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个 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 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 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杯啤酒,他—回敬。天刚擦黑 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 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干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岀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 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 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 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 欠款。过了一会儿, 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 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 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 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 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 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 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 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 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 欠款。过了一会儿, 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 分)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江苏卷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 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 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 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 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 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 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 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 分)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 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 分) 江苏卷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 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 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 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 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 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 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 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 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 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ˆ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 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 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 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 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 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 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 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 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 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 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 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 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 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躬,走出房间, 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ˆ孑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 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 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 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 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 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 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 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 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 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 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 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 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 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 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 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 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 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 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 3 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 分)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任务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 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 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 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 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 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 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 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 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 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任务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 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 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 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 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 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 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 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 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 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 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 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 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 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 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 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硎咧,严防决堤'咧, 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増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 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山东卷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审丑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无定一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小臭儿也岀息了,要婜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 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干哪
民元革命时候,S 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 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 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 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 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 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 分)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 分) 山东卷 六、(18 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无定一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 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