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一)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 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 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 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 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 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 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 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 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 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 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 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 惊心 艺术特色(四)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 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 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 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重难点问题答案(二)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艺术特色(一)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 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 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 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 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 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 2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 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 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 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 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 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 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 了出来。 3) 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 惊心。 艺术特色(四) 3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 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 1 、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 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 许远的其他事迹。 2 、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 全文第三自然节 )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 第四自然节 ) 重难点问题答案(二) 3 、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 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6、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ˆ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问题1:每天起床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快乐还是不快乐”? 问题2: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快乐?什么样的事情又让你不快了呢? 引入课文: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位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他快乐不快乐 二、整体感知 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 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 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 三、重点研讨 (一)学习第二段 1、“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 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2、“乐”之如何? 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 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 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 、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 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6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问题 1 :每天起床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快乐还是不快乐”? 问题 2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快乐?什么样的事情又让你不快了呢? 引入课文: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位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他快乐不快乐。 二、整体感知 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 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 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 三、重点研讨 (一)学习第二段 1 、“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 柳 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 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2 、“乐”之如何? 明确:( 1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 2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 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 、“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 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 、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 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 来任何祸患 ▲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 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 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 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5、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二)学习第三段 1、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1)“老而休”,是必然规律。(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2)“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 然结果 2、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 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三)小结 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晩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 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四、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安往而不 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 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 来任何祸患。 ▲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 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 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 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5 、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二)学习第三段 1 、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 1 )“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 2 )“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 3 )“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 然结果。 2 、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 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三)小结 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 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四、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 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
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陆文学自传》 教学目的 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课型:扩展阅读 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过程: 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 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 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 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三、教学第1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_的一般写法,不足为 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 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 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
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 、 《陆文学自传》 教学目的: 1. 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 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 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难点: 1. 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课型:扩展阅读。 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 第 1 、 2 段。 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 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 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 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 “ 茶圣 ” 。 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三、教学第 1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作 者的概况和为人。) 2. 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 传记 的一般写法,不足为 奇。然而作者说 “ 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 ,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 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 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 “ 不知
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 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 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意有 所适,不言而去” 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 性情毕现 四、教学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 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 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 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 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2课时 内容:教学第3-5段 过程: 复习检查 教学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 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 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 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 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 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第4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 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 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犁牛等) 3.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 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 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四、教学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 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
何许人也 ” ,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 ( 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 负和期盼,但 “ 或云 ” 、 “ 未知 ” 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 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 貌陋 ” 、 “ 口吃 ” ,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 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 “ 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 , “ 意有 所适,不言而去 ” , “ 又与人为信 ” 等。客观介绍, “ 不虚美,不隐恶 ” ,寥寥数笔, 性情毕现。 四、 教学 第 2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 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 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 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 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 传记 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 何理解这种构思 ? (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 “ 自传 ” 为题的 传记 文,是作者二十九 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 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 2 课时 内容: 教学 第 3 - 5 段。 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 教学 第 3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 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 写作 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 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 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 “ 孔圣之文 ” 的向往。最后奋起 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 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 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 教学 第 4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2. 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 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 名人 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 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3. 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 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 名人 ?(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 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四、 教学 第 5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 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 写作 、爱憎分明的个性。) 2. 《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