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1、土地利用集约度 2、劳动集约型和资本集约型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的区别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形态 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形态: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产物的 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 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 点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投资的增加 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3、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 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4、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 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5、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 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产过程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1、土地利用集约度 2、劳动集约型和资本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的区别 二、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形态 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形态: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1、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产物的 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 2、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 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 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投资的增加 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3、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 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4、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 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5、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 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 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 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到此前的递增 6、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四、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 作物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 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产量上升呈S形 、报酬变化阶段的教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f(X1,X2,X3,,,’Xn)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Y 平均产量(APP)=Y/X 边际产量(MPP)=△Y/△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第四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正确地认识投入 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3) 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4) 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到此前的递增 6、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四、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 作物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一、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 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产量上升呈 S 形 二、报酬变化阶段的教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 Y / ᅀ 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正确地认识投入 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适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1、依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 2、依据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 3、具体的经营目标。 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四、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第一节土地区位利用原理 区位论及其产生过程 区位: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农业区位论一一屠能《孤立国》 1、其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 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孤立国的假设 (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3、孤立国的农业布局 屠能认为,在什麼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适 量。 二、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1、依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 2、依据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 3、具体的经营目标。 三、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四、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第一节 土地区位利用原理 区位论及其产生过程 区 位: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农业区位论——屠能《孤立国》 1、其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 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孤立国的假设: (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3、孤立国的农业布局 屠能认为,在什麽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
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 费(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P=V-(E+T) 4、屠能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地租高,必须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 获取肥料方便,地力不会下降,商品农产品以新鲜蔬菜与鲜牛奶为主;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以谷物生产为主,也有相当畜产品 相对于价格,其重量和体积较小,装卸方便,不宜腐败变质;牲畜可以赶入城市; 获得粪肥困难,农产品为耗肥较少的:六年轮作制:地租较髙,要求经营较集约, 基本无休耕地。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后者占有突出地位: 距市场较远,产品上市运费较多;不能从城市获得肥料;地租较低,可粗放经营 普遍采用七区轮作制,其中一区休耕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此为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作制度;该圈向城市 提供的商品为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运费很高,但地租很低;采用极粗 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谷物——牧草一一休耕 第六圈层为畜牧圈:放牧畜牧业 5、屠能对生产布局的理论贡献 (1)、屠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布局学者广泛运用。 (2)、屠能从级差地租出发,论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合理地区差别,并引伸 出各种农作物的最优区位。该研究方法不但被广泛用于农业,而且用于工业和地 区布局的研究。 (3)、屠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得出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应配置不同作物、采用 不同经营方式的结论,并指出随着对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由集约到粗放。由于级差地租总是存在,因此,上述演变方式至今仍然以某种改 变的形态存在着 (二)工业区位论—一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1、概念 (1)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所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吸引作用
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 费(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P = V – (E+T) 4、屠能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地租高,必须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 获取肥料方便,地力不会下降,商品农产品以新鲜蔬菜与鲜牛奶为主;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以谷物生产为主,也有相当畜产品; 相对于价格,其重量和体积较小,装卸方便,不宜腐败变质;牲畜可以赶入城市; 获得粪肥困难,农产品为耗肥较少的;六年轮作制;地租较高,要求经营较集约, 基本无休耕地。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后者占有突出地位; 距市场较远,产品上市运费较多;不能从城市获得肥料;地租较低,可粗放经营; 普遍采用七区轮作制,其中一区休耕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此为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作制度;该圈向城市 提供的商品为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运费很高,但地租很低;采用极粗 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谷物——牧草——休耕。 第六圈层为畜牧圈:放牧畜牧业 5、屠能对生产布局的理论贡献 (1)、屠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布局学者广泛运用。 (2)、屠能从级差地租出发,论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合理地区差别,并引伸 出各种农作物的最优区位。该研究方法不但被广泛用于农业,而且用于工业和地 区布局的研究。 (3)、屠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得出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应配置不同作物、采用 不同经营方式的结论,并指出随着对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由集约到粗放。由于级差地租总是存在,因此,上述演变方式至今仍然以某种改 变的形态存在着。 (二)工业区位论——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1、概念 (1)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所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吸引作用
(2)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 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2、区位因素分类 (1)一般区位因素与特殊区位因素 (2)地方区位因素与聚集、分散因素 (3)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缺陷 (1)过分强调了运费、劳动费等少数区位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 社会、经济、自然、国防、技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韦伯的区位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企图用寻找力的平衡点的办法来 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3)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的研究 (三)中心地理论一一城市区位论 1、研究内容: 在一片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 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借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 2、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 (1)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中心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 的层层六边形 (2)愈是高级中心,其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 (3)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两个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之间的 距离也是相等的;愈是级别低的中心,相邻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愈短。 3、廖什等人的补充 (1)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 应允许它们相互交叉、部分重叠 (2)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 局影响很大 (3)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的范围 (4)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 布局 4、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2)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 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2、区位因素分类 (1)一般区位因素与特殊区位因素 (2)地方区位因素与聚集、分散因素 (3)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缺陷 (1)过分强调了运费、劳动费等少数区位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 社会、经济、自然、国防、技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韦伯的区位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企图用寻找力的平衡点的办法来 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3)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的研究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1、研究内容: 在一片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 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借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 2、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 (1)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中心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 的层层六边形; (2)愈是高级中心,其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 (3)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两个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之间的 距离也是相等的;愈是级别低的 中心,相邻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愈短。 3、廖什等人的补充 (1)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 应允许它们相互交叉、部分重叠; (2)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 局影响很大; (3)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的范围; (4)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 布局。 4、区位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