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 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 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 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 求 1·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 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 2.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 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代诗歌名篇。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 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 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 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 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 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
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 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 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 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 求: 1 .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 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 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代诗歌名篇。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 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 5 .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 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 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 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 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 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 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 “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 是到了初中和高中,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 和意境,背熟了许多诗篇和名句。但是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还只是初 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单元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 的需要。它着重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中国 古代诗歌。让他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 受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歌语 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本单元教学情况分析 本单元有四项学习内容的安排。本单元的第一项学习内容是“赏析指 导”。在“赏析指导”中,编写者从探究诗旨角度提出本单元诗歌鉴赏角度“以 意逆志、知人论世”,并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学习内容是“赏析示 例”,本单元以《长恨歌》为例,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角度进行分 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借鉴。第三项学习内容是围绕这 单元的中心,提供了《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四篇自主赏析的 阅读鉴赏作品,在每篇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在阅读 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在“探 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第 四项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为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经历,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提供了五篇推荐作 品,《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教科书的“赏析 指导”、“赏析示例”,以及课文后的“探究·讨论”题目,用意在 于启发引导学生,指出诗歌阅读鉴赏的途径,激起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 趣,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文学作品 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出的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 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 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些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学生理解时,教学不必限制过死,通过学生 的自主探究,可以有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使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和语 言有更大地提高。 1.单元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的原本意图。 2.了解作品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社会环境和 个人境遇入手理解诗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 , 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 , 最受重视 ,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 流派。许多优秀作品 ,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 ,众人皆知。“ 床前明月光 ”, “ 春眠不觉晓 ”,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 ,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 ,特别 是到了初中和高中 ,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 和意境,背熟了许多诗篇和名句 。但是对于 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 ,还只是初 始阶段 ,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单元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 的需要。它着重从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一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中国 古代诗歌 。让他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 ,感 受中国古代诗歌的 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 提高对古诗歌语 言的感受力 ,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本单元教学情况分析 本单元有四项学习内容的安排。本单元的第一项学习内容是“赏析指 导”。在“赏析指导”中,编写者从探究诗旨角度提出本单元诗歌鉴赏角度“以 意逆志、知人论世”,并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学习内容是“赏析示 例”,本单元以《长恨歌》为例,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角度进行分 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借鉴。第三项学习内容是围绕这一 单元的中心,提供了《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四篇自主赏析的 阅读鉴赏作品,在每篇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在阅读 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在“探 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第 四项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为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经历,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提供了五篇推荐作 品,《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教科书的 “ 赏析 指导 ”、“ 赏析示例 ”, 以及课文后的 “ 探究·讨论 ” 题目, 用意在 于启发引导 学生, 指出 诗歌阅读鉴赏的途径 ,激起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 趣 ,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 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文学作品 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出的作品 ,并不意味着这些作 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 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 ,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一 些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学生理解时 ,教学不必限制过死,通过学生 的自主探究 ,可以有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使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和语 言有更大地提高 。 1 .单元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的原本意图。 2 .了解作品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社会环境和 个人境遇入手理解诗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点:
