例:凌云阁——胸怀凌云壮志,心系天下苍生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 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 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 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 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 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 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 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 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 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 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 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 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 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 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 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
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 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 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 的兄弟亲情。”是的,我 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 入对方的思想 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 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 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 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 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 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 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一我们存 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 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 的思考。 D.《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 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用心灵走近蒲松齡 韩青 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 翩飞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同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 易浮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 的精 道直而,让我汗颜。我知道, 他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 旦在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 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 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
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 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 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 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 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 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 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 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 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 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 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 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 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 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 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 韩青 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 翩飞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同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 易浮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 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汗颜。我知道, 他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 旦在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 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 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
的第一次 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 我的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 有围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 只见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 这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全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 《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1688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 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 松龄48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 等时光,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 想,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 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却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 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 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 异》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正说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 故居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 出些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作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 从窗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 额的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 蒲玉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 到这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 的是灵魂 12.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分) 13.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请 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4.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4分) 15.标题为什么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4分) 16.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 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 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
的第一次。 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 我的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 有围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 只见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 这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全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 《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 1688 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 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 松龄 48 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 27 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 等时光,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 想,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 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却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 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 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 异》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正说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 故居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 出些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作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 从窗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 额的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 蒲玉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 到这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 的是灵魂。 12.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 分) 13.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请 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14.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4 分) 15.标题为什么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4 分) 16.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 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8 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 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
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 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 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 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 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 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 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 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 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太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弄脏 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 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 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吾尝豉而望矣 1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 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 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 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 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 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 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 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 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 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 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 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 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涴:弄脏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 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 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 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 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 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 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⑵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