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李中健李世锋申继红刘儒 作者单位:450014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通信作者:李中健,E-mai:lizhongjian56@126.com 【编者按】为帮助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基础知识 和重点内容,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邀请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编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本讲座共分26 讲,内客涵盖心电图基础知识,重点阐迷和分析经常逼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并 侧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力图在专业学习心电图的基础上注重科普性,在 科善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性 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国文并茂,实用性强,循序渐进 重难点突出,易懂易记,不仅适用于 科医生、基层医生,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 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护理人页等。 第三讲心电图一般知识 一、心电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 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1、 正常静止的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时 ,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 2、除极过程: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极性改变,即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 荷。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附图1)。 3、复极过程: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即复极进行,负电位在前,正电位在后 (附图1)。 4、探查电极对者除极方向,即正电位描出向上的波,背离除极方向,即负电位描出向 下的波 则描出双向波(附图2)。 5、上述理论可以解释心电图P波、QS波、T波方向。 隆极过程」 8888刺 8888 8888 8888 8888 g888 &888 8888 88 深查电极]一 复摄讨海 图1.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图2.除极方向与探查电极位置关系
1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李中健 李世锋 申继红 刘儒 作者单位:450014 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通信作者:李中健,E-mail:lizhongjian56@126.com 【编者按】为帮助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基础知识 和重点内容,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邀请,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编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本讲座共分 26 讲,内容涵盖心电图基础知识,重点阐述和分析经常遇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并 侧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力图在专业学习心电图的基础上注重科普性,在 科普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性。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循序渐进, 重难点突出,易懂易记,不仅适用于全科医生、基层医生,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 心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护理人员等。 第三讲 心电图一般知识 一、心电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 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1、正常静止的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时,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 2、除极过程: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极性改变,即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 荷。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附图 1)。 3、复极过程: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即复极进行,负电位在前,正电位在后 (附图 1)。 4、探查电极对着除极方向,即正电位描出向上的波,背离除极方向,即负电位描出向 下的波。若居二者中点,则描出双向波(附图 2)。 5、上述理论可以解释心电图 P 波、QRS 波、T 波方向。 图 1.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图 2.除极方向与探查电极位置关系
二、心电图导联和心电轴 1、心电图导联体系(附图3、4): 图3.正常心电图连接图解 心电图导联种类很多,目前常规采用12导联、15导联、18导联心电图。 (1)常规12导联 ①标准导联: I导联:左手腕内侧接心电图机正极,右手腕内侧接负极。 Ⅱ导联:左下肢踩内侧接正极,右手腕内侧接负极。 Ⅲ导联:左下肢踝内侧接正极,左手腕内侧接负极。 ②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导联: 探查电极接右手腕内侧,中心电站与左手腕和左下肢踩内侧相连 VL导联:探查电极接左手腕内侧,中心电站与右手腕和左下肢果内侧相连, aVF导联:探查电极接左下肢踝内侧,中心电站与左、右手腕相连。 标准导联I、川、川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同位于一个额面上,组成了一个六轴系统,每 个导联相差30°。将额面向量图投影在六轴系统上,形成了额面六个肢体导联心电图。 ③胸导联 无干电极与肢体导联组成中心电站,探查电极分别放在胸壁特定部位: V,导联:胸骨右缘第4间。 V,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 V,导联:V一V连线中点。 V,导联: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导联:左腋前线与V,同一水平 V。导联:左腋中线与V,同一水平。 常规心电图的导联分别是I、Ⅱ、Ⅲ、aVR、aL、avF、V、V2、V、VV、Ve。 必要时加做高一肋间,低一肋间,左室正后壁右胸等导联。 高V一导联, V,一V导联上 一肋间 低V一V导联 V一V,导联下一肋间 (2)特殊导联: ①后壁导联: V,导联:左腋后线,与V,一V同一水平
