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新进展)课程教案 散学章节 第三章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教学主题) 授课方式 课时 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 180min (请打√) 安排 【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概念、种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及靶细胞)和特点 掌漫:MHCI和MHC类抗原提呈途径和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树突状细跑 2.胞质溶胶(MHC1类分子途径) 3.溶酶体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 难点: 胞质溶胶(MHC-I类分子途径)、溶酶体途径(MHC-IⅡ类分子途径) 时间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分配 (一)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的种类 专职APC(professionalapc)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 2Omin 通过文字、图片 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MO小树突状细 等多媒体素材 胞(dendriti cel,DC)和B细胞等.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APC 诱导性表达MHCⅡ类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红 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二)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25min 1.树突状细胞来源、分化及种类,生物学功能 2.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生物学特征(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 3.MPS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B淋巴细胞:B细胞是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最重要的APC,主 要通过BCR途径和非特异性胞饮摄取抗原 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何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钟
(免疫学新进展)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三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180min 【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概念、种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及靶细胞)和特点; 掌握:MHC I 和 MHC II 类抗原提呈途径和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树突状细胞 2.胞质溶胶(MHC-I 类分子途径) 3.溶酶体途径(MHC-II 类分子途径) 难点: 胞质溶胶(MHC-I 类分子途径)、.溶酶体途径(MHC-II 类分子途径)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一)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的种类 专职 APC(professional APC) 能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和 T 细胞 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 胞(dendritic cell,DC)和B 细胞等。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 诱导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 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二)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 树突状细胞来源、分化及种类,生物学功能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生物学特征(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 3. MPS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 B 淋巴细胞:B 细胞是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最重要的 APC,主 要通过 BCR 途径和非特异性胞饮摄取抗原。 20min 25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 方法及手段 分配 (三)抗原递呈▲★ 理论联系实际, 1.胞质溶胶(MHC-I类分子途径) 45min 讲解抗原递呈 2.溶酶体途径(MHCI类分子途径) 对机体抗感染 3.脂类抗原的CD1分子递呈途径 的保护作用 4交叉提早途径 25min 利用图片和动 (四)DC分化成熟、迁移、种类及相关进展 20min 画及部分视频 (五)MHC及抗原加工提呈及研究进展 45min 等多媒体资料 (六)抗原提呈与淋巴细胞活化 【讨论题、思考题】 1.抗原提呈在免疫学上的意义。 3.MHC如何影响免疫应答强度和类型。 【课后小结】 提供近几年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分小组讨论,课堂分组汇报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三)抗原递呈▲ ★ 1. 胞质溶胶(MHC-I 类分子途径) 2. 溶酶体途径(MHC-II 类分子途径) 3. 脂类抗原的 CD1 分子递呈途径 4. 交叉提呈途径 (四)DC 分化成熟、迁移、种类及相关进展 (五)MHC 及抗原加工提呈及研究进展 (六)抗原提呈与淋巴细胞活化 45min 25min 20min 45min 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抗原递呈 对机体抗感染 的保护作用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讨论题、思考题】 1. 抗原提呈在免疫学上的意义。 3. MHC 如何影响免疫应答强度和类型。 【课后小结】 提供近几年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分小组讨论,课堂分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