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 践中可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 三产业; (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了挑 战 (5)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关于区位理论的小结 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人类 活动的空间即是土地,因而我们可以说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区位利用理论 2、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 理论体现。 第二节土地的区位效益与区位配置 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1、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 公共设施周围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 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交通方便、环境较为优越的外围地带 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1、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一一位置级差地租 2、区位效益理论的实践意义一一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收益与利用方式, 利用程度以及运费间的关系,阐明了土地纯收益的空间分布,为认识以城市为中 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的形成机制及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1)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 践中可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 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 三产业; (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了挑 战; (5)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关于区位理论的小结 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人类 活动的空间即是土地,因而我们可以说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区位利用理论。 2、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 理论体现。 第二节 土地的区位效益与区位配置 一、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1、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 公共设施周围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 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交通方便、环境较为优越的外围地带 二、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1、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位置级差地租 2、区位效益理论的实践意义——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收益与利用方式, 利用程度以及运费间的关系,阐明了土地纯收益的空间分布,为认识以城市为中 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的形成机制及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系统综合原则 第三节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中国中西部经济区农业用地配置 1、西方农业布局理论 (1)核心:以区位地租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 (2)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3)农业区位地租的公式:L=Y(m-c)-Ytd 2、西方农业布局理论的借鉴意义 (1)、农业土地的区位利用是农业土地利用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2)、西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形成,这是农业生产布局的指示灯 (3)、重视农业生产布局中总体经济效益的获取,即力求区位地租总和最大 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 1、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形成背景;农业地区专业化 理论的中心内容;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划分农业专业化生产区 2、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对策。 第四节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意义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很难改变用途 (二)、土地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土地在空间上是国民经济宏观大系统中各个地域分系统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到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 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第三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一、中国中西部经济区农业用地配置 1、西方农业布局理论: (1)核心:以区位地租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 (2)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3)农业区位地租的公式:L = Y(m - c)- Ytd 2、西方农业布局理论的借鉴意义: (1)、农业土地的区位利用是农业土地利用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2)、西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形成,这是农业生产布局的指示灯 (3)、重视农业生产布局中总体经济效益的获取,即力求区位地租总和最大 二、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 1、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形成背景;农业地区专业化 理论的中心内容;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划分农业专业化生产区。 2、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对策。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意义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很难改变用途 (二)、土地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土地在空间上是国民经济宏观大系统中各个地域分系统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到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 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1、商业区:中央商业区;城区商业区;街区商业区 2、工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3、居住区 (二)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一一圈层说与级差地租 1、圈层布局设想 2、三维布局设想 3、扇形布局设想 4、多核心布局设想 5、多中心布局设想 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1、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2、中小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第五节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 矿业土地利用 指蕴藏有一定矿物资源的土地。 1、特性:矿地开发是把矿物从同土地的原始联系中分离出来;完全以矿藏 的自然地理位置为转移;具有纯攫取性;交通发展是其利用的先决条件 2、中国矿地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浪费严重。 (2)对策:全面调査勘探;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加强矿地复垦。 、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 三、旅游业土地利用 Ⅰ、旅游业土地的概念: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 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业 用地。 2、旅游业用地的特点:综合性、持续性、变动性、多效益性 3、旅游地的分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 异气候、生物资源);人工旅游地(历史古迹、城乡风光、民族风情) 3、旅游地的利用
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1、商业区:中央商业区;城区商业区;街区商业区 2、工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3、居住区 (二)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圈层说与级差地租 1、圈层布局设想 2、三维布局设想 3、扇形布局设想 4、多核心布局设想 5、多中心布局设想 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1、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2、中小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第五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 一、矿业土地利用 指蕴藏有一定矿物资源的土地。 1、特性:矿地开发是把矿物从同土地的原始联系中分离出来;完全以矿藏 的自然地理位置为转移;具有纯攫取性;交通发展是其利用的先决条件。 2、中国矿地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浪费严重。 (2)对策:全面调查勘探;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加强矿地复垦。 二、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 三、旅游业土地利用 1、旅游业土地的概念: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 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业 用地。 2、旅游业用地的特点:综合性、持续性、变动性、多效益性 3、旅游地的分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 异气候、生物资源);人工旅游地(历史古迹、城乡风光、民族风情) 3、旅游地的利用
(1)旅游地的综合评价: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种类的多少;构成旅游资源的 各要素组合情况;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功能和容量;开发难易程度。 (2)旅游地开发利用的原则:个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适应 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第一节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基本理论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l、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①农业经营规模:一般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 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②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一般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2、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农业劳动对象的 不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农业土地规模经济理论 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畜力作业阶段,由人畜力组成的作业班子充分发挥作用的耕地规模即土地经 营规模; 机械作业阶段,以机械组为核心的作业班子满负荷作业规模即这一阶段的土 地经营规模。 l、农业规模报酬与农业规模经济 (1)农业规模报酬 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或减少,称为“纯粹规模变动”,由纯粹规模变动 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纯粹规模扩大与规模报酬变化之间有三种情况: 固定规模报酬—一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递増规模报酬—一规模扩大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増长幅度 递减规模报酬—一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増长幅度 (2)农业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伴随经营规模扩大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 系,规模经济的对立面是规模不经济
(1)旅游地的综合评价: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种类的多少;构成旅游资源的 各要素组合情况;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功能和容量;开发难易程度。 (2)旅游地开发利用的原则:个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适应 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第一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基本理论 一、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1、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①农业经营规模: 一般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 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②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一般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2、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农业劳动对象的 不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二、农业土地规模经济理论 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畜力作业阶段,由人畜力组成的作业班子充分发挥作用的耕地规模即土地经 营规模; 机械作业阶段,以机械组为核心的作业班子满负荷作业规模即这一阶段的土 地经营规模。 1、农业规模报酬与农业规模经济 (1)农业规模报酬 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或减少,称为“纯粹规模变动”,由纯粹规模变动 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纯粹规模扩大与规模报酬变化之间有三种情况: 固定规模报酬——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递增规模报酬——规模扩大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递减规模报酬——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2)农业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伴随经营规模扩大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 系,规模经济的对立面是规模不经济
2、农业规模经济的来源: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3、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中国是在超小型土地经营基础上,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达到规模经营。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变动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不能只从企业的纯收益来衡量, 还必须从企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衡量 中国土地的规模效益,除表现为企业的内部效益外,还表现为宏观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 一、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和标志 1、农业土地规模效益和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 营规模。 (2)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2、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和评价方法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 济。 由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 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1)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 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 体系评价: 商品生产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划完成率等。 劳动生产率类: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收入、活劳动利润率等 土地生产率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等。 资金生产率类:资金产出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出率、成本利润率、单位 产品成本等
2、农业规模经济的来源: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3、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中国是在超小型土地经营基础上,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达到规模经营。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变动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不能只从企业的纯收益来衡量, 还必须从企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衡量。 中国土地的规模效益,除表现为企业的内部效益外,还表现为宏观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 一、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和标志 1、农业土地规模效益和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 营规模。 (2)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2、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和评价方法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 济。 由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 益。 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1) 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 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 体系评价: 商品生产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划完成率等。 劳动生产率类: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收入、活劳动利润率等。 土地生产率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等。 资金生产率类:资金产出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出率、成本利润率、单位 产品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