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政策科学 课程英文名称:Policy Science 课程号:305030063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54学时(课堂授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政治学、公共行政、统计学、概率论 面向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政策的基本知识:2、使学生理解政策过程:3、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政策的基本框架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系统的基本原理、政策基本过程原理,了解政策活动中的常见概念,为学生分析政 策问题、解构政策现象、提高政策创新思维能力莫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54学时 知识单元1:政策科学的概念与学科发展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概念。关于政策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政策主体、政策目的、政策过程。从 互联网中查找相关学者的观点,比较分析不同学者的表述,建构公共政策的概念。 2.政策本质。关注常见的六种理论对政策的探究。 中国古代观点一一帝王之术与治国之术 一自然与理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要求的体现, 一避苦求乐 实证主义观点一一事实问题和规范问题应当分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观点一—阶级统治工具 自由主义一一个体做主、市场是最好的 3.政策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管理功能(目的性)。 权威性。 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一—时间特征 4.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政策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政策科学 课程英文名称: Policy Science 课程号:305030063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54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48 学时;实验学时:6 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政治学、公共行政、统计学、概率论 面向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政策的基本知识;2、使学生理解政策过程;3、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政策的基本框架。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系统的基本原理、政策基本过程原理,了解政策活动中的常见概念,为学生分析政 策问题、解构政策现象、提高政策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 理论教学:54 学时 知识单元 1:政策科学的概念与学科发展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概念。关于政策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政策主体、政策目的、政策过程。从 互联网中查找相关学者的观点,比较分析不同学者的表述,建构公共政策的概念。 2.政策本质。关注常见的六种理论对政策的探究。 中国古代观点——帝王之术与治国之术 自然法学派观点——自然与理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要求的体现。 功利主义观点——避苦求乐 实证主义观点——事实问题和规范问题应当分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观点——阶级统治工具 自由主义——个体做主、市场是最好的 3. 政策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管理功能(目的性)。 权威性。 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时间特征。 4. 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政策集包含法律集。关于政策集中哪些政策是法律的问题,往往与各国的立法机制有 关,一般认为与特定机构、授权有关,即特定机构说与宪政授权说。 5.政策研究的关键范畴 政策系统:政策制定及其改进: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6.改策研究的沿 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从不同途径进行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以及这两个范式对政策研究 的认识,资料可在互联网上查阅。 政笛研究的最新主流动向 一用绕政策昆箱讲行研究,力图使政策觅箱诱明化。政笛阻 箱缘起于政治系统里的政策黑箱:垃圾桶模型:多源流理论 间断平衡理论、 制度分析理论 支持联盟分析框架。可参考保罗·A·萨巴蒂尔主编的《政策过程理论》,并以该论文集文 献为索引,可进一步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政策 2.政策的基本特征 3政策科学的历史演进 4.政策研究的经典范式 要求 1,建立政策科学的基本认识 初步了解政策研究的常见模式。 作业: 1,理解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2.请尝试为政策下一个定义 3.总结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对政策研究的影响。 知识单元2:政策要素(一)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主体的概念。关键点:参与决策行动,具有主导支配地位,并承担政治、行政、 法律责任。 2.政策主体的特征。政治倾向:实体影响:系统与层次性:主观性和能动性:角色的双 重性和相对性:构成主体的差异性:权力、责任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继承性 3政策主体作用的途径与形式。直接途径与形式主要集中在决策、执行、监控、研究与 评估。间接影响政策系统的运行和公共政策的形式主要是:组织化的公众、退休政要、历史 形成的权威、专业人才、非正式的组织关系相关人员、极瑞维权事件等。 4,政策主体的具体形式。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团体(特别是压力集团) 公众(集体行动》 国际力量(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地区组织、双边关系、跨国公司 5.政策客体的概念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为处理和解决的政策间啊 而需要指向的社会成员和社会资源两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政策客体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和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所要发生作 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政策客体的最终对象是社会活动中的自然人。 致策客体的三个层次
