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坚 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系统的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 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和认 识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认识、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 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中 国模式”,“中国道路”,进一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 化自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历史任务,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 基础知识 程,掌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 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 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 问分析 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认识、分析复杂社会 现象的能力。 学生在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正确认识 终身学习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学时 实验、上机、讨 支掉课程目标 论)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提高教学针对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 专题一:马克思主 课程目标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4 讲授、讨论 程与理论成果 学内涵及历史进程有一 个基本的了解,对三大成 果的关系系有一个总体 的把光。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毛 专题二毛泽东思 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课程目标】 社会历史条件及形成发 想及其历史地位 展的历史过程:了解毛洋 6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2 东用相的丰源内究及活 课程目标3 的灵魂。能运用实事求是 9
9 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坚 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课程目标 2: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系统的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 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和认 识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认识、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 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 3: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中 国模式”,“中国道路”,进一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 化自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历史任务,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 程,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 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 问题分析 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 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认识、分析复杂社会 现象的能力。 终身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正确认识 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在党的领导 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 论) 支撑课程目标 专题一: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与理论成果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提高教学针对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 学内涵及历史进程有一 个基本的了解,对三大成 果的关系系有一个总体 的把握。 4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专题二 毛泽东思 想及其历史地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毛 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历史条件及形成发 展的历史过程;了解毛泽 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活 的灵魂。能运用实事求是 6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预蝴学习成果 学时 实验、上机、讨 支撑课程目标 论) 思想路线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提升自我学习和料 会实究相结合的自觉性 通过敦学,使学生能够汽 入了解和掌据新民主主 专题三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 课程日标1 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 义革命理论 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 验的结品,是中国革命胜 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 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 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 专题四社会主义 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因 改造理论 6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转变,走上杜分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 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救中国。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 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 专颗五社合丰义 建设道路初步探 期探素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程目标】 及其意义与教训,更加全 6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2 的理论成果 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正 课程目标3 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 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以 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 专题六邓小平理 课程目标1 国共产党人,顺应民意网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2 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 课程目标3 折,吹响改革开放号角
10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 论) 支撑课程目标 思想路线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提升自我学习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 专题三 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 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 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 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 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 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6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专题四 社会主义 改造理论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 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 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 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 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救中国。 6 专题五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理论成果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 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 期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及其意义与教训,更加全 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正 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 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6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专题六 邓小平理 论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以 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顺应民意网 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 折,吹响改革开放号角, 8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学时 实验、上机、讨 支撑课程目标 论) 开辟中国结色社会主义 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 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理 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 通过教学,使学生“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 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 判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 壹的历中方位,总结受成 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 专七“三个代 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 课程目标】 表”重要思想 杜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 讲授、讨论 课程日标2 础上形成的,理解“三个 课程目标3 代表”是中国共产壳先进 性的集中表现:增强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 共产党的情感,在坚定社 会主义信念的同时,增强 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科 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 我因基本国情和新的阶 段特征的基础上、在深 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 专题八科学发展 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 课程目标1 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2 展起来的,认识科学发展 课程目标3 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
11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 论) 支撑课程目标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 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理 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 位。 专题七 “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通过教学,使学生“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 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 判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 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 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 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 础上形成的。理解“三个 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 性的集中表现;增强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 共产党的情感,在坚定社 会主义信念的同时,增强 使命感和责任感。 5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专题八 科学发展 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科 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 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 段特征的基础上、在深刻 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 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 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认识科学发展 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 5 讲授、讨论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一)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考察教学活动的参与、完成情况和学习主动性等。 期末考试方式为计算机闭卷考试。 (二)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听课、 作业、课堂讨论、教学参观、平时测验等情况综合评定。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领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绩满分为70分,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 (2)由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构成,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因子主 要包括平时敦学活动的参与、完成情况和学习主动性。 期末考试(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机考笔试,考试成绩30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30%。 (2)评定依据:老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率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型:可以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等。 (4)考试内容:紧扣课程目标,每学期更新试题库 备注:如通疫情等因素影响,考核成绩构成习行调整,原则上加大期末考试比重。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 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 期末成结 合计 主观努力度50%) 行为践度20%6) 知识积累度(30%》 100% 1、2、3 20 合计(成绩构成) 50 20 30 100 3。考核评价标准见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文件。 五、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中国化的科 学内涵,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与运用多媒 体手段进行教学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经典案例,深化分析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实践的总结,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史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一步理解的问颗。 3.小组演讲与交流教学法。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以及新 时代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注的在学生思想中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演讲与交
12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一)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考察教学活动的参与、完成情况和学习主动性等。 期末考试方式为计算机闭卷考试。 (二)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听课、 作业、课堂讨论、教学参观、平时测验等情况综合评定。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70 分,占总成绩的 70% (2)由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构成,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因子主 要包括平时教学活动的参与、完成情况和学习主动性。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机考笔试,考试成绩 3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3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可以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 (4)考试内容:紧扣课程目标,每学期更新试题库。 备注:如遇疫情等因素影响,考核成绩构成另行调整,原则上加大期末考试比重。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 合计 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 主观努力度(50%) 行为实践度(20%) 知识积累度(30%) 100% 1、2、3 50 20 30 100 合计(成绩构成) 50 20 30 100 3.考核评价标准见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文件。 五、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中国化的科 学内涵,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与运用多媒 体手段进行教学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 案例教学法。结合经典案例,深化分析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实践的总结,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史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的问题。 3.小组演讲与交流教学法。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以及新 时代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注的在学生思想中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演讲与交
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在学生演讲与交流之后进行 讲解与点评。 4.播放历史文献纪录片。结合所讲述的理论内容,播放相关教学资料片。利用鲜活的 影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相关理论。 六、参考材料 (一)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洋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 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 (二)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 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1年版。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 版。 5.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 6.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 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13 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在学生演讲与交流之后进行 讲解与点评。 4. 播放历史文献纪录片。结合所讲述的理论内容,播放相关教学资料片。利用鲜活的 影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相关理论。 六、参考材料 (一)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 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 (二)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 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11 年版。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版。 5.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版。 6.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 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0.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 出版社 199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