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教案 学校:洴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下) 选修9传记选读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语 文 教 案 学校:汫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下) 选修 9 传记选读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掌握自传的文体特征,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 2、学习作者如何真实生动地体现传主生活,如何表达细微丰饶的内心情感,并通过细节去塑造 丰满的人物形象 3、学会写自传 1、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农历是七月十二日)出生在中国 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邓文明(小平的父亲)的祖先 从华南移居四川。他们本是客家人。邓小平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当邓 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 子中最大的一个。邓小平的父亲以后又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三个妻子萧氏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第四个妻子 夏伯根以前结过婚,她是带着一个女儿嫁到邓文明家来的)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此,邓小平总共有一个 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弟弟、两个同父异母妹妹、还有一个异父异母妹妹。因为他十六岁就离开了 家,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他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了这几位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但他却永远也见 不到他那位同父异母小妹妹了。在邓小平的童年时代,主要的政治事件是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这次 革命推翻了陈旧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自1644年以来一直占据皇位的清王朝。1920年9月,邓和他的叔叔 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就开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 涯。1923年6月,邓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这使他有政治工作可做。从此他不再是一个 勤工俭学的学生,而是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做工也是为了支持革命工作。… 二、推进新课一一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 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1)性质: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②、文学性、艺术性。 2)功能:①、社会功能②、教育认识③、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掌握自传的文体特征,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 2、学习作者如何真实生动地体现传主生活,如何表达细微丰饶的内心情感,并通过细节去塑造 丰满的人物形象。 3、学会写自传。 1、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 1904 年 8 月 22 日(农历是七月十二日)出生在中国 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 邓文明(小平的父亲)的祖先 从华南移居四川。他们本是客家人。 邓小平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当邓 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 子中最大的一个。 邓小平的父亲以后又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三个妻子萧氏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第四个妻子 (夏伯根以前结过婚,她是带着一个女儿嫁到邓文明家来的)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此,邓小平总共有一个 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弟弟、两个同父异母妹妹、还有一个异父异母妹妹。因为他十六岁就离开了 家,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他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了这几位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但他却永远也见 不到他那位同父异母小妹妹了。 在邓小平的童年时代,主要的政治事件是 1911-1912 年的辛亥革命。这次 革命推翻了陈旧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自 1644 年以来一直占据皇位的清王朝。1920 年 9 月,邓和他的叔叔 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就开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 涯。 1923 年 6 月,邓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这使他有政治工作可做。从此他不再是一个 勤工俭学的学生,而是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做工也是为了支持革命工作。 …… 二、推进新课——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 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1)性质: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②、文学性、艺术性。 2)功能:①、社会功能;②、教育认识;③、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 1921—1923 年的年谱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査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 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 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五)作业:通读课文,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 的磨难? 提示:邓小平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 性并且心灵手巧 三、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 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毛泽东、史铁生、霍金) 四、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 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 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 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 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五、课外作业 1.分组讨论“思考探究练习”等三题 2.建议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资料文献,更深入地了解邓小平其人其事 2铁肩担道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及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 3.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 事件 1921 年 4 月 23 日 来到巴黎 1921 年 10 月 22 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 年 2 月 14 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 年 6 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 年 10 月 17 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 年 2 月 2 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 年 3 月 7 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 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 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 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五)作业:通读课文,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 的磨难? 提示:邓小平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 性并且心灵手巧 三、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 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毛泽东、史铁生、霍金) 四、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 1921 年来到巴黎一直到 1923 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 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 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 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五、课外作业 1.分组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等三题。 2.建议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资料文献,更深入地了解邓小平其人其事。 2.铁肩担道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及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 3.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土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 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拋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 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 传主简介及背景材料: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 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 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崎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 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 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 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 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 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毎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 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年春,李 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 言书,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 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 绞死了共产主义 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 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三、题解: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 在原对联上改了—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 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的天,李大钊的—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 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李大钊 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 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 的志向和追求。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 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 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四、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李大钊的 明确: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国内大的局势及其所做 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9--2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 第三部分(27自然段到结尾),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的评价。 五、领悟重点 1、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高风亮节? 明确: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来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 (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 (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 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一、新课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士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 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 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 二、传主简介及背景材料: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 年 10 月 29 日(农历十月初六) 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 7 岁入私塾读书,经 过 9 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 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 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 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 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1915 年 1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 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 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 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 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日益扩大。1920 年 3 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 年春,李 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 言书,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1927 年 4 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 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 绞死了共产主义……” 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 了整整 40 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三、题解: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 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 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 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 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李大钊 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 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 的志向和追求。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 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 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四、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李大钊的。 明确: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第一部分(1----8 自然段),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国内大的局势及其所做 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9----26 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 第三部分(27 自然段到结尾),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的评价。 五、领悟重点: 1、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高风亮节? 明确: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来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 (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 (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 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备选:(李大钊亲自参加“三一八游行示威,在革命形势危难关头,正确分析斗争形势保存革命力量,为 推倒段祺瑞政府起了一定作用,白色恐怖下,仍留守北京,配合北伐的统战工作。被捕后,态度从容、镇静, 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勇于同敌人斗争,为党献身,保守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表现了对党的忠诚。) 2、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 明确: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 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在监狱中、法 庭上和绞刑架上,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 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结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 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岀这些资料,说说 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 神境界?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次见到自 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 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1)本文使用了以下一些资料:①引用了李大钊在1920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没有多大区别。”②引用了《牺牲》中的段落:“人生的目的,……常在壮 烈的牺牲中。”③引用了《狱中自述》中的段落:“钊自束发受书,…则钊感且不尽矣!”④引用了《北 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他在两份供词(其中一份长达五千余字)中,……第三国际共产党 与黄色工团问题等等。”(教材12页)⑤引用了当时的报纸报道:“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请将李大钊交 法庭依法审讯。”“据《顺天时报》报道,……何可为激励士心。“此外..口《民国日报》记者证实此要 人就是蒋介石。”(教材13页——-14页)2)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 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 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 结和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 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嬴得 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 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 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 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 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1)临危不惧。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 情况下,坚守战斗岗位;(2)忠于革命。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 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3)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 就义,为党献身;(4)大智大勇。他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
备选:(李大钊亲自参加“三一八”游行示威,在革命形势危难关头,正确分析斗争形势保存革命力量,为 推倒段祺瑞政府起了一定作用,白色恐怖下,仍留守北京,配合北伐的统战工作。被捕后,态度从容、镇静, 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勇于同敌人斗争,为党献身,保守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表现了对党的忠诚。) 2、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 明确: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 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在监狱中、法 庭上和绞刑架上,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 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结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 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 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 神境界?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 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 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1)本文使用了以下一些资料:①引用了李大钊在 1920 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没有多大区别。”②引用了《牺牲》中的段落:“人生的目的,……常在壮 烈的牺牲中。” ③引用了《狱中自述》中的段落:“钊自束发受书,……则钊感且不尽矣!” ④引用了《北 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他在两份供词(其中一份长达五千余字)中,……第三国际共产党 与黄色工团问题等等。”(教材 12 页)⑤引用了当时的报纸报道:“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请将李大钊交 法庭依法审讯。”“据《顺天时报》报道,……何为激励士心。”“此外……汉口《民国日报》记者证实此要 人就是蒋介石。”(教材 13 页——14 页)2)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 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 2、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 结和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 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 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3、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 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 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 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 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4、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1)临危不惧。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 情况下,坚守战斗岗位;(2)忠于革命。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 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3)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 就义,为党献身;(4)大智大勇。他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