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质。 四、思考讨论: 1.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 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达成共识: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 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 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 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 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 的热情和上进。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 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 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 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 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 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 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2.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 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 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 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 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3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明确: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 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 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 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 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 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 身。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奷诈。作家本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 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是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对鲁侍萍的欺辱 摧残,对鲁侍萍的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他的自私,冷酷,残忍,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 君子。 2.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善良、勤劳、正直但备受欺辱和压迫。却 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6 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质。 四、思考讨论: 1.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 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达成共识: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 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 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 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 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 的热情和上进。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 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 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 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 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 怀念的是 30 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 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2. 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 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 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 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 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3.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明确: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 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 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 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 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 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 身。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作家本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 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是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对鲁侍萍的欺辱, 摧残,对鲁侍萍的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他的自私,冷酷,残忍,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 君子。 2.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善良、勤劳、正直但备受欺辱和压迫。却 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12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泰坦尼克号》听说过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 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 无私的爱。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 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那么,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 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推进新课 1.引入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 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 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X)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 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 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 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 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 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 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 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 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 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2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 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荼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 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 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 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 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 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 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7 12.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泰坦尼克号》听说过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 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 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 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 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推进新课: 1.引入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 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 世纪后半期 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xiē)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 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 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 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 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 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 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 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 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2.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 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 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 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 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 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 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 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