政策集包含法律集。关于政策集中哪些政策是法律的问题,往往与各国的立法机制有 关,一般认为与特定机构、授权有关,即特定机构说与宪政授权说。 5.政策研究的关键范畴 政策系统;政策制定及其改进;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6.政策研究的沿革 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从不同途径进行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以及这两个范式对政策研究 的认识,资料可在互联网上查阅。 政策研究的最新主流动向——围绕政策黑箱进行研究,力图使政策黑箱透明化。政策黑 箱缘起于政治系统里的政策黑箱;垃圾桶模型;多源流理论;间断平衡理论、制度分析理论、 支持联盟分析框架。可参考保罗·A·萨巴蒂尔主编的《政策过程理论》,并以该论文集文 献为索引,可进一步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政策。 2.政策的基本特征。 3.政策科学的历史演进。 4.政策研究的经典范式。 要求: 1.建立政策科学的基本认识。 2.了解政策科学的概念。 3.初步了解政策研究的常见模式。 作业: 1.理解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2.请尝试为政策下一个定义。 3.总结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对政策研究的影响。 知识单元 2:政策要素(一)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主体的概念。关键点:参与决策行动,具有主导支配地位,并承担政治、行政、 法律责任。 2.政策主体的特征。政治倾向;实体影响;系统与层次性;主观性和能动性;角色的双 重性和相对性;构成主体的差异性;权力、责任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继承性。 3.政策主体作用的途径与形式。直接途径与形式主要集中在决策、执行、监控、研究与 评估。间接影响政策系统的运行和公共政策的形式主要是:组织化的公众、退休政要、历史 形成的权威、专业人才、非正式的组织关系相关人员、极端维权事件等。 4.政策主体的具体形式。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团体(特别是压力集团)、 公众(集体行动)、国际力量(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地区组织、双边关系、跨国公司) 5.政策客体的概念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为处理和解决的政策问题 而需要指向的社会成员和社会资源两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政策客体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和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所要发生作 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政策客体的最终对象是社会活动中的自然人。 政策客体的三个层次
6,改策客体的特征 复杂性与广罗性 发展与变化特征 有一定规律与可改变特征。 对政策具有对策性。 其有记忆和学习能力 7.政簧客体的核心内容 作为政策客体的政策相对人 作为政策客体的资源 政策空间资源。 对政策客体的时间资源管制。 物质资源分配。 社会评价的价值资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基本范围。 2.掌握政策主客体的内在机理。 3.政策客体的内容。 作业: 政策主体的继承性指的是什么?与政策的连续性有什么关系? 政策主体的影响力是如何体现的: 政策客体的资源指的是什么? 知识单元3:政策要素(二)政策价值与政策内容及形式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价值 政策价值指政策的偏好或倾向,实际反映在一定环境下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是政策主 体通过政策过程实现自己已价值趋向的体现,也是政策运行过程的生命力所在。 政策价值的形成受到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环境因素、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决策者意志等 因素影响。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社会活动的基本理性规则。 一一“政者正也”:正义、公正 效率、规律?天理国法人情? 2.政策价值的特征。 多元一体性。 厚次性 阶段性 3政策价值构成。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政策理论、政策理想、政策认识、政策情感 政策态度。 4政策内容的构成。政策主题、政策对象、政策价值(有时是隐藏的)、政策目标、政 策适用原则、政策保障手段与控制措施、政策的时空边界、政策评价标准与手段、政策主体、 发布日期。 5.政策形式。政策形式是把政策内容运用特定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体、文本和其他 可供传播的载体。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政策性的文件和政要论述(最主要的是领导人讲 话) 6.改策形式的微观要求