2 二、心电图导联和心电轴 1、心电图导联体系(附图 3、4): 图 3.正常心电图连接图解 心电图导联种类很多,目前常规采用 12 导联、15 导联、18 导联心电图。 (1)常规 12 导联: ①标准导联: I 导联:左手腕内侧接心电图机正极,右手腕内侧接负极。 Ⅱ导联:左下肢踝内侧接正极,右手腕内侧接负极。 Ⅲ导联:左下肢踝内侧接正极,左手腕内侧接负极。 ②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 导联: 探查电极接右手腕内侧,中心电站与左手腕和左下肢踝内侧相连。 aVL 导联: 探查电极接左手腕内侧,中心电站与右手腕和左下肢踝内侧相连。 aVF 导联: 探查电极接左下肢踝内侧,中心电站与左、右手腕相连。 标准导联Ⅰ、Ⅱ、Ⅲ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同位于一个额面上,组成了一个六轴系统,每 个导联相差 30°。将额面向量图投影在六轴系统上,形成了额面六个肢体导联心电图。 ③胸导联: 无干电极与肢体导联组成中心电站,探查电极分别放在胸壁特定部位: V1导联: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2导联: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V3导联: V2一 V4连线中点。 V4导联: 左锁骨中线第 5 肋间。 V5导联: 左腋前线与 V4同一水平。 V6导联: 左腋中线与 V4同一水平。 常规心电图的导联分别是 I、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 必要时加做高一肋间,低一肋间,左室正后壁,右胸等导联。 高 V1一 V6导联: V1一 V6导联上一肋间。 低 V1一 V6导联: V1一 V6导联下一肋间。 (2)特殊导联: ①后壁导联: V7导联: 左腋后线,与 V4一 V6同一水平
V导联:左肩胛线,与V,一V,同一水平。 V,导联:左后脊柱旁线,与V,一V,同一水平。 ②右胸导联: V爆子联: V导联对应部位。 V导联:V,导联对应部位。 V导联:V导联对应部位。 V导联:V导联对应部位。 (3)15导联、18导联组成: ①15导联: 标准十二导联+,导联+V导联+V导联 ②18导联:标准十二导联+V,、V、V,导联+V、Va、Vm导联导联: 图4.12、15、18导联心电图电极安放部位 2、额面六轴系统与横面六轴系统(附图5、6)
3 V8导联: 左肩胛线,与 V4一 V7同一水平。 V9导联: 左后脊柱旁线,与 V4一 V8同一水平。 ②右胸导联: V3R导联: V3导联对应部位。 V4R导联: V4导联对应部位。 V5R导联: V5导联对应部位。 V6R导联: V6导联对应部位。 (3)15 导联、18 导联组成: ①15 导联:标准十二导联+V7导联+V3R导联+V4R导联; ②18 导联:标准十二导联+V7、V8、V9导联+V3R、V4R、V5R导联导联; 图 4.12、15、18 导联心电图电极安放部位 2、 额面六轴系统与横面六轴系统(附图 5、6)
图5.额面六轴系统 图6.横面六轴系统 3、心电轴:
4 aVL 图 5.额面六轴系统 图 6.横面六轴系统 3、 心电轴:
临床上常测量P电轴、QS电轴、T电轴。心电轴指在额面上心房心室除极、复极 最大综合向量。常用方法有:目测法、查表法。 (1)目测法(附图7) 根据I和III导联P、QS、T主波方向将电轴分为正常、左偏、右偏 正常 III 左偏 III 右偏 T 1 价 电轴正常 虫轴右缠 ,电轴左 图7.QS心电轴表示方法 (2)查表法: 分别计算I和III导联QS波振幅代数和,查心电轴计算表,判断心电轴偏移情况。 心电轴正常:额面电轴在+30°一+90°之间。可见于正常人和部分患者。 心电轴左偏:额面QS电轴在+30° -90°之间。 +30°-0°之间,为轻度左偏。0°- 30之间,为中度左偏。-3090之间,为重度左偏 心电轴右偏:额面QS电轴在+90°一+270°之间。+90°一+120°之间,为轻度电轴右 偏。+120°一±180°之间,为中度电轴右偏。±180°一-90°之间,为重度电轴右偏。 4、钟向转位: 钟向转位是指心脏循其长轴发生顺钟向或逆钟向旋转。检查者从患者心尖向心底部方向 观测。根据胸导联QS波群的RS比值,确定有无钟向转位,从而辅助心电图诊断(附图8 9)。 (1)无心脏转位:心电图表现为V,、V呈RS型,即过渡型。 (2)顺钟向转位:右室向左前移,左室向后移。心电图表现为V-V,甚至V、V,均呈S 型(右室波型)。顺钟向转位常见于右心室肥大。 (3)逆钟向转位: 左室向右前移。心电图表现为V、V,呈qRs、Rs或R型(左室波型)。 逆钟向转位较常见于左室肥大。 必须指出,钟向转位是根据错误的单极概念推理而来的,有其片面性。因此,根据胸导 联心电图改变推断的心脏转位,有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分析诊断时仅做参考
5 临床上常测量 P 电轴、QRS 电轴、T 电轴。 心电轴指在额面上心房心室除极、复极 最大综合向量。常用方法有:目测法、查表法。 (1)目测法(附图7): 根据I和III导联P、QRS、T主波方向将电轴分为正常、左偏、右偏 正常 I ↑ III ↑ 左偏 I ↑ III ↓ 右偏 I ↓ III ↑ 图 7.QRS 心电轴表示方法 (2)查表法: 分别计算I和III导联QRS波振幅代数和,查心电轴计算表,判断心电轴偏移情况。 心电轴正常:额面电轴在+30°-+90°之间。可见于正常人和部分患者。 心电轴左偏:额面 QRS 电轴在+30°--90°之间。+30°-0°之间,为轻度左偏。0°- -30°之间,为中度左偏。-30°--90°之间,为重度左偏。 心电轴右偏:额面 QRS 电轴在+90°-+270°之间。+90°-+120°之间,为轻度电轴右 偏。+120°-±180°之间,为中度电轴右偏。±180°--90°之间,为重度电轴右偏。 4、钟向转位: 钟向转位是指心脏循其长轴发生顺钟向或逆钟向旋转。检查者从患者心尖向心底部方向 观测。根据胸导联 QRS 波群的 R/S 比值,确定有无钟向转位,从而辅助心电图诊断(附图 8、 9)。 (1)无心脏转位:心电图表现为 V3、V4呈 RS 型,即过渡型。 (2)顺钟向转位:右室向左前移,左室向后移。心电图表现为 V1-V4甚至 V5、V6均呈 rS 型(右室波型)。顺钟向转位常见于右心室肥大。 (3)逆钟向转位:左室向右前移。心电图表现为 V3、V4呈 qRs、Rs 或 R 型(左室波型)。 逆钟向转位较常见于左室肥大。 必须指出,钟向转位是根据错误的单极概念推理而来的,有其片面性。因此,根据胸导 联心电图改变推断的心脏转位,有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分析诊断时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