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五、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 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后记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 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8、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 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 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 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 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 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 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 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 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 晑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
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五、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 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 后记: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 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8 、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 、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 1037 - 1101 年),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 三苏 ”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 1080 年)因 “ 乌台诗案 ”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 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 “ 东坡 居士 ” 。哲宗即位后,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 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 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 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 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 、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 “ 异 ” ,那么方山子的 “ 异 ” 表现在哪呢? 明确: ( 一 ) 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 —— 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 ——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 —— 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 二 ) 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 高 ( 三 ) 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 四 ) 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 、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 、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
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 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奷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 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 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 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广州五中陈晓媛 【单元导读】 本单元共选录四篇书信散文。属应用文体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写作上,书信有它的特点 首先,书信作为一种文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随意,表达灵活,议论、叙事、抒情、写景,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外,内容不拘一格,可以率性而为,大到宇宙万物、国计民生,小 到身边琐事,无一不可以注入笔端,自然成文,流溢着性灵之美。再者,它富于抒情性,能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作者在写作中往往随意挥洒,尽情倾吐,能使读者感到如 见其人 【单元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好两个维度的目标和要求 个是文体的“经度”,即要掌握唐宋书信散文的文体特征,领略书信题材的广泛、内容的丰 富和笔调的灵活,从而认识到书信文体表达对象的包容性与写作上的可塑性。 另一个是从思想、情感、审美的“纬度”促进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本单元所选录的四篇书 信散文在题材思想的提炼、章法结构的安排和语言文字的推敲上均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 术价值,在学习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同时,还要注意体味书信文体态度坦诚、表达灵活、语言自然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唐宋书 信作品进而加以模仿,深入认识书信文体在语言上的优点,学会根据不同对象、时空关系等 的不同调整笔调,最终达成表达交流活动的目标——学会用文字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计划用7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基本阅读每篇课文教学用2学 时,共4学时,扩展阅读两篇课文教学用1学时,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表达交流活动用 1学时,测试用1学时,共计7学时 【教学设计】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想】
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 、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 “ 俯而不答,仰而笑 ” 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 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 、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 “ 异 ” 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 “ 此岂无得而然哉 ” !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 “ 阳狂垢污 “ 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 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 “ 阳狂 ” 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 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 “ 阳狂垢污 ” 的异 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广州五中 陈晓媛 【单元导读】 本单元共选录四篇书信散文。属应用文体。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写作上,书信有它的特点。 首先,书信作为一种文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随意,表达灵活,议论、叙事、抒情、写景,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外,内容不拘一格,可以率性而为,大到宇宙万物、国计民生,小 到身边琐事,无一不可以注入笔端,自然成文,流溢着性灵之美。再者,它富于抒情性,能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作者在写作中往往随意挥洒,尽情倾吐,能使读者感到如 见其人。 【单元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好两个维度的目标和要求: 一个是文体的“经度”,即要掌握唐宋书信散文的文体特征,领略书信题材的广泛、内容的丰 富和笔调的灵活,从而认识到书信文体表达对象的包容性与写作上的可塑性。 另一个是从思想、情感、审美的“纬度”促进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本单元所选录的四篇书 信散文在题材思想的提炼、章法结构的安排和语言文字的推敲上均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 术价值,在学习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同时,还要注意体味书信文体态度坦诚、表达灵活、语言自然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唐宋书 信作品进而加以模仿,深入认识书信文体在语言上的优点,学会根据不同对象、时空关系等 的不同调整笔调,最终达成表达交流活动的目标——学会用文字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计划用 7 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基本阅读每篇课文教学用 2 学 时,共 4 学时,扩展阅读两篇课文教学用 1 学时,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表达交流活动用 1 学时,测试用 1 学时,共计 7 学时。 【教学设计】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