6.政策客体的特征。 复杂性与广泛性。 发展与变化特征。 有一定规律与可改变特征。 对政策具有对策性。 具有记忆和学习能力。 7.政策客体的核心内容。 作为政策客体的政策相对人。 作为政策客体的资源。 政策空间资源。 对政策客体的时间资源管制。 物质资源分配。 社会评价的价值资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基本范围。 2.掌握政策主客体的内在机理。 3.政策客体的内容。 作业: 政策主体的继承性指的是什么?与政策的连续性有什么关系? 政策主体的影响力是如何体现的? 政策客体的资源指的是什么? 知识单元 3:政策要素(二)政策价值与政策内容及形式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价值。 政策价值指政策的偏好或倾向,实际反映在一定环境下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是政策主 体通过政策过程实现自己价值趋向的体现,也是政策运行过程的生命力所在。 政策价值的形成受到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环境因素、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决策者意志等 因素影响。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社会活动的基本理性规则。 ——“政者正也”:正义、公正、 效率、规律?天理国法人情? 2.政策价值的特征。 多元一体性。 层次性。 阶段性。 3.政策价值构成。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政策理论、政策理想、政策认识、政策情感、 政策态度。 4.政策内容的构成。政策主题、政策对象、政策价值(有时是隐藏的)、政策目标、政 策适用原则、政策保障手段与控制措施、政策的时空边界、政策评价标准与手段、政策主体、 发布日期。 5.政策形式。政策形式是把政策内容运用特定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体、文本和其他 可供传播的载体。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政策性的文件和政要论述(最主要的是领导人讲 话)。 6.政策形式的微观要求
政策形式的微观要求与政策主体中的政策制定机关和政策发布机关有关,同时也与政策 所指向的事项有关。在我国主要是: 立法系统主要受《立法法》约束 行政系统主要受《立法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约束 司法系统一一人民法院系统受《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约束,以及《法院诉讼文书样 式(试行)》。 检察系统-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文处理办法》(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及 《检察法律文书格式》 各部门的示范文本 7政策形式的运用要求。 一般要求:形式准确,针对性强:语言流畅、用词严谨:形式 简明、文字精炼:严肃规范:标识完整,权威。 特别注意:政策是政府最权威的信总表达。政策是让普通民众看的,应当让民众无误解 地看明白。 学习目标」 了解政策价值的构成 2.掌握政策价值的社会引导功能。 3.熟练掌握不同政策形成的功能。 作业. 1.如何理解政策活动中的偏好? 2.从政策价值的形成过程看政策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3.在移风易俗中,政策该发挥何种作用? 4.政策形式为什么需要规范? 知识单元4:政策系统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体系的宏观层面 纵向结枸 横向结构 总休结构。 2,政策体系的宏观特征及效应 宏观特征(整体性、层序性、关联性、异化) 宏观效应(功能更新效 、整休效能增减效应、效果延滞效应、局部放大效应、要素连 锁效应、宏观辐射效应、周期波动效应)。 3.政策体系的微观层面。 政策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技术操作角度对政策进行研究,它关注的对象是具体政 策,在技术上可分为:政策战略、政策模型和政策实施三部分 4.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则 理论原则。 运行规则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宪政规则及其实际效力(违宪审查机制是关键)入、政治 权力结构、政策主体序列、司法系统的权力及能力。 中国政策体系运行的主要制度安排, 中国政策体系运行的微观控制结构 学习目标:
政策形式的微观要求与政策主体中的政策制定机关和政策发布机关有关,同时也与政策 所指向的事项有关。在我国主要是: 立法系统主要受《立法法》约束。 行政系统主要受《立法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约束。 司法系统——人民法院系统受《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约束,以及《法院诉讼文书样 式(试行)》。 检察系统——《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文处理办法》(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及 《检察法律文书格式》。 各部门的示范文本。 7.政策形式的运用要求。一般要求:形式准确,针对性强;语言流畅、用词严谨;形式 简明、文字精炼;严肃规范;标识完整,权威。 特别注意:政策是政府最权威的信息表达。政策是让普通民众看的,应当让民众无误解 地看明白。 学习目标: 1.了解政策价值的构成。 2.掌握政策价值的社会引导功能。 3.熟练掌握不同政策形成的功能。 作业: 1.如何理解政策活动中的偏好? 2.从政策价值的形成过程看政策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3.在移风易俗中,政策该发挥何种作用? 4.政策形式为什么需要规范? 知识单元 4:政策系统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体系的宏观层面。 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 总体结构。 2.政策体系的宏观特征及效应。 宏观特征(整体性、层序性、关联性、异化)。 宏观效应(功能更新效应、整体效能增减效应、效果延滞效应、局部放大效应、要素连 锁效应、宏观辐射效应、周期波动效应)。 3.政策体系的微观层面。 政策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技术操作角度对政策进行研究,它关注的对象是具体政 策,在技术上可分为:政策战略、政策模型和政策实施三部分。 4.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则。 理论原则。 运行规则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宪政规则及其实际效力(违宪审查机制是关键)、政治 权力结构、政策主体序列、司法系统的权力及能力。 中国政策体系运行的主要制度安排。 中国政策体系运行的微观控制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政策作为一个体系的系统性特征及效应 2.掌握微观政策体系的操作技术。 3理解不同政策体系的共同的理论指引下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的事实 作业: 1政策体系为什么随时间会发生哪些变化? 2.分析政策战略、政策模型及政策实施各自要解决的问题。 3,我国政镜体系运行机制的特点。 知识单元5:政策环境与政策功能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政策潜在要求 复杂多样 一要求政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灵活性和原则性。 差异性(地域跨度、自然条件、社会人文)一一要求政策具有包容性。 