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西方社会思想史 据家,培养起码的考证、版本等方面的功力。(b)意谓,即 原作者真正意谓什么?”在这层次,解释学家要从事于传记 研究、语言解析、论理贯穿、意涵彰显等等工作,设法消解 原有思想在表面上的矛盾,试予彰显原有文句所可能含藏着 的丰富意涵。但仅靠这种孤立的解释,还不见得能够完全寻 出原有思想在那时代里所显示的独特理路,以及依它所能导 致或推演出来的新理路、新线索。解释学家已到了“了解原 思想家,必需超越他”的阶段。(c)蕴谓,即“原作者可能说 什么?”譬如“老子可能说什么”,通过庄子可以得到一个适 当的答案,通过王弼、僧肇、河上公、憨山大师等等更可以 获取其他种种线索。解释学家在这里需要有严格的哲学史训 练。(d)当谓,即“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真要了解思想 家,一定要问:假定原思想家今天还活着,他会依然固执己 说吗?或者他会愿意修正或扬弃他已说过的话吗?困难在于, 原作者已不在世,只有解释学家设法代表原作者回答了。由 是,解释学家不得不摇身一变,而为开创性的新思想家。故 在最高(e)层次自问:“做为创造的解释学家,我应该说什么? 这里已变成新思想家的解释学家已不能代表原思想家说出原 思想家本来应该说出的话:他已到了经由批判的继承开创新 理路、新方法的地步。① 上述的解释学方法不仅旨在正确理解原思想家或原作文 本的“实谓”和“意谓”,更提出深入发掘其“蕴谓”和“当 谓”的任务,它的分析手段、思路及学术胸襟、抱负均属卓 ①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第51-52页
据 家 , 培 养 起 码 的 考 证 、 版 本 等 方 面 的 功 力 。 ( b ) 意 谓 , 即 “ 原 作 者 真 正 意 谓 什 么 ? ” 在 这 层 次 , 解 释 学 家 要 从 事 于 传 记 研 究 、 语 言 解 析 、 论 理 贯 穿 、 意 涵 彰 显 等 等 工 作 , 设 法 消 解 原 有 思 想 在 表 面 上 的 矛 盾 , 试 予 彰 显 原 有 文 句 所 可 能 含 藏 着 的 丰 富 意 涵 。 但 仅 靠 这 种 孤 立 的 解 释 , 还 不 见 得 能 够 完 全 寻 出 原 有 思 想 在 那 时 代 里 所 显 示 的 独 特 理 路 , 以 及 依 它 所 能 导 致 或 推 演 出 来 的 新 理 路 、 新 线 索 。 解 释 学 家 已 到 了 “ 了 解 原 思 想 家 , 必 需 超 越 他 ” 的 阶 段 。 ( c ) 蕴 谓 , 即 “ 原 作 者 可 能 说 什 么 ? ” 譬 如 “ 老 子 可 能 说 什 么 ” , 通 过 庄 子 可 以 得 到 一 个 适 当 的 答 案 , 通 过 王 弼 、 僧 肇 、 河 上 公 、 憨 山 大 师 等 等 更 可 以 获 取 其 他 种 种 线 索 。 解 释 学 家 在 这 里 需 要 有 严 格 的 哲 学 史 训 练 。 ( d ) 当 谓 , 即 “ 原 作 者 本 来 应 该 说 什 么 ? ” 真 要 了 解 思 想 家 , 一 定 要 问 : 假 定 原 思 想 家 今 天 还 活 着 , 他 会 依 然 固 执 己 说 吗 ? 或 者 他 会 愿 意 修 正 或 扬 弃 他 已 说 过 的 话 吗 ? 困 难 在 于 , 原 作 者 已 不 在 世 , 只 有 解 释 学 家 设 法 代 表 原 作 者 回 答 了 。 由 是 , 解 释 学 家 不 得 不 摇 身 一 变 , 而 为 开 创 性 的 新 思 想 家 。 故 在 最 高 ( e ) 层 次 自 问 : “ 做 为 创 造 的 解 释 学 家 , 我 应 该 说 什 么 ? ” 这 里 已 变 成 新 思 想 家 的 解 释 学 家 已 不 能 代 表 原 思 想 家 说 出 原 思 想 家 本 来 应 该 说 出 的 话 ; 他 已 到 了 经 由 批 判 的 继 承 开 创 新 理 路 、 新 方 法 的 地 步 。 ① 上 述 的 解 释 学 方 法 不 仅 旨 在 正 确 理 解 原 思 想 家 或 原 作 文 本 的 “ 实 谓 ” 和 “ 意 谓 ” , 更 提 出 深 入 发 掘 其 “ 蕴 谓 ” 和 “ 当 谓 ” 的 任 务 , 它 的 分 析 手 段 、 思 路 及 学 术 胸 襟 、 抱 负 均 属 卓 1 8 西 方 社 会 思 想 史 ① 傅 伟 勋 : 《 从 西 方 哲 学 到 禅 佛 教 》 , 第 5 1 — 5 2 页
绪论19 越非凡;但这种方法仍然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定问题。解释学 关心的主要是思想或文本意义诠释的方法、程序及问题,它 并不提出诸如“思想的社会成因、性质及作用”、“思想与实 在的关系”、“评判思想的价值及真理性的标准”这样一些问 题,或确切地说,不以解答这些问题为其任务,因为这些问 题实已非解释学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哲学世界观、认识论 和价值论的问题了,而它们正是思想史的主要兴趣之所在。不 仅如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必定影响解释学层面 的问题。