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 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 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 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 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 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 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 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 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 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 、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 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 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 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 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 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 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 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 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 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 “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晩之景。(2)因为傍晩才有夕照,绚丽的晩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 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 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 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 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 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 “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 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 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 “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 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五、单元诗歌举例 1:长恨歌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 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 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 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 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 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2)补充资料: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 (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 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 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 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 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 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 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2】、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并划分层次,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 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五、单元诗歌举例 1:长恨歌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 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 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 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 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 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2)补充资料: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 (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 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 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 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 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 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 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2】、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并划分层次,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 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 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 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 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 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扌 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晩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 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 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 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 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 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 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 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 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 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 殊的双重身份。 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 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 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 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 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 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 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 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 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 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2、拟行路难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 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 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 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 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 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 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 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 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 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 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 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 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 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 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2、拟行路难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