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把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训练理论米分析和解决训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素 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章的研究性作业,并将作业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交 流,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60%,其中包括出勤15%、作业25%、课堂讨论20%。 (2)期末考核:占40%,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小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指南.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王清.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系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耀写人:张明伟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陈喜珍
31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把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训练理论来分析和解决训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素 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章的研究性作业,并将作业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交 流,原则上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60%,其中包括出勤15%、作业25%、课堂讨论20%。 (2)期末考核:占40%,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小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指南.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王清.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系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撰写人:张明伟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陈喜珍
《运动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chology of Sports and Exercise 总学时: 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 2学分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课程简介 《运动心理学》作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 具体而言 ,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 能的学习、运动训练和竞赛心理、 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和特殊心理训练方法、运动 员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等问题。运动心理学还需研究竞 技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 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 这生你静太的利 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用 动态的和综合性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的技能,即,以“ 合文本”(SYNTEXT)的方式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利用心理学在 人文学科州 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心理习惯和行 为,即,形成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 章: 绪论 (4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体育与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差异:竞 技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学概述(目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根本差异,明确运动心理学的主 要特点:通晓竞技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一般关系:熟知运动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和任务 授课方式: 讲授 第二章:竞技运动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4学时) 教学内容:动力调节系统的概述:竞技运动(包括训练和比赛)参与动力调 节系统的功能:动机与兴趣:态度与习惯的培养及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一般动力调节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掌握竞技运动参与 动力调节系 熟练掌握动机、兴趣、态度和习惯四要素在竞技运动参与 活动中的培养方式 运用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三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6学时) 教学内容:经典学习理论:运动技能的分类与特性:运动技能的迁移。 教学要求:理解经典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分类 与特性 熟知运 技能迁移的内在机制。 授课方式:讲授、作业 第四章:心理训练方法 (4学时) 教学内容:作为平时训练调节方法的心理技能训练:作为应对比赛的几种心 理技能的训练方法
32 《运动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chology of Sports and Exercise 总学时: 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 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心理学》作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 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体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 能的学习、运动训练和竞赛心理、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和特殊心理训练方法、运动 员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等问题。运动心理学还需研究竞 技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 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培养学生将静态的和 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动态的和综合性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的技能,即,以“综 合文本”(SYNTEXT)的方式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 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心理习惯和行 为,即,形成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体育与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差异:竞 技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学概述(目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根本差异,明确运动心理学的主 要特点;通晓竞技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一般关系;熟知运动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和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竞技运动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4 学时) 教学内容:动力调节系统的概述;竞技运动(包括训练和比赛)参与动力调 节系统的功能;动机与兴趣;态度与习惯的培养及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一般动力调节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掌握竞技运动参与 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熟练掌握动机、兴趣、态度和习惯四要素在竞技运动参与 活动中的培养方式和运用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三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6 学时) 教学内容:经典学习理论;运动技能的分类与特性;运动技能的迁移。 教学要求:理解经典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分类 与特性;熟知运动技能迁移的内在机制。 授课方式:讲授、作业 第四章:心理训练方法 (4 学时) 教学内容:作为平时训练调节方法的心理技能训练;作为应对比赛的几种心 理技能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训练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理解并掌握各种心理技能 训练方法,特别是调节比赛的心理训练方法,并且培育学生在实际训练和比赛情 境中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操作、课后练习 第五章:运动训练心理 (6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员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了解战术训练的心理学 基础:熟知心理因素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性:学会在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中调节自 身心理状态的一般手段和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随堂作业、课后操作 第六章:运动竞赛心理 (6学时) 教学内容:一般心理调节手段和赛前心理调节方法:唤醒水平与操作成锁: 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四种理论假设:运动焦虑的特点及其测量与 评定。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23种常用的一般心理调节手段和1-2种赛前心理调节 的方法:了解唤醒与操作等基本概念并且理解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 系”的四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焦虑的调节、测量和评价的一般方法。 樱课方试,讲授、计论 后操作 第七章:运动竞技社会心理问题 (2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中攻击性(侵犯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 教学要求:大体了解竞技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明了攻击性 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原则:理解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 理方式,进授过论 课外观察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60%。包括:出勤10%:作业10%:课程论文30%:课堂 讨论10 期末考核:占40%。包括:闭卷笔试40%(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 判断正误,简答和论述或应用题)。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编写组.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主要参考书: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6 季浏,祝蓓礼,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音出版社出版社,2000. 撰写人:刘卓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
33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训练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理解并掌握各种心理技能 训练方法,特别是调节比赛的心理训练方法,并且培育学生在实际训练和比赛情 境中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操作、课后练习 第五章:运动训练心理 (6 学时) 教学内容: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员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了解战术训练的心理学 基础;熟知心理因素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性;学会在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中调节自 身心理状态的一般手段和技巧。 授课方式:讲授、随堂作业、课后操作 第六章:运动竞赛心理 (6 学时) 教学内容:一般心理调节手段和赛前心理调节方法;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 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四种理论假设;运动焦虑的特点及其测量与 评定。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 2-3 种常用的一般心理调节手段和 1-2 种赛前心理调节 的方法;了解唤醒与操作等基本概念并且理解解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 系”的四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焦虑的调节、测量和评价的一般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课后操作 第七章:运动竞技社会心理问题 (2 学时) 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中攻击性(侵犯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 教学要求:大体了解竞技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明了攻击性 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原则;理解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三种理论假设的基本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课外观察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 60%。