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 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 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 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 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讨论5学时,共45学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 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 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一一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一一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 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 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 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 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 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 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 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 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 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40 学时,讨论 5 学时,共 45 学时。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 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 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 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 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 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 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 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 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 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为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 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级(15个):A.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 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级(71个) (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 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人与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人与人关系的科 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一、 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二、 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为: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3、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 8 个一级类型,46 个二级类型 8 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 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 个):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 个): 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 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三级(71 个) (四)国外分为 10 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 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人与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人与人关系的科 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第一篇 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土地利用的含义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理解: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 二、土地利用的具体(基本)内容包括: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 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 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益 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 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1)、关于基本农田保护 ①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 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②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2)、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 ①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 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②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 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
第一篇 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理解: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 二、土地利用的具体(基本)内容包括: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⑴、土地利用程度 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 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 ⑵、土地利用结构 ⑶、土地利用效益 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 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⑴、关于基本农田保护 ①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 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②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⑵、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 ①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 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②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 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
③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土地利用率 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 1、土地利用的目标:从两个方面考察 (1)、可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 (2)、土地利用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利用规 划;改革土地利用制度;政府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土地税收。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二、集约利用需要的条件 1、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向土地提供足够的物质投入 2、有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人工 3、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 具体措施 1、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 2、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 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③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土地利用率 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 1、土地利用的目标:从两个方面考察: ⑴、可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 ⑵、土地利用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利用规 划;改革土地利用制度;政府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土地税收。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二、集约利用需要的条件 1、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向土地提供足够的物质投入 2、有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人工 3、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 三、具体措施 1、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 2、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 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有效产品是指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例如,能交换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商 品)。 投入产出率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差。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产出类指标: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 (2)、投入类指标: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 3、静态分析法: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 长率;投资回收期 4、动态分析法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1、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一土 壤潜力 2、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 3、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 (1)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 (2)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 有效产品是指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例如,能交换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商 品)。 投入产出率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差。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⑴、产出类指标: 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 ⑵、投入类指标: 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 3、静态分析法: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 长率;投资回收期 4、动态分析法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1、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 壤潜力 2、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 3、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 (1)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 (2)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