动态性/时效性(随时间变化) 一求政再稳定又要与时但进 不可复制性/特定性 要求政策学习和借鉴不能简单复制和照搬 2.政策环境的类别。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缘关系、自然资原) ,社会经济环境(社 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经济实力(GDP、财政收入),体制或制度条件(政策是在制度内 做出的、制度空间有多大?)。政治与政治、行政文化,国际环境。 3多变的政策环境。国际关系,政治生态,社会心理,变化速度快 4.政策功前 :所发挥的作用 之包括目标功 和实际 功能两方面 般而言,这两种功能之间会存在差异,其差异的大小是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基础。增进亥 益和分配效益并以分配效益为主。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政策目的被认为是合理的,因此评价具 体政策的功能往往会与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但公共利益本身往往是有争议的。 5,政簧的基本管理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分配功能 6.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政策的功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激励、沟通、规划、 衡平、参与:效 励 公平 一“控制or”?”。政策功能灵魂是“分配 7.政策环境与政策功能的发挥。 政策功能只能在政策环境中得到释放。政策在环境中存在,功能在互动中实现。 政策主体的相对性(双重身份)和环境的非自主性决定政策功能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不 确定性。 8政策与环境的协调是政策功能展现的常态。不断地协调,在微观上处在冲突中,在宏 观上处在协调中,是 个相对缓受的过程: 9.政策与环境的两种关系一一政策改变环境与环境决定政策。有所作为与无为而治两种 社会治理思想,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两种政治倾向。 学习目标: “解政策功能发挥与环境的关系 2 掌握政策环境对政策的潜在影响 作业: 1为什么在政策中会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的要求。 2如何理解政策环境的非自主性? 3.政策功能的发挥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4.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如何理解政策活动中的顺势而为?
1.了解政策作为一个体系的系统性特征及效应。 2.掌握微观政策体系的操作技术。 3.理解不同政策体系的共同的理论指引下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的事实。 作业: 1.政策体系为什么随时间会发生哪些变化? 2.分析政策战略、政策模型及政策实施各自要解决的问题。 3.我国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的特点。 知识单元 5:政策环境与政策功能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1.政策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政策潜在要求。 复杂多样——要求政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灵活性和原则性。 差异性(地域跨度、自然条件、社会人文)——要求政策具有包容性。 动态性/时效性(随时间变化)——要求政策既要稳定又要与时俱进。 不可复制性/特定性——要求政策学习和借鉴不能简单复制和照搬。 2.政策环境的类别。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缘关系、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社 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经济实力(GDP、财政收入),体制或制度条件(政策是在制度内 做出的、制度空间有多大?),政治与政治、行政文化,国际环境。 3.多变的政策环境。国际关系,政治生态,社会心理,变化速度快。 4.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在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包括目标功能和实际功能两方面。 一般而言,这两种功能之间会存在差异,其差异的大小是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基础。增进效 益和分配效益并以分配效益为主。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政策目的被认为是合理的,因此评价具 体政策的功能往往会与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但公共利益本身往往是有争议的。 5.政策的基本管理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分配功能。 6.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政策的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沟通、规划、 衡平、参与;效率——“激励”,公平——“控制”or“……?”。政策功能灵魂是“分配”。 7.政策环境与政策功能的发挥。 政策功能只能在政策环境中得到释放。政策在环境中存在,功能在互动中实现。 政策主体的相对性(双重身份)和环境的非自主性决定政策功能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不 确定性。 8.政策与环境的协调是政策功能展现的常态。不断地协调,在微观上处在冲突中,在宏 观上处在协调中,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9.政策与环境的两种关系——政策改变环境与环境决定政策。有所作为与无为而治两种 社会治理思想,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两种政治倾向。 学习目标: 1.了解政策功能发挥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政策环境对政策的潜在影响。 作业: 1.为什么在政策中会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的要求。 2.如何理解政策环境的非自主性? 3.政策功能的发挥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4.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如何理解政策活动中的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