(1)影响诗句理解的关键词语和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语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在诗歌理解中所起的作用 (3)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 (4)变换的世风升沉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 2.单元教学难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阅读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难点”突破建议: (1)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 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2)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 神世界,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3)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3.学习策略 其一,诵读诗歌。 其二,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其三,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其四,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深入探究 和个性化的理解和体会。 4.本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五)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 (一)研究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研究方法和角度:抓住诗眼,通解语言;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三)研究重点: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的原本意图。 (四)研究难点:理解主旨,体会情感。 (五)研究的内容:(共7首诗歌) 1.《长恨歌》 2.《湘夫人》 3.《拟行路难》、《行路难》 4.《蜀相》、《书愤》 5.《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或《一剪梅》 (六)预设课时:5—6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冫 1.自读《赏析指导》。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2.借助已学作品,强化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种诗歌鉴赏方法的认 识。 提示:借助必修课程中已学过的古代诗歌作品,指导学生
( 1 )影响诗句理解的关键词语和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语。 ( 2 )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在诗歌理解中所起的作用。 ( 3 )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 ( 4 )变换的世风升沉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 2 .单元教学难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阅读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难点”突破建议: ( 1 )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 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 2 )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 神世界,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 3 )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3 .学习策略 其一,诵读诗歌。 其二,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其三,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其四, 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深入探究 和个性化的理解和体会。 4 .本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五)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一: (一)研究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研究方法和角度:抓住诗眼,通解语言;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三)研究重点: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的原本意图。 (四)研究难点:理解主旨,体会情感。 (五)研究的内容:(共7首诗歌) 1 .《长恨歌》 2 .《湘夫人》 3 .《拟行路难》、《行路难》 4 .《蜀相》、《书愤》 5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或《一剪梅》 (六)预设课时: 5 — 6 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1 . 自读《赏析指导》。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2 . 借助已学作品,强化对“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这种诗歌鉴赏方法的认 识。 提示:借助必修课程中已学过的古代诗歌作品,指导学生
3.指导学习《咏怀八十二首》,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 歌 4.作业:阅读《长恨歌》 第2课时(阅读作品《长恨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 1.通解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一提问一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归类学生所提问题 提示: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提出的疑问常常就是学生思考的起点 3.作业:熟读《长恨歌》,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3课时(阅读作品《湘夫人》,以“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1.通解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一提问一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归类学生所提问题 提示: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提出的疑问常常就是学生思考的起点。 3.作业:熟读《湘夫人》,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4课时(阅读作品《拟行路难》《行路难》,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主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某一点做自主探究。 提示:学生选题的角度,选题的表述都应作一些相应的指导 2.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3.作业:写简短的鉴赏评价文字。 第5课时(阅读作品《蜀相》《书愤》,围绕“知人论世”的主题,指导学 生自主比较学习。) 1.通解诗歌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一提问一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比较同一主题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1)两诗都写到了诸葛亮的功业,怎么表述的? 2)两首诗借咏叹诸葛亮,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3.作业: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6课时交流、评析、修改 1.交流学生的鉴赏评价作业。通过交流,检测学习效果 2.在交流、评析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鉴赏作业。 建议二: (一)研究主题: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情怀 (二)研究方法和角度:运用比较,勾联新旧知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鉴赏诗 歌的意蕴美,把握作品主旨 (三)研究重点:从诗人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品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 遇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入手理解诗作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难点:阅读切入点的确定。 (五)研究的内容:(共11首诗歌) 1.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诗歌合为事而作”) 2.杜甫:《蜀相》、《登髙》(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3.陆游:《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爱国主义)
