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和分析土地经济问题的科学,它既是土地科学学科体 系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 济学,又在土地科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是土地资源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和借鉴西方土地经济的某些研究 成果,结合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利用的实践,全面的阐述土地经济学的基本 原理,为学生从事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基本要求 l、了解土地的基本特征、分类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 3、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 4、在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 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用于对我国现状的评价和改革借鉴。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45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讨论5学时。 在教学中结合我国现实的土地经济问题,分土地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 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和土地制度四大部分来讲解土地经济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 经济和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部分理论较多,现实问题也不少,在学时分配中 所占比例较大
1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和分析土地经济问题的科学,它既是土地科学学科体 系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 济学,又在土地科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是土地资源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和借鉴西方土地经济的某些研究 成果,结合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利用的实践,全面的阐述土地经济学的基本 原理,为学生从事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土地的基本特征、分类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 3、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 4、在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 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用于对我国现状的评价和改革借鉴。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45 学时,课堂讲授 40 学时,讨论 5 学时。 在教学中结合我国现实的土地经济问题,分土地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 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和土地制度四大部分来讲解土地经济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 经济和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部分理论较多,现实问题也不少,在学时分配中 所占比例较大
各章学时分配 章序 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四章 土地规模利用 第五章 土地分区利用 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第十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第十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 土地市场 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第十六章 地租理论及应用 223362522312242225 第十七章 土地价格理论及应用 第十八章 土地金融 第十九章 土地税收 合计 四、讲授纲要
2 各章学时分配 章 序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导论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 2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3 第四章 土地规模利用 3 第五章 土地分区利用 6 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 2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5 第八章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2 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2 第十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3 第十一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1 第十四章 土地市场 2 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 第十六章 地租理论及应用 4 第十七章 土地价格理论及应用 2 第十八章 土地金融 2 第十九章 土地税收 2 合计 45 四、讲授纲要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的一般知识和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发展 状况,从而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学好本门课。 基本知识点:土地的概念、特征、功能与分类;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利用的含义和基本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方 基本知识点: 1、土地利用的涵义,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手段; 2、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目的要求:把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 义,在此基础上理解集约经营的含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 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正确把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涵义; 2、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的区别,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形态 3、土地报酬变化的几个阶段及其教学分析: 4、农业土地集约度的正确掌握和集约利用的途径,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的途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区位利用理论,并用于分析我国土地区位利用问题。 基本知识点: l、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 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和农业地区专业化; 3、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和意义,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城市土地分区 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4、矿业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和旅游业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合理利用
3 第一章 导 论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的一般知识和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发展 状况,从而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学好本门课。 基本知识点:土地的概念、特征、功能与分类;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利用的含义和基本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方 法。 基本知识点: 1、土地利用的涵义,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手段; 2、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3、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目的要求:把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 义,在此基础上理解集约经营的含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正确把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涵义; 2、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的区别,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形态; 3、土地报酬变化的几个阶段及其教学分析; 4、农业土地集约度的正确掌握和集约利用的途径,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的途 径。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区位利用理论,并用于分析我国土地区位利用问题。 基本知识点: 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 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和农业地区专业化; 3、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和意义,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城市土地分区 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4、矿业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和旅游业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合理利用
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涵义,实现 我国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 Ⅰ、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集聚经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2、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及其组织形式和途径 3、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计划利用的必然性及意义,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 系与管理。 基本知识点 1、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必然性、意义及其与市场配置的关系;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向。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特征、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 理论依据及应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基本知识点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基本特征、原则、理论依据 2、土地可持续利用含义、特点、基本政策目标、评价及其对策与措施; 3、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制度的内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其问题和完善措施 基本知识点 1、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土地制度的特点:
4 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涵义,实现 我国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 1、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集聚经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2、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及其组织形式和途径; 3、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 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计划利用的必然性及意义,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 系与管理。 基本知识点: 1、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必然性、意义及其与市场配置的关系;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向。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特征、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 理论依据及应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基本知识点: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基本特征、原则、理论依据; 2、土地可持续利用含义、特点、基本政策目标、评价及其对策与措施; 3、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八章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目的要求:了解土地制度的内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其问题和完善措施。 基本知识点: 1、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土地制度的特点;
2、土地所有制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土地所有权 的转移制度,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3、土地使用制的含义,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土地使用制的分类, 土地租赁关系的性质,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形式 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土地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与手段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分工; 5、产权的概念、结构及其起源和功能,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的含义及其性质。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形式,这一所有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如何加以完善 基本知识点 1、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需要把握的几点; 2、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制的建立,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建立 3、对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几种主张,坚持与完善农村现有土地所有制的依 据,完善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途径。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和局限性及其改革完善途 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形成及其弊端,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 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基本知识点: 1、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状况,改革与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几种 主张,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改革实践; 2、中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特征,这一使用制的形成过程和存在的弊端,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3、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 第十一章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目的要求:了解建立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客观必然性,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
5 2、土地所有制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土地所有权 的转移制度,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3、土地使用制的含义,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土地使用制的分类, 土地租赁关系的性质,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形式; 4、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土地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与手段,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分工; 5、产权的概念、结构及其起源和功能,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的含义及其性质。 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形式,这一所有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如何加以完善。 基本知识点: 1、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需要把握的几点; 2、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制的建立,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建立; 3、对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几种主张,坚持与完善农村现有土地所有制的依 据,完善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途径。 第十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和局限性及其改革完善途 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形成及其弊端,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 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基本知识点: 1、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状况,改革与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几种 主张,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改革实践; 2、中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特征,这一使用制的形成过程和存在的弊端,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3、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 第十一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目的要求:了解建立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客观必然性,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