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 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 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 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 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 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 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 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 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 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 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 ,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 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 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 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 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 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 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1)文体对象方面
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 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 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 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 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 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 .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 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 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 “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 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 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 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 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 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 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 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 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 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 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 .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 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 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 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 铁椎传》 (2)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 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 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 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 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 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 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 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 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 文化积累。 2.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 目标设定为 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 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 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 赏析示 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 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 《阿房宫赋》;也有人 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 铁椎传》 。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 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 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 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 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 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 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 传统文化积累。 4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 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 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 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 文化积累。 2. 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 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 目标设定为: 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 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 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 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 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 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 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 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 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 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 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 力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7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庖丁解牛》1课 时,《项羽之死》2课时,《阿房宫赋》2课时。 、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 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 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 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 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 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 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 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 .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 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 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 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 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 .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 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 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 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 力。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 7 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 2 课时,《庖丁解牛》 1 课 时,《项羽之死》 2 课时,《阿房宫赋》 2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 八月一日 和 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 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 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 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 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 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
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 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 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 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 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 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3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一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 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 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 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 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 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 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 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 “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 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 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査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等待课上交流。 2.课堂学习。 (1)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 预设 ①杰然特起 特:特别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 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 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 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2)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 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 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 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 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 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 3 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 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 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 分明。 ④ 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 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 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 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 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 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 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 “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 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 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 .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等待课上交流。 2 .课堂学习。 ⑴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 预设: ①杰然特起 特:特别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 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 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 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⑵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 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 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峭拔秀丽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 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巉然孤起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祠宇荒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 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一—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 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P70) 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 1.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 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 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 乔木搀天(峭拔) 特点②秀丽 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 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1)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 比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拟人/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艺术效果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 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 .峭拔秀丽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 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 .巉然孤起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 .祠宇荒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 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 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 P70 ) ——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 读。 1 .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 .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 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 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 乔木搀天(峭拔) 特点②秀丽 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 .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 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⑴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 比。 /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 /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 拟人 /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⑵艺术效果