质言之,要理解原思想家,不但要有正确的解释学 方法,还需超越解释学问题,在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的层面 求取正确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经典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 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 唯物史观教导我们,社会思想,如同任何其它形式的观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越 非 凡 ; 但 这 种 方 法 仍 然 有 其 适 用 范 围 的 限 定 问 题 。 解 释 学 关 心 的 主 要 是 思 想 或 文 本 意 义 诠 释 的 方 法 、 程 序 及 问 题 , 它 并 不 提 出 诸 如 “ 思 想 的 社 会 成 因 、 性 质 及 作 用 ” 、 “ 思 想 与 实 在 的 关 系 ” 、 “ 评 判 思 想 的 价 值 及 真 理 性 的 标 准 ” 这 样 一 些 问 题 , 或 确 切 地 说 , 不 以 解 答 这 些 问 题 为 其 任 务 , 因 为 这 些 问 题 实 已 非 解 释 学 层 面 的 问 题 , 而 是 涉 及 哲 学 世 界 观 、 认 识 论 和 价 值 论 的 问 题 了 , 而 它 们 正 是 思 想 史 的 主 要 兴 趣 之 所 在 。 不 仅 如 此 ,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的 方 法 和 思 路 , 必 定 影 响 解 释 学 层 面 的 问 题 。 质 言 之 , 要 理 解 原 思 想 家 , 不 但 要 有 正 确 的 解 释 学 方 法 , 还 需 超 越 解 释 学 问 题 , 在 认 识 论 和 价 值 论 问 题 的 层 面 求 取 正 确 的 方 法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唯 物 史 观 为 社 会 思 想 史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 马 克 思 在 1 8 5 9 年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序 言 中 经 典 地 阐 述 了 唯 物 史 观 : 人 们 在 自 己 生 活 的 社 会 生 产 中 发 生 一 定 的 、 必 然 的 、 不 以 他 们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关 系 , 即 同 他 们 的 物 质 生 产 力 的 一 定 发 展 阶 段 相 适 合 的 生 产 关 系 。 这 些 关 系 的 总 和 构 成 社 会 的 经 济 结 构 , 即 有 法 律 的 和 政 治 的 上 层 建 筑 竖 立 其 上 并 有 一 定 的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现 实 基 础 。 物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制 约 着 整 个 社 会 生 活 、 政 治 生 活 和 精 神 生 活 的 过 程 。 不 是 人 们 的 意 识 决 定 人 们 的 存 在 , 相 反 , 是 人 们 的 社 会 存 在 决 定 人 们 的 意 识 。 ① 唯 物 史 观 教 导 我 们 , 社 会 思 想 , 如 同 任 何 其 它 形 式 的 观 念 一 绪 论 1 9 ①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 第 2 卷 , 第 8 2 页
20西方社会思想史 样,并不是历史过程的主要动力,它们只不过是更为根本性 的因素的“上层建筑”。它们本身不过是一定历史过程、社会 生活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后的产物,因此,对社会思想的 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思想家提出的各种社会概念、理论 的表面,而应当深入到更根本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 关系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层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绝不是不偏不 倚的,而是受马克思所说的一种意识形态偏见作用的影响的 产生意识形态偏见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中 所占有的地位和利益。社会思想家与普通人一样都生活于 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都可归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 这并不是说思想家完全不能突破其家庭的、阶级的、自身的 限制,思想史提供的反例反倒不少,而是说没有人能超越社 会划分为利益分歧的阶级、等级、集团与人群的事实,因而 没有人能完全超然于观点的、情感的、利益的及价值的党派 性、倾向性、偏好性之上,思想家也不例外,他的情感、观 点较之普通人的理应更强烈、更系统,因而能更集中地体现 定阶级、集团或人群的利益,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某一思 想家代表哪一派的利益,而是思想家们的工作总会受一种利 益取向作用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会看到某些事物而看不 到另一些事物,而且总是以一定的角度去看的。