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 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 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 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 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3、《道山亭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作者、背景
合作探究 1 、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 、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 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 ,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 动心骇目。(自对) (5)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 烟消日出。(自对) (7) 流风遗迹。 (自对) (8) 蓬户瓮牖。(自对) (9) 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 连山绝壑,(自对) (11) 长林古木。(自对) (12)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 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 、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 、笔势迂徐而畅达。 3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1 、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 周瑜、陆逊 ……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 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 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 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 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3 、《道山亭记》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背景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记常识。(2)讲解实词、虚词、句式 三、教学第1段。 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 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 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 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 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 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 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这段主要写什么?(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四、教学第2段。 1.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 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 多而奇美)。 2.本段又主要写什么?(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教学第3、4段。 1.第3段主要写什么? 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 半为写人 2.第4段主要写什么? 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 名字。整段全是写人 六、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 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迁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七、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 排比。作业:解决练习 4、百丈山记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钟卫国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正音,记常识。 ( 2 )讲解实词、虚词、句式。 三、教学第 1 段。 1. 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 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 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 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 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2. 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 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 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 这段主要写什么?(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四、教学第 2 段。 1. 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 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 多而奇美)。 2. 本段又主要写什么?(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教学第 3 、 4 段。 1. 第 3 段主要写什么? 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 半为写人。 2. 第 4 段主要写什么? 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 名字。整段全是写人。 六、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 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七、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 排比。作业: 解决练习。 4 、百丈山记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 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 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 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 想发展了“二程”(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 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 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 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 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 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 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 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 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润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 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 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 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 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 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 武学 博士、朝奉 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 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 想发展了 “ 二程 ” ( 程濒、程颐 ) 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 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 “ 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庙 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三、阅读第 1 段。 1. 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 “ 登百丈山三里许 ” 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 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 一 “ 俯 ” 一 “ 控 ” ,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 “ 山之胜 盖自此始 ”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 2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 “ 苍藤古木 ” 的掩映,伴和着 “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 溅溅然 ” , “ 盛夏亭午无暑气 ” , “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 ,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 围和清冽的感受。 2. 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 “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 最后归结为 “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 的描述,显霹了 其审美情趣。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 3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 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 “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 “ 于林薄间东南望 ” 的瀑布景象。 “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 ,凌空而泻,气势非凡。 “ 沫乃如散珠喷雾, 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 ,壮丽异常。 3.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 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 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 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 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 4 段。 1. 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 第 2 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附:
板书设计: 4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险奇 山门前后幽静移步换景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雄壮定点换景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导游 后记: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 景物的呈现方式 第二单元 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广东普宁市实验中学李莫然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 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 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 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 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 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 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 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 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 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 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 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 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 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 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 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
板书设计: 4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后记: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 景物的呈现方式。 第二单元 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广东普宁市实验中学 李莫然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 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 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 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 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 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 先生 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 昌黎 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 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 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 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 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 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 万大军攻睢阳, 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 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 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 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 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
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 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 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 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位本在巡上”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 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贏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 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 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 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 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 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 1 ):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 2 , 3 , 4 ):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 2 ):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 )“位本在巡上” 2 )“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 )“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 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二) 第二层( 3 ):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 )“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 4 ):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 5 ),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 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 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 6 ):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 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 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 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