3 . 指导学习《咏怀八十二首》,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 歌。 4 . 作业:阅读《长恨歌》 第2课时 (阅读作品《长恨歌》,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 歌) 1 .通解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提问-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 .归类学生所提问题。 提示: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提出的疑问常常就是学生思考的起点。 3 .作业:熟读《长恨歌》,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 3 课时 (阅读作品《湘夫人》,以“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1 .通解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提问-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 .归类学生所提问题。 提示: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提出的疑问常常就是学生思考的起点。 3 .作业:熟读《湘夫人》,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4课时 (阅读作品《拟行路难》《行路难》,围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主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1 . 指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某一点做自主探究。 提示:学生选题的角度,选题的表述都应作一些相应的指导。 2 .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3 . 作业:写简短的鉴赏评价文字。 第 5 课时 (阅读作品《蜀相》《书愤》,围绕“ 知人论世”的主题,指导学 生自主比较学习。) 1 . 通解诗歌语言,读懂作品。 提示:以自读-提问-答疑的形式。针对共同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2 .比较同一主题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 1 )两诗都写到了诸葛亮的功业,怎么表述的? ( 2 )两首诗借咏叹诸葛亮,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3 .作业:写鉴赏文字作业。 第 6 课时 交流、评析、修改 1 .交流学生的鉴赏评价作业。通过交流,检测学习效果。 2 .在交流、评析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鉴赏作业。 建议二: (一)研究主题: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情怀 (二)研究方法和角度:运用比较,勾联新旧知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鉴赏诗 歌的意蕴美,把握作品主旨。 (三)研究重点:从诗人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品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 遇之间的关系,掌握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入手理解诗作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难点:阅读切入点的确定。 (五)研究的内容:(共 11 首诗歌) 1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诗歌合为事而作 ”) 2 .杜甫:《蜀相》、《登高》(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3 .陆游:《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爱国主义)
4.屈原:《湘夫人》、《离骚》(节选)(即景起兴、比兴手法) (六)预设课时:5-6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温故知新,了解杜甫生平,精讲《蜀相》。 1.复备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初中:《望岳》、《春望》、《石壕吏》高中:《秋兴八首》、《登高》、《咏 怀古迹》 2.理清杜甫生平(学生课下要做一些预习) 由六首诗的写作年代引入,结合学生自己的预习,理清杜甫的生平经历。早期的 《望岳》境界开阔,表现了年轻诗人的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春望》、《石 壕吏》则形象地写出了处于社会动乱时期诗人和下层老百姓的苦难生活;《秋兴 八首》、《登高》、《咏怀古迹》则突现了晚年孤独漂泊的诗人对国家衰落和个 人际遇的悲叹。在复习这六首诗时,引导学生概括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六首诗的 复习很好的诠释了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 3.阅读《蜀相》 思考: (1)这首诗写于什么时期?从诗歌的背景材料知人论世。 (2)诗人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色?那些词语生动形象?(通解语言) (3)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4.比较学习《蜀相》《登髙》,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5.作业:背诵《蜀相》 第2一3课时比较阅读《长恨歌》《琵琶行》,体会“诗歌合为事而作” 1.通解《长恨歌》语言,读懂作品。 2.教师指导阅读,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了解白居易创作特点,体会“诗歌合为事而作”。(知人论世) 第4课时比较学习《书愤》、《临安春雨初霁》,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写于同一年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第5课时诵读《湘夫人》、体会屈原的即景起兴、比兴手法。 1.通解《湘夫人》语言,读懂作品 2.教师指导阅读,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了解《湘夫人》中即景起兴的手法。 第6课时交流、评析、修改 1.交流学生的鉴赏评价作业。通过交流,检测学习效果 2.在交流、评析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鉴赏作业。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长恨歌》内容分析 背景 《长恨歌》是我国古代优秀长篇叙事诗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 元年(806)十二月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参照传 说逸闻而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曲折爱情故事的叙述,歌颂了爱 情的真诚、专一,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诗人突破传统观念,把安禄山
4 .屈原:《湘夫人》、《离骚》(节选)(即景起兴、比兴手法) (六)预设课时: 5 - 6 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温故知新,了解杜甫生平 ,精讲《蜀相》。 1 .复备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初中:《望岳》、《春望》、《石壕吏》 高中:《秋兴八首》、《登高》、《咏 怀古迹》 2 .理清杜甫生平(学生课下要做一些预习) 由六首诗的写作年代引入,结合学生自己的预习,理清杜甫的生平经历。早期的 《望岳》境界开阔,表现了年轻诗人的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春望》、《石 壕吏》则形象地写出了处于社会动乱时期诗人和下层老百姓的苦难生活;《秋兴 八首》、《登高》、《咏怀古迹》则突现了晚年孤独漂泊的诗人对国家衰落和个 人际遇的悲叹。在复习这六首诗时,引导学生概括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六首诗的 复习很好的诠释了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 3 .阅读《蜀相》 思考: (1)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期?从诗歌的背景材料知人论世。 (2) 诗人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色?那些词语生动形象?(通解语言) (3)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4 .比较学习《蜀相》《登高》,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5 .作业:背诵《蜀相》 第 2 — 3 课时 比较阅读《长恨歌》《琵琶行》,体会“ 诗歌合为事而作 ”。 1 .通解《长恨歌》语言,读懂作品。 2 .教师指导阅读,以“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 .了解白居易创作特点,体会“ 诗歌合为事而作 ”。(知人论世) 第 4 课时 比较学习《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写于同一年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第 5 课时 诵读《湘夫人》、体会屈原的即景起兴、比兴手法。 1 .通解《湘夫人》语言,读懂作品。 2 .教师指导阅读,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 .了解《湘夫人》中即景起兴的手法。 第 6 课时 交流、评析、修改 1 .交流学生的鉴赏评价作业。通过交流,检测学习效果。 2 .在交流、评析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鉴赏作业。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长恨歌》内容分析 背景: 《长恨歌》是我国古代优秀长篇叙事诗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 元年( 806 )十二月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参照传 说逸闻而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曲折爱情故事的叙述,歌颂了爱 情的真诚、专一,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诗人突破传统观念,把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