问题还不止 于此,环境因素、阶级利益及社会地位甚至还赋予观察者以 种下意识渴望看到某些事物和回避或歪曲某些事物。恩格 斯精辟地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 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的动力始终是他所
样 , 并 不 是 历 史 过 程 的 主 要 动 力 , 它 们 只 不 过 是 更 为 根 本 性 的 因 素 的 “ 上 层 建 筑 ” 。 它 们 本 身 不 过 是 一 定 历 史 过 程 、 社 会 生 活 环 境 在 人 们 头 脑 中 反 映 后 的 产 物 , 因 此 , 对 社 会 思 想 的 分 析 不 能 仅 仅 停 留 在 社 会 思 想 家 提 出 的 各 种 社 会 概 念 、 理 论 的 表 面 , 而 应 当 深 入 到 更 根 本 的 社 会 制 度 、 社 会 生 活 、 社 会 关 系 和 社 会 经 济 过 程 的 层 面 。 社 会 意 识 是 社 会 存 在 的 反 映 , 但 这 种 反 映 绝 不 是 不 偏 不 倚 的 , 而 是 受 马 克 思 所 说 的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偏 见 作 用 的 影 响 的 。 产 生 意 识 形 态 偏 见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人 们 在 一 定 社 会 生 产 方 式 中 所 占 有 的 地 位 和 利 益 。 社 会 思 想 家 与 普 通 人 一 样 都 生 活 于 一 定 的 社 会 环 境 和 社 会 关 系 中 , 都 可 归 属 于 一 定 的 阶 级 或 阶 层 。 这 并 不 是 说 思 想 家 完 全 不 能 突 破 其 家 庭 的 、 阶 级 的 、 自 身 的 限 制 , 思 想 史 提 供 的 反 例 反 倒 不 少 , 而 是 说 没 有 人 能 超 越 社 会 划 分 为 利 益 分 歧 的 阶 级 、 等 级 、 集 团 与 人 群 的 事 实 , 因 而 没 有 人 能 完 全 超 然 于 观 点 的 、 情 感 的 、 利 益 的 及 价 值 的 党 派 性 、 倾 向 性 、 偏 好 性 之 上 , 思 想 家 也 不 例 外 , 他 的 情 感 、 观 点 较 之 普 通 人 的 理 应 更 强 烈 、 更 系 统 , 因 而 能 更 集 中 地 体 现 一 定 阶 级 、 集 团 或 人 群 的 利 益 , 在 这 里 , 重 要 的 不 是 某 一 思 想 家 代 表 哪 一 派 的 利 益 , 而 是 思 想 家 们 的 工 作 总 会 受 一 种 利 益 取 向 作 用 的 影 响 。 这 就 决 定 了 他 们 会 看 到 某 些 事 物 而 看 不 到 另 一 些 事 物 , 而 且 总 是 以 一 定 的 角 度 去 看 的 。 问 题 还 不 止 于 此 , 环 境 因 素 、 阶 级 利 益 及 社 会 地 位 甚 至 还 赋 予 观 察 者 以 一 种 下 意 识 渴 望 看 到 某 些 事 物 和 回 避 或 歪 曲 某 些 事 物 。 恩 格 斯 精 辟 地 指 出 : “ 意 识 形 态 是 由 所 谓 的 思 想 家 有 意 识 地 、 但 是 以 虚 假 的 意 识 完 成 的 过 程 。 推 动 他 的 真 正 的 动 力 始 终 是 他 所 2 0 西 方 社 会 思 想 史
绪论21 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0这就是社会 分析中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这样,人们描绘出或暗示出可 能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画面来。例如,近代自然法学者设想了 种所谓自然状态中的原子主义的个人,他们自以为这种个 人是一种理想,它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 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 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 是由自然造成的。事实正相反,“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 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 生产力的产物,”自然法学者的这种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 个新时代所具有的。