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邵艺
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邵艺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一) [大纲要求] 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一) [大纲要求] 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在胡汉文化融和的过程中, 士大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士(士大夫)仍然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 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 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 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 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 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 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幅射之势,促进 汉化和民族融合,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 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 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 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 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作 好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在胡汉文化融和的过程中, 士大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士(士大夫)仍然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 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 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 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 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 的 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 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幅射之势,促进 汉化和民族融合,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 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 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 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 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作 好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隋唐的寒士跟先秦士人、南北朝时代的士族在社会地位上有什么不同 在唐王朝那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批通过科举考试崛中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承载者是士。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和政治上的活跃,造就百家争鸣之势,两汉及魏晋 六朝时期,士人群体在政治地位相对稳定之后,将文化导向虚玄和支离。这跟我国古代政 治与文化密切结合的社会文化特征相背离,最终导致门阀士族(世族)政治的衰落。隋唐 时期,士阶层发生巨大的改变 一寒士的崛起,给阶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再度充满生 机与活力,唐代统治者采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治国方针,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 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 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使之在取得政治独立性 的同时,相应地产生了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门阀士族的惰性和颓废,形成社会政治生活 与文化生活中一支活跃而能动的社会力量。起于民间的寒士,在走上仕途的同时,也挟带 着一股逼人的锐气和冲天的豪情。与消沉、隐遁的六朝士子相比,表现出更为充分的自信。 “儒生不信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体现 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气质和个性。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 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与先秦崛起的士相比,隋唐寒士在社会阶层上 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其张扬的个性及喷薄的豪情也有几分相象,这使得他们都表现强烈 的淑世情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显然有天壤之别,文化 背景也大异其趣。所以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挂起钩来,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 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融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之中,这是隋唐寒士文化心态上较先秦 士人先进之处。其负面效应就是使中国知识份子缺乏个性,减弱了其主体意识,表现出软 弱性和依赖性的特征。寒士的这种心理定势,在大唐开放气象消失之后,促使他们经世乏 术而困守书斋,皓首穷经以求一搏,最后发展成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生格 盲,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抛弃之时,仍不愿放弃固穷守道以维持那点可怜 的自尊,即便是站着喝酒,也要身着长衫,以示与短衣帮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 “酸儒”一词,正是对科举怪胎的形象描绘
隋唐的寒士跟先秦士人、南北朝时代的士族在社会地位上有什么不同 在唐王朝那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批通过科举考试崛中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承载者是士。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和政治上的活跃,造就百家争鸣之势,两汉及魏晋 六朝时期,士人群体在政治地位相对稳定之后,将文化导向虚玄和支离。这跟我国古代政 治与文化密切结合的社会文化特征相背离,最终导致门阀士族(世族)政治的衰落。隋唐 时期,士阶层发生巨大的改变——寒士的崛起,给阶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再度充满生 机与活力,唐代统治者采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治国方针,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 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 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使之在取得政治独立性 的同时,相应地产生了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门阀士族的惰性和颓废,形成社会政治生活 与文化生活中一支活跃而能动的社会力量。 起于民间的寒士,在走上仕途的同时,也挟带 着一股逼人的锐气和冲天的豪情。与消沉、隐遁的六朝士子相比,表现出更为充分的自信。 “儒生不信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体现 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气质和个性。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 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与先秦崛起的士相比,隋唐寒士在社会阶层上 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其张扬的个性及喷薄的豪情也有几分相象,这使得他们都表现强烈 的淑世情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显然有天壤之别,文化 背景也大异其趣。所以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挂起钩来,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 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融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之中,这是隋唐寒士文化心态上较先秦 士人先进之处。其负面效应就是使中国知识份子缺乏个性,减弱了其主体意识,表现出软 弱性和依赖性的特征。寒士的这种心理定势,在大唐开放气象消失之后,促使他们经世乏 术而困守书斋,皓首穷经以求一搏,最后发展成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生格 言,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抛弃之时,仍不愿放弃固穷守道以维持那点可怜 的自尊,即便是站着喝酒,也要身着长衫,以示与短衣帮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 。 “酸儒”一词,正是对科举怪胎的形象描绘
简述繁荣的唐文化的开放性给我们的启示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 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这种 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 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同时,唐文化在受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 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 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 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 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 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 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 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 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唐人完 全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纳或 机械地输入。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特 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与进步,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如果说七八九世纪的唐人还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采取了开放的文化 政策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更应该自觉地实施开放的文化政策了
简述繁荣的唐文化的开放性给我们的启示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 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这种 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 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同时,唐文化在受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 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 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 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 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 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 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 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 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唐人完 全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纳或 机械地输入。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特 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与进步,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如果说七八九世纪的唐人还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采取了开放的文化 政策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更应该自觉地实施开放的文化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