包括:出勤 10%;作业 10%;课程论文 30%;课堂 讨论 10%。 2.期末考核:占 40%。包括:闭卷笔试 40%(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 判断正误,简答和论述或应用题)。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编写组.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主要参考书: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6. 季浏,祝蓓礼.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撰写人:刘卓 审核人:李冬梅 课程负责人:刘卓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The Theor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总学时: 64学时 进樱学时.64学时 学分 4学分 先修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心理学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课程简介 《学校体育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 学校体育现象 揭示学校体育本质及其规律 阐明学校体育原理和方法的 结构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学校体育总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课余体育和学校体 育管理。具体内容涉及国内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学 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体育课程概述及 体有课程改革、编制: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原则、方法、 模式及休育数学设计 与评价:课余体育锻炼、训练 与竞赛的相关概述: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休音数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等 ,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学校体育师资的最为重要的 业基 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深厚的学校体育理论基础,同时经过学习能够具备 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 些协休音总>(共10些时 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4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要求:了解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概况:知道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 革(包括古代学校体育简况、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 体育发展概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 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学校体育 与学生社会适应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 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 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多媒体演示 第三,学校体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学时) 教学内容: 我 校体育的结松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 育目标的制定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求:知道我国学校体育的结构:熟悉学校体育的功能:记住学校体育 目标的概念,理解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 与目标:熟练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34
34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The Theor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总学时: 64 学时 讲授学时:64 学时 学 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心理学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学校体育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 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本质及其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结构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学校体育总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课余体育和学校体 育管理。具体内容涉及国内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学 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体育课程概述及 体育课程改革、编制;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原则、方法、模式及体育教学设计 与评价;课余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相关概述;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等,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学校体育师资的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 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深厚的学校体育理论基础,同时经过学习能够具备 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篇 学校体育总论(共 10 学时)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4 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 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要求:了解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概况;知道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 革(包括古代学校体育简况、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 校体育发展概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 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学校体育 与学生社会适应。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 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 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 学时) 教学内容:我国学校体育的结构;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 育目标的制定;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求:知道我国学校体育的结构;熟悉学校体育的功能;记住学校体育 目标的概念,理解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 与目标;熟练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二篇体育课程篇(共8学时) 第一章:体育课程概述 (2学时) 数学内容: 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 和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与特点:知道体育课程的类型:了解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熟悉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熟练掌握体育课程标准制 定的理念、设计思路并能正确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体育课程的实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体育课程实 施的过程:体有课程实施的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掌握体育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以及过程: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 题。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可 第三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2学时)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与构成:掌握对学生体育学习策略指导应注意的问题,教会学生学习。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有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掌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 利用的理念、性质与分类:学会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 授课形式进授、 ,多媒体演示 第三篇体育教学篇(共40学时) 第一章: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案例 分析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教学的概念、特点:掌握体育教学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 间的关 分析体 的 观状与解决 授课方式:观看教学案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2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与结构: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特点:中国 现行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结构及其要素构成:会制定较为明确 具体、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会进行分析:掌握不同层次(即超学段、学 段、学年、学期、单元、学时、技术点)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特点:了解中国 现行体育教学目标的现状。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 笋三蓝,体音数学村程 (2学时) 数 内容:体有教学过程概述:体育教学过程规律:体育教学过程层次与特 点:体育教学过程的 理与优化 教学要求:知道体有教学过程的含义、性质:熟悉体有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
35 第二篇 体育课程篇(共 8 学时) 第一章:体育课程概述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 和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与特点;知道体育课程的类型;了解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熟悉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熟练掌握体育课程标准制 定的理念、设计思路并能正确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体育课程实 施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的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掌握体育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以及过程;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 题。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2 学时)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与构成;掌握对学生体育学习策略指导应注意的问题,教会学生学习。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掌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 利用的理念、性质与分类;学会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 授课形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 第三篇 体育教学篇(共 40 学时) 第一章: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案例 分析。 教学要求:记住体育教学的概念、特点;掌握体育教学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 间的关系;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授课方式:观看教学案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与结构;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特点;中国 现行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结构及其要素构成;会制定较为明确、 具体、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会进行分析;掌握不同层次(即超学段、学 段、学年、学期、单元、学时、技术点)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特点;了解中国 现行体育教学目标的现状。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 第三章:体育教学过程 (2 学时)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概述;体育教学过程规律;体育教学过程层次与特 点;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优化。 教学要求:知道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性质;熟悉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