在马克思看来,他那个时代大部分经 济学不是别的,全都是工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还 把意识形态偏见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考察,他写道:“阶级斗 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 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不偏不 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 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③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阶级分析的方 法拨去意识形态的错觉,以阐明思想与实在的真实联系。 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在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 极为重要的原则:社会地位对于塑造思想家的思想是一个强 有力的因素。这一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永久财富。与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页
不 知 道 的 , 否 则 这 就 不 是 意 识 形 态 的 过 程 了 。 ” ① 这 就 是 社 会 分 析 中 的 意 识 形 态 偏 见 问 题 。 这 样 , 人 们 描 绘 出 或 暗 示 出 可 能 与 事 实 严 重 不 符 的 画 面 来 。 例 如 , 近 代 自 然 法 学 者 设 想 了 一 种 所 谓 自 然 状 态 中 的 原 子 主 义 的 个 人 , 他 们 自 以 为 这 种 个 人 是 一 种 理 想 , 它 的 存 在 是 过 去 的 事 ; 在 他 们 看 来 , 这 种 个 人 不 是 历 史 的 结 果 , 而 是 历 史 的 起 点 。 因 为 , 按 照 他 们 关 于 人 类 天 性 的 看 法 , 合 乎 自 然 的 个 人 并 不 是 从 历 史 中 产 生 的 , 而 是 由 自 然 造 成 的 。 事 实 正 相 反 , “ 这 种 1 8 世 纪 的 个 人 , 一 方 面 是 封 建 社 会 形 式 解 体 的 产 物 , 另 一 方 面 是 1 6 世 纪 以 来 新 兴 生 产 力 的 产 物 , ” 自 然 法 学 者 的 这 种 错 觉 “ 是 到 现 在 为 止 的 每 个 新 时 代 所 具 有 的 。 ” ②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他 那 个 时 代 大 部 分 经 济 学 不 是 别 的 , 全 都 是 工 商 资 产 阶 级 的 意 识 形 态 。 马 克 思 还 把 意 识 形 态 偏 见 与 阶 级 斗 争 联 系 起 来 考 察 , 他 写 道 : “ 阶 级 斗 争 在 实 践 方 面 和 理 论 方 面 采 取 了 日 益 鲜 明 的 和 带 有 威 胁 性 的 形 式 。 它 敲 响 了 科 学 的 资 产 阶 级 经 济 学 的 丧 钟 。 … … 不 偏 不 倚 的 研 究 让 位 于 豢 养 的 文 丐 的 争 斗 , 公 正 无 私 的 科 学 探 讨 让 位 于 辩 护 士 的 坏 心 恶 意 。 ” ③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运 用 阶 级 分 析 的 方 法 拨 去 意 识 形 态 的 错 觉 , 以 阐 明 思 想 与 实 在 的 真 实 联 系 。 意 识 形 态 的 分 析 方 法 提 出 了 一 个 在 社 会 思 想 史 的 研 究 中 极 为 重 要 的 原 则 : 社 会 地 位 对 于 塑 造 思 想 家 的 思 想 是 一 个 强 有 力 的 因 素 。 这 一 思 想 已 经 成 为 现 代 社 会 学 的 永 久 财 富 。 与 绪 论 2 1 ① ② ③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 第 2 3 卷 , 第 1 7 页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 第 2 卷 , 第 8 6 — 8 7 页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 第 3 9 卷 , 第 9 4 页
2西方社会思想史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 K arl Mannheim,1893-1947)的名 字联在一起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就是在受马克思意识形态 理论的有力影响下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坚持个别思想家所表 达的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某个集团或集体的观点,他的著 作表达外在的社会潮流,知识具有集体的性质,这是全部认 识论的基本点。知识划分为不同的“思想风格”,它包括“资 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保守主义”各种思想,也就是说, 知识及思想风格是与一定的集团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分 析的任务,一是把思想产品同一定集团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进行外在的历史环境分析:二是对思想产品的本身的内在统 性及其基本推动力进行内在的分析。 美国社会学史家科塞所用的方法是一种全景式的社会学 透视,他的《社会学思想名家》的每一章,都包含了这样几 部分:学说,生平,学术背景,社会背景,他把知识社会学 的思路与洞见贯穿于全书,将之与学说的、传记的及背景的 分析熔为一炉,做成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综合。正如美国社 会学家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所说的那样,“《社会 学思想名家》并不是那样一部社会学思想史:仿佛所有思想 均来自孤立的头脑,与时代、地域、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限 制与影响全不相干。可以肯定,科塞教授追溯了每种社会思 想的主要形式的文化前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它们 后来的命运。除了对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之外,他 还从社会学自身的角度对这些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 解释。他把每一理论家的学说与其生活经历(既有社会方面 又有心理方面)联系起来,与其事业的曲折成败联系起来,与
德 国 社 会 学 家 曼 海 姆 ( K a r l M a n n h e i m , 1 8 9 3 — 1 9 4 7 ) 的 名 字 联 在 一 起 的 “ 知 识 社 会 学 ” 方 法 就 是 在 受 马 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的 有 力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 知 识 社 会 学 坚 持 个 别 思 想 家 所 表 达 的 不 是 个 人 的 观 点 , 而 是 某 个 集 团 或 集 体 的 观 点 , 他 的 著 作 表 达 外 在 的 社 会 潮 流 , 知 识 具 有 集 体 的 性 质 , 这 是 全 部 认 识 论 的 基 本 点 。 知 识 划 分 为 不 同 的 “ 思 想 风 格 ” , 它 包 括 “ 资 产 阶 级 ” 、 “ 无 产 阶 级 ” 和 “ 保 守 主 义 ” 各 种 思 想 , 也 就 是 说 , 知 识 及 思 想 风 格 是 与 一 定 的 集 团 利 益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因 此 , 分 析 的 任 务 , 一 是 把 思 想 产 品 同 一 定 集 团 的 社 会 结 构 联 系 起 来 , 进 行 外 在 的 历 史 环 境 分 析 ; 二 是 对 思 想 产 品 的 本 身 的 内 在 统 一 性 及 其 基 本 推 动 力 进 行 内 在 的 分 析 。 美 国 社 会 学 史 家 科 塞 所 用 的 方 法 是 一 种 全 景 式 的 社 会 学 透 视 , 他 的 《 社 会 学 思 想 名 家 》 的 每 一 章 , 都 包 含 了 这 样 几 部 分 : 学 说 , 生 平 , 学 术 背 景 , 社 会 背 景 , 他 把 知 识 社 会 学 的 思 路 与 洞 见 贯 穿 于 全 书 , 将 之 与 学 说 的 、 传 记 的 及 背 景 的 分 析 熔 为 一 炉 , 做 成 一 种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综 合 。 正 如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默 顿 ( R o b e r t K i n g M e r t o n ) 所 说 的 那 样 , “ 《 社 会 学 思 想 名 家 》 并 不 是 那 样 一 部 社 会 学 思 想 史 : 仿 佛 所 有 思 想 均 来 自 孤 立 的 头 脑 , 与 时 代 、 地 域 、 历 史 、 社 会 和 文 化 的 限 制 与 影 响 全 不 相 干 。 可 以 肯 定 , 科 塞 教 授 追 溯 了 每 种 社 会 思 想 的 主 要 形 式 的 文 化 前 提 , 而 且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考 虑 了 它 们 后 来 的 命 运 。 除 了 对 各 种 思 想 的 来 龙 去 脉 进 行 考 察 之 外 , 他 还 从 社 会 学 自 身 的 角 度 对 这 些 思 想 的 发 展 过 程 进 行 了 分 析 和 解 释 。 他 把 每 一 理 论 家 的 学 说 与 其 生 活 经 历 ( 既 有 社 会 方 面 又 有 心 理 方 面 ) 联 系 起 来 , 与 其 事 业 的 曲 折 成 败 联 系 起 来 , 与 2 2 西 方